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中国」山东·荣成
荣成市为中国山东省下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荣成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东、南、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487公里,与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距韩国最近的地区。
一座凭海而立,因海而兴的小城,自古就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往事越千年。这座被认为是日神所居之地,有着“朝舞之地”之称的滨海小镇,吸引了秦始皇两次登临造访。
千里海岸线上澎湃的激浪,练就了这里的人们威武不屈的性格。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了100多位将军。“万顷湖天碧,一池雪花白”,每年来自西伯利亚的白色精灵于此地上演精彩的冬日恋歌。这里是中国大陆伸向海洋的最东端,这里就是荣成。
成山头三面环海,微时高耸,峭壁峥嵘的地方,位于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因地处成山山脉最东端,故而得名。这里是中国伸向海洋最远的陆地,也是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
位于成山头西侧的庙宇叫做始皇庙,相传为当年秦始皇在此下榻的行宫,虽几经战火摧残,古行宫早已坍塌,但后人在行宫的基础上修建的始皇庙却依旧屹立于山头上,供后人参观游览。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来此祭拜。秦始皇认为成山头已是天的尽头,便命丞相李斯撰写“天尽头秦东门”几个大字,立碑于成山头顶峰。
这座名叫“始皇东巡”的铜像再现了当年的情形。然而在秦始皇和李斯的旁边,还站有1人,他就是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徐福。荣成这个地名的由来就与秦始皇和徐福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有关。
秦始皇东巡来到成山头后方,是徐福为讨始皇欢心,骗其说东海有长有长生不老之药的香山。
秦始皇信以为真,命徐福前去寻找。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来到成山头,让他念念不忘的是徐福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一事。由于一无所获,徐福便谎称海中有鲛鱼作怪,无法靠近仙山。秦始皇求药心切,亲设连弩射杀大鱼。
然而一心渴望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并没有等到他的仙药,就于当年驾崩。虽然秦始皇和他的基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但其为求仙药射杀鲛鱼一事,却为荣成这个地名的由来埋下了伏笔。
不夜,这是荣成最早的地名。《齐地记》里记载“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
汉高祖六年再次设置不夜县属东莱郡管辖,明朝在此设置成山卫,清朝雍正年间裁成山卫设县。雍正帝钦赐名“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因之荣成县从此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沿用荣成县名。
荣成是一座威武不屈的英雄之城,在荣成市圣水冠峰景区内,有一座长268米,建筑面积达3128平方米的将军碑廊。
开门碑为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手书的“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廊内恭设143位荣成籍将军的手迹丰碑。碑身正面刻制将军墨书,背面刻制本人简历。究竟是怎样的文化力量支撑荣成走出100多位将军呢?
每一年的11月12日,荣成市俚岛镇大庄许家村这个村庄就会热闹起来,即使再忙,村里年轻的许姓后生们也会请假。从千里之外,他们上学或工作的城市赶回老家。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祭拜祖先,缅怀英烈。
大庄许家村以许姓为主,许姓始祖许旺是明代海防英雄。早年许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封为明威将军,后任成山卫指挥佥事。
明朝初期,倭寇在山东半岛及荣成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为消除倭患,整治海防,明太祖朱元璋遂建立卫所兵制,在荣成沿海设立多个卫所。荣成一带成为了中国北方海疆军事设施最密集的海防前哨。嘉靖年间,民族英雄、军事家戚继光出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他曾多次来到荣成沿海一带的卫所督察防务,满腔激情的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誓言。
在明朝抗击倭寇的历史中,许旺或许没有像戚继光那样家喻户晓,但他凭借抗倭的功绩,早已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大英雄。在做成山卫指挥佥事时,许旺强化海防,并领兵与倭寇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击退倭寇的进犯,其英雄气概让倭寇闻风丧胆,不敢轻易进犯荣成沿海一带。许旺抗击倭寇的故事至今仍在百姓中口口相传。
在北洋水师4000余人中,近一半水兵来自荣成。一百多年前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于荣成成山头以北100多海里外的黄海大东沟海面上打响。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海战中,致远舰上60余名荣成水兵在弹药打尽,身负重伤后,开足马力要去撞沉吉野舰,却不幸同邓世昌一道葬身大海,壮烈殉国。
这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荣成壮士在茫茫大海中演绎了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这种家国情怀和英武精神一直沿袭到近代,在血与火交织的战争年代,为了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荣成先后有6500多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
