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安排(1-10月)
2021年,六安市文旅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以产业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
一、2021年1-10月工作情况
(一)公共文化事业稳步推进。开展学党史“七个一”特色活动。开展“社区一家亲 文化进万家”系列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第六届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第五届群众文艺调演、第五届国有民营院团小戏小品曲艺调演等活动,承办全省第三届群星奖音乐类决赛。组织第二届“好戏六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已开展戏曲进社区演出65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累计建成1889个,建成率达98%。繁荣精品文艺创作,《大别山之恋》等3部戏剧成功入选安徽省庆祝建党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大湾村的外来媳》被列入2021年省戏剧孵化计划和省委宣传部文化强省扶持项目并完成首演。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根据“安徽文化云”统计,1—10月全市22家县级以上场馆共接待客流170万人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285场,指标居于全省第一方阵。“送戏进万村”完成1892场,完成率101%;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9232场次,完成率85.75% 。
(二)文化传承保护持续推进。开展文物资源调查及考古发掘工作,清理古墓葬20余座,新发现文物点3处。开展《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工作。完成全市8个开发区“标准地”的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开展文物“法人”违法、文物犯罪、文物维修工程等专项治理行动,确保文物安全。探索革命文物活化利用,金寨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花石乡汪家祖宅)获得“全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推进《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立法编制。先后组织非遗过大年、清明皋陶祭典、中秋非遗市亼等非遗活动。制作皋陶系列动画片第6集《大战祝融》,积极申报“六安皋陶文化特色专题资源库”和“六安红色民歌地方特色资源库”项目。完成《非遗六安》(第二季)纪录片拍摄与制作。组织霍山石斛泡制、六安竹编制作等4项非遗技艺参加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霍山石斛考证》等4项获批省补助非遗项目。
(三)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截至10月7日,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次37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295亿元。印发《六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推进《六安市乡村旅游规划及公共服务区设计》规划编制。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推进舒城县、金安区、裕安区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悠然南山、天堂寨、佛子岭等分别创建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文庙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十里果乡”等乡村旅游精品线建设,完善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中国红岭公路等沿途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建设洪山香居、东石笋民宿等精品民宿,推进“四级联建”工程,大湾景区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定,张店镇、毛坦厂镇等5个乡镇入选“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名单,推出“挺进大别山红色之旅”等精品红色旅游线路3条,皖西烈士陵园等多地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推进文旅项目建设,2021年,我局纳入省“512”重点项目数量23个,计划投资25.54亿元,已完成投资20.44亿元;纳入市亿元以上投资计划文旅项目21个,计划投资37.49亿元,已完成投资27.45亿元,推进携程度假农庄等项目落地。强化“数字创意”产业培育工作,建立全市规模以上数字创意企业名录库,谋划成立六安市数字创意与现代服务业协会。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我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4家,同比增加16家,增幅居全省前列,上半年,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3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华宸文旅等6家企业获评省第七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参与省第八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4项文化惠民活动纳入省重点活动范围。
(四)文旅宣传营销成效显著。借力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营销,在央视和安徽卫视、机场等平台开展“红色六安”城市品牌宣传。制作文旅宣传短视频12期,拍摄电视文化旅游系列片《全景六安》。与安徽卫视合作拍摄《国乐有传人之在灿烂的阳光下》专题片。开展“春游江淮请您来”“四季赏花 四季采果”“秋染大别山 多彩在六(lù)安”等系列宣传活动,成功举办桃花节、荷花节、羊肉美食文化节等品牌节庆活动。结合庆祝建党百年,承办2021“美好安徽·红色大别山之旅”系列宣传活动,包括“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第三届红色之旅徒步大会、百辆房车自驾游等子活动。推出六安红色旅游学党史精品线路10条,承办长三角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合作交流大会,先后在阜阳、合肥、杭州、西安等重点客源市场举办文化旅游推介会,与合肥、滁州联合开展2021“美好安徽 休闲皖中”宣传推广活动。皖西大白鹅等5道菜入选“安徽美食·百城千味”招牌菜名单。上线“六安文旅”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在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等文旅领域实行居民服务“一卡通”,118家单位达到一级以上应用深度。认真落实“游安徽”三级联建工作,推送智慧旅游过境短信1000万条。
