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旅游火爆背后的隐忧

  日前,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消息称,据初步估算,一季度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1.9万亿元,同比增长6.6%。有关人士认为,我国一季度海洋经济开局平稳,积极因素增多。

  而其中有一组数据值得注意:“涉海企业市场活跃,新登记和注吊销企业所属行业较为集中。重点监测行业中新登记涉海企业4967户,同比上涨26.8%;注吊销企业2176户,同比增长94.1%。分行业来看,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新登记企业数较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注吊销企业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即海洋旅游业的“新登记企业”和“注吊销企业”同时位居前列。

  滨海旅游是海洋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滨海旅游业蓬勃发展,仍是受关注程度较高的投资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滨海旅游业仍存在一些问题,行业发展并不稳定,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我国滨海旅游业持续升温,仅以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为例,全国海滨城市各景区呈现火爆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五一期间,青岛市共接待游客总人数797.23万人次,实现游客消费116.95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20.16%、19.83%。数据显示,赴青游客人均花费2025.6元,比去年同期提高498.6元。

  广西北海市共接待游客68.8万人次,同比增长27.41%,实现旅游消费约7.45亿元,同比增长28.89%。涠洲岛旅游再次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5.61%;实现经营总收入同比增长60.05%。

  厦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0.68万人次,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8.70%;实现旅游收入24.37亿元,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6.78%。饭店宾馆客房平均入住率为77.59%,旅馆招待所客房平均入住率为81.39%。

  三亚接待游客23.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36%和83.71%。

  而在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也看到了滨海旅游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滨海城市在旅游空间的规划上很不平衡,过于依赖某些景点,从而制约了行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和对地方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比如,海南陵水县是著名的滨海旅游区,而数据显示,陵水县接待的游客90%以上集中于猴岛、分界洲岛等少数几个景区,就其全县而言,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而少数的几个著名景区,尽管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禀赋,但其承载力和可供游览的景物、项目毕竟有限。游客的过度集中还会导致设施资源紧张,游客体验感降低以及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等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也是长期以来问题比较集中的方面。一些滨海城市,在景区范围内斥资兴建了一些酒店和服务设施,但景区周边的配套设施则很少。比如,在一些滨海渡轮的码头,经常可以看到大量游客扶老携幼,在烈日下或风雨中排着长队等待登船。其实,完全可以把这样的渡轮码头改造为休闲娱乐区,集餐饮、购物、文化、科普于一体,把令人厌烦的“排长队”,变成轻松愉悦的休闲时光,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带动更多的消费。

  作为旅游者,付出高昂的费用和宝贵的假日时光,希望的是看到不同的风景,获得不同的体验。但同质化问题则是滨海旅游需要突破的另一个课题。风车、花圃、木栈道……很多地方的景观设计如出一辙,被现代人工化的景观覆盖之后,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遗迹反而难觅踪迹。

  随着民宿、农家乐等模式在沿海兴起,一些村镇纷纷盖起小洋楼,开办渔家旅社。这些水泥和瓷砖组成的建筑千篇一律,无论走到哪儿都大同小异。而一些有特色的当地传统民居却被废弃了。笔者在浙江一处比较著名的滨海旅游村看到,二三层的小楼和粗糙的所谓现代感的壁画充斥全村,而几间古朴的用石块和青瓦建造的老房子却荒废已久,可能快被拆掉了。

  其实,有心的旅行者并不仅仅为了看风景,买些旅游纪念品之类,他们更希望了解当地真实的民俗与历史,体验居民真实的生活,探寻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学习一些独到的手艺或技能,等等。而在这些方面,目前我国的旅游业还差得很远。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岛,旅游资源丰富,但要真正把滨海旅游推向高端,进一步提升品质,创造出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更丰富的社会效益,还需要旅游业的经营者和相关主管部门进一步开阔眼界,提升境界,不断完善与创新。

  (中国海洋报 海 闻,编辑 吴琼)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