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红色游,到了重庆别忘去这个景点,适合学习动力不足的孩子了
#缅怀名人故居#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红色旅游了。尤其是中年爸爸妈妈,在出去散心的同时,又能使孩子接受到教育。真是一举两得。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诚然,在旅途中学到的知识往往比书本上学到的更形象,更深刻。
今天给大家推荐重庆北碚区的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坐落在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畔,是一栋环境优雅的花园别墅。抗战时期,老舍一家六口曾挤在这栋别墅的正厅和正左居室内,在这里写出了誉满全球的《四世同堂》。所以,为了区别于北京的老舍故居,又叫四世同堂纪念馆。
纪念馆基本陈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老舍生平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老舍先生在重庆的生活以及《四世同堂》的创作历程。第三部分是对《四世同堂》所取得的卓越成果的集中展示。
展出重点为老舍先生在北碚的苦难经历和创作《四世同堂》的曲折而深邃的心路历程。
1938年7月,在九江沦陷,武汉无险可守的情况下,老舍先生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由于战乱,物价飞涨,又无固定收入,来到重庆后不久,老舍先生就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病。
1943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清携带陈妈和三个幼小子女,逃出北平,历经千难万险来到北碚。几经辗转,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四五十平米的客厅内,时常有梁实秋、郭沫若、田汉、艾青等文化名人的来访,他们谈论家国大事和民族未来。胡絜清向老舍先生讲述北平沦陷后百姓们的悲惨遭遇。
人民的苦难和当亡国奴的耻辱勾起了老舍创作《四世同堂》的欲望。在这座小院里,在物质贫瘠和身体羸弱的折磨中,老舍先生呕心沥血,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惶惑》,同时还创作出短篇小说《火车集》、《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等大量文学作品。
没有来到纪念馆之前,我以为老舍先生的字“舍予”只是姓氏的简单拆分,当我在纪念馆内看到“既舍予身为家国,何惧八方风和雨”时,才明白这里蕴含着老舍的责任和担当。它让人想到文天祥,史可法,和杜甫在颠沛流离中的诗歌。
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激发了文人们的济世情怀。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将对祖国的拳拳赤心付与砚墨。
老舍先生创作《四世同堂》,就是希望以自己的智慧之力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驱除黑暗与野蛮,所以在里面发出“重整黄河待后生”的企盼。
1945年日本投降后,老舍先生眼含热泪写下“山河无恙”四个字,它挂在纪念馆内,每次去,看到这几个词,都会心潮澎湃良久。
《四世同堂》最能激起中华儿女强烈的道义感和炽烈的家国情怀。所以是初中生的必读课外读物。
一个青少年只有有了责任感、道义感,才会有目标,有学习的动力,有前进的方向。
在老舍故居旁边,还有嘉陵江、西南大学、梁实秋雅舍、缙云山、北温泉。
爬爬山,泡泡温泉也是很好的休闲方式。
本文作者:芸裳
你喜欢这类景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