(五)优化文旅市场环境。深入推进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加强春节、五一等重点节假日期间市场巡查。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扎实开展春季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风险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等活动,做好涉林景区防火及防雷、旅游景区内水上漂流项目、旅游客运市场安全等专项整治,策划制作文化旅游安全科普动画短视频及线上有奖知识问答5期。指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和标准化管理,全年共推荐丙级旅游民宿2家、金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1家,取消三星级旅游饭店资格2家。举办独山革命旧址群景区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举办红色讲解员培训班、全市导游大赛、民宿管家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召开文明旅游联席会议,开展文明旅游“六进”活动。加大文化市场检查,开展歌舞娱乐场所、网吧、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网络文化、“扫黄打非”等专项整治行动,开展预防网络沉迷宣传、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近1.1万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单位6300余家次,受理举报37件,立案10件。
二、年内重点任务及2022年工作安排
一是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做好第七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支持市图书馆争创国家一级图书馆。持续开展“社区一家亲 文化进万家”品牌活动,开展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广场舞大赛、原创作品展演、庐剧票友节等展示展演活动。推进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示范基地建设,做好全民艺术普及。
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成2021年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谋划一批新项目。做好文物调查、勘探、发掘等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工程进度的跟进与监督。抓好文物安全督查检查,常态化开展文物建筑和博物馆等文保单位消防演练。协助霍邱、叶集抓好新建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推进舒城博物馆项目建设。完成《非遗六安》(第三季)之翁墩剪纸、临淮泥塑、皋陶祭典3个非遗项目的纪录片拍摄工作。组织开展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工作。继续开展好非遗过大年、皋陶祭典、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
三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展“双招双引”,抓好重点文旅招商,推进文旅产业资本对接。推动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全域旅游创建,统筹实施旅游文化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名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四级联建工程。继续实施乡村旅游振兴提升工程,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驿站和集聚区。组织实施大别山(六安)研学设计大赛并做好成果应用,完善A级景区“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上线,推进“一厕一码”全覆盖。完善提升城市旅游功能,谋划推进六安市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发展夜市经济。加快文化服务业发展,重点推进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创意软件开发、数字创意内容制作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省“512”项目库、市“精重促”项目及亿元以上项目、市文化旅游项目库等调度。谋划新一轮四年行动计划。
四是加强文旅市场宣传营销。出台2022年市场营销工作方案及旅游营销补贴办法,运营六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制定实施“六安游礼”主题品牌推广计划,推进旅游商品“五进”工程。继续开展第四届红色之旅徒步大会,持续举办桃花节、采摘节、温泉节等各类文旅节庆活动,推出六安文旅节庆年历,做到月月有节庆、季季有创新。在重点客源城市开展“绿水青山·红色六安”文旅宣传推介。继续在央视、安徽卫视、高铁站、机场、地铁站等平台投放宣传广告。运营好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打造新媒体营销矩阵。
五是加大文旅行业监管力度。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为主线,强化文旅市场综合监管。举办行业安全培训、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推动旅游民宿等级评定工作,开展星级饭店评定性复核。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开展文明旅游“六进”、安全生产“五进”等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文化市场阵地建设,推进文化市场内容整治行动,做好各类文化市场的日常执法监管,确保全市文化市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可控。
六是加大智慧旅游建设。继续推进文化旅游领域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工作,完善城市大脑文旅服务系统。完成六安市智慧景区试点数字大屏及信息发布平台项目建设,谋划5G+VR智慧旅游直播项目。加大六安文旅平台宣传推广,增设六安文旅智能终端设备,做好平台数据更新、功能升级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