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路、古桥、古名人、古迹……为你讲述镇前古村的故事
村内现存涵黄古大道的旧景
镇前村
镇前村,古时属莆田县下孝义里,地处涵江旧镇的南沿,西南两面濒临木兰溪海道,东北两面是大片肥沃的农田,白水场就坐落在村子的北面。
宋末元初,佘、陈、翁、黄等姓先民先后迁居于此,繁衍生息。因为这里地处木兰溪下游,地势低洼,洪水、海浸不断,连年闹水灾。所以,先人们便在村子的西南两面修筑堤坝,捍御海潮的侵袭。但是,当时都是由私家修筑的土堤,低矮窄小,经常被冲毁,海淹水涝是家常便饭。
数百年来,勤劳质朴的镇前人世世代代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与海斗,求生存,求发展,写下了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出色的劳动者、革命者和文化人才。
一、古大路、古桥
从宋元时代起,从涵江到黄石等沿海地区的古大路,蜿蜒曲折从村西的海堤穿过,绕道村中心,直抵村南的木兰溪边。故此,村中自然形成了一条古街。两三米宽的石板路两边,有点心店、米店、杂货店、柴火店、草鞋店、客栈、裁缝店等等,卖鱼的、卖冥楮的,以及四方远行的商旅,终日不绝于道,以至小街上的石板也全被磨得光溜溜的。
这条古大路直抵木兰溪北岸,这里早先没有桥,人们只能乘小舟摆渡过海,到南岸的桥兜村,再去黄石、笏石等地。
▲宁海桥
元元统二年(1334),龟山寺和尚越浦禅师发宏愿,要在这里建造一座大石桥,方便各地商旅。他四处募缘,到处奔波。数年后,开始动工建桥。他雇来了大批石匠、民夫,出海采石,上山伐木,把大量的建筑材料运到木兰溪两岸堆放,但经常发生偷盗事件。于是,越浦大师便在桥北(镇前孝户)建了一座吉祥寺,派专人驻守看护,可盗窃之事仍然屡禁不止。后来,越浦大师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手蘸海水在寺檐的石柱上题写了一副对联:
施我物必昌 偷我物必殃
入吾门不贫 出吾门不富
这副对联有一个特点,不用笔墨,更不请石匠镂刻,近看不清,远视一目了然。越浦大师是个能人,他的话,谁人不信!大家知道此事之后,偷盗之事也就根绝了。
宁海桥北端明代石头将军
有了宁海桥之后,古大路更畅通了。明嘉靖年间,参将戚继光奉命入闽征倭,戚家军就趁着夜色,从镇前石板街上鱼贯而过,人不知、鬼不觉直捣林墩倭人巢穴。次日天亮以后,村人才知道戚继光的军队昨夜从村街经过,还打了一个大胜仗,无不为之惊叹。
二、科举名人
镇前村虽说是个农业大村,但镇前人自古崇尚读书,明清两朝科举名流辈出。明永乐年间,有个叫佘耀的人,于永乐十二年(1414)中举,次年又再接再厉联捷进士,初授进贤知县。在任上,他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实行许多惠民措施。同时,又重修地方学宫,力倡兴教化民,政绩显著。后升任吉安、饶州通判。终因辛劳过度,病逝于官任上。当地民众感激他的德行,还专为他立了一块“德政碑”纪念他。其后,巡按御史还在镇前石板街上建造了一座“海国名贤”大石坊表彰他。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村里有个叫佘翔的读书人中了举人,官授金椒县令。也如前辈佘耀一样,体察民情,多施惠政,深得百姓拥戴。但是,当时官场黑暗,贪腐成风,佘翔不会也不愿曲意逢迎权贵,因此得罪了上官,他只得愤然弃官出走。
▲佘家祠堂凤台公(佘翔)像
佘翔是个著名的诗人,弃官后,他浪迹大江南北,结交各地官宦名流。后长年客居南京,与刑部尚书王世贞、按察使李攀龙、文学家谢榛、吴维岳等人结成诗社。他们推崇、倡导李杜诗风,学唐诗,写唐诗。在这期间,佘翔写下了大量的诗篇,王世贞十分推崇他的诗作,尤其是他的七言诗。礼部郎中屠隆还为他作传。佘翔的诗句清新质朴,有唐人遗风。
佘翔一生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篇,著有《薜荔园诗》《佘宗汉稿》《金陵记游文》等书,这些作品都已收入清《四库全书》。以下摘录其诗二首以飨读者。