遥望大海,壮怀激烈,荣成英雄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地标。他屹立在荣成这片大地上,屹立在人们心中,犹如灯塔,照亮着一代又一代荣成人砥砺奋进。
“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大概是防风吧,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这是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在荣成写生时为海草房留下的一段赞美文字。
这些以石为墙,覆草为顶,外观古朴厚重的民居就是吴冠中笔下所描述的房子。因以海草苫顶,故被称为海草房。他是荣成、胶东沿海地区一种独特的民居,也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发行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中,荣成海草房与北京四合院、蒙古包、陕北窑洞等并列为中国21种传统特色民居。
由于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荣成沿海先民们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以厚石砌墙用晒干后的海草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荣成有95000多间海草房,分布于各个渔村,年代最长的在300年以上,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持原貌,海草房凝结着荣成先人们的生存智慧。
海草房苫盖技艺自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原本濒临失传的老手艺又焕发出新的生机,苫匠们重拾老本行,组成海草房修缮队,在荣成当地修缮老旧的海草房。烟墩角村保存着50多座有2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是荣成乃至胶东地区海草房保存最完整的村庄之一。
数百年来,一座座海草房为往来于大海之上的渔民们提供了遮风挡雨、繁衍生息的家园,见证了他们的辛苦甘甜、离合悲欢。时代在发展,砖瓦筑成的楼房渐渐成为主流,但海草房才是荣成人心中历久弥新的家。
千百年来,勤劳的荣成先民耕海牧鱼,在以命相搏、海中取食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高亢嘹亮、铿锵有力的渔民号子,唱出了荣成渔民笑傲沧海的豪迈,将渔家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海口是渔民对渔民号子领唱人的特殊称呼,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海口。除了要有天生的大嗓门外,还要具备丰富的打渔经验和指挥才能。渔民号子作为渔民生产和劳动中传唱的古老歌谣和精神号令,他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过去由于渔业生产工具落后,需要多人共同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为鼓舞士气、协调动作,把分散的力量变成合力,就需要用呐喊的号子发出统一的行动信号。随着时代的变迁,渔民号子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由开始简单的音节逐步演变为有调式有唱词多种类的渔民号子。
除了渔民号子,海边的渔民们也对渔家锣鼓情有独钟。渔家锣鼓始创于明末清初,它是以捕鱼为生的荣成渔民表达喜悦的特殊方式。由于以前作业船只和工具极其简陋,渔民出海捕鱼往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所以每当鱼虾满仓平安归来时,人们便敲锣打鼓以示庆贺。这种专为渔民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锣鼓,便被当地人称为渔家锣鼓。
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以渔村为单位自发的组成锣鼓队,从各村出发,沿着主街道行进,一直延伸到各渔港码头。古往今来,铿锵有力的渔民汉子,声声震天的渔家锣鼓,演绎着荣成人的奔放与激情。2009年,渔家锣鼓又被选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荣成市成山头西北的大海中,有两个相映成趣的小岛,鸡鸣岛和海驴岛。让渔民们津津乐道的是,这两个小岛有着一种神秘的关系,鸡鸣岛上住的是人,海驴岛上住的是鸟。鸡鸣岛上渔业大丰收的年份,海驴岛上的鸟群一定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如果鸡鸣岛上渔业歉收,海驴岛上的鸟儿就凤毛麟角,不见踪迹。
鸡鸣岛形似雄鸡,面积约0.31平方千米,岛上有居民220余人,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前些年,近海渔业资源的整体枯竭,粗放的捕捞和传统的养殖方式,不仅让世代以打鱼为生的鸡鸣岛人陷入了困境,也断送了海驴岛上飞鸟们的生存依靠。为此,许多岛上居民纷纷离开鸡鸣岛寻找新的生活。
鸡鸣岛是荣成渔业发展的缩影。荣成三面环海,海岸线长500公里,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然而由于竭泽而渔式的过度捕捞,加之近海渔业资源的日渐减少,荣成渔业走到了十字路口,传统渔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针对海洋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作为全国渔业大县的荣成,以拓荒者的姿态,积极推动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转型,从近海走向远海,从浅蓝走向深蓝。
鸡鸣岛人也转变了思路放下渔网,从渔民华丽转身为从事海岛旅游的渔家乐经营者。鸡鸣岛慢慢火了起来,世代以打渔为生的鸡鸣岛人找到了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时也保护了渔业资源。海驴岛上空数不清的鸟儿就是最好的证明。海驴岛上,全世界仅有3000多只的黄嘴白鹭,其中2000多只在这里繁衍栖息,这是他们的荣耀和欣慰。
荣成这个昔日的传统渔业大县挺立潮头,跃出万顷碧波,再一次唱响了荣成儿女的蓝色梦想。传说中日神所居之地在代代荣城人手中成为了温婉希望的黎明诞生之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