采莲曲
荷叶离离带暖风,香生菡萏玉颜红。
娇歌一曲鸳鸯起,多少残霞落水中。
孤山社燕集
湖上晴云散绿波,六桥欸乃起渔歌。
孤山此日开诗社,杜若州边白鸟多。
第一首写江浙一带采莲的盛况。第二首写作者弃官后,在杭州西湖孤山参加诗社活动的盛况,全诗虽只四句,但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既写文友会集的盛况,也流露了作者的美好心情。
▲佘翔手迹
除了佘耀、佘翔二人外,明万历三十一年(1563)佘翔的从弟佘士芳也乡试中举。此外,清代还有佘弼、佘庆祚等人也先后乡试中举,可谓名流辈出。
清光绪年间,又有一个叫佘元勋(号赞侯)的人进京参加辟雍贡试,得中廪贡,佥分教谕,但他目睹晚清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的现实,宁愿蜇居乡间,务农为生,也不愿当官。后来,他应邀到达章书院,以教书为业,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弟子。
佘元勋也工诗善文,以下是他的《和喻亶平书堂自咏》诗:
石上话三生,逍遥无所争。
科头风亦醉,濯足水偏清。
轩冕浮云梦,琴樽旧雨盟。
狂歌吾与汝,世外且逃名。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他把当官比作“浮云梦”,他想“逃名”“逍遥无争”,这些话实际上正体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镇前镇江村内新建的佘氏宗祠
三、丰富的海产品
镇前村紧靠木兰溪下游海道,自古以来这里海产品十分丰富,村边海流中出产的大牡蛎,个大、鲜嫩、味美,极受人们青睐。还有一个是宁海桥下出产的一种红母蟳,以个大肉质鲜美、韧性强而闻名遐迩。因为宁海桥下都是乱石堆,洞穴多,加上木兰溪上游带来了大量的营养成分在这里积淀,故此,这里的红母蟳特别硕大,膏黄肉肥,令人垂涎不已。村南地处木兰溪转弯处,这里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沙滩。旧时,三江口外兴化湾上大量的鲎溯流而上,纷纷到此营巢产卵,年年如此。村里的渔民看到了商机,便按时到此设竹枑,围捕鲎产品。这些捕鲎人后来就居住在海边,时间一久,就形成了一个小渔村。这里出产的鲎,个大肉肥,很受顾客欢迎,这又是镇前村的一个名牌产品。鲎户也因此得名,后人谐音写为“孝户”,现竟以此传名。
镇前是渔村,如今还有小渔船出海捕鱼
除了当地海产品外,镇前村自古以来捕鱼的人多,据介绍,解放前后,全村共有100多条渔船外出打渔。每船两人,共有数百渔民,这些渔民通常都是世代捕鱼的人家。
每天半夜起床,一百多条渔船便集体出海,他们不是用鱼网捕捞,而是放长线,用鱼钩钓鱼。每年农历八九月间,船只一齐划到江口与福清交界的海面,捕钓黄瓜鱼。此时,正是黄瓜鱼洄游产卵的季节,海面上各地的渔船纷纷汇集到这里。每只渔船一次可捕到50公斤以上。捕完之后,便把渔船划到江口码头,卖给当地的鱼店老板。次日一早又出海捕捞。
黄瓜鱼的汛期结束了,便是红鳜鱼,数量也十分巨大。红鳜鱼和大黄瓜鱼一样,都是高档鱼产品,肉质鲜美坚韧,营养价值高。可惜当年价格十分便宜,每0.5公斤仅值2角-3角钱,甚至更低。
季节过了,镇前的渔船便改道到埕口、南日岛等地捕钓小黄瓜鱼。捕完之后,还要把船只划回镇前。涵江的鱼店老板及鱼贩子往往专程到这里收购。如果遇着数量巨大,往往还得由家人挑到涵江,沿街叫卖。
如今,随着海中的鱼产不断减少,镇前村的渔民也不断减少,渔船也所剩无几。
四、古迹与保护
镇前村历史悠久,至今还有一些古建古迹尚存。
首先是宁海桥北端的吉祥寺,创建于元元统二年(1334)。寺院坐北朝南,面朝浩瀚的木兰溪。600多年来一直香火不绝。寺前大院的西侧,清雍正年间人们在这里用青石建了一座数米高的花蕾状的石幢,又美观又坚固,称“越浦大师塔”。曾一度损毁。20世纪80年代由乡人及善信捐金重修一新。
宁海桥北端元代越浦大师造桥时,建造的吉祥寺
村中有古寺,称飞来寺,原在河边。清咸丰同治年间,有一次台风暴雨大作,把寺庙的瓦片、屋椽全部刮走,一路飘飞洒落在数十百米外的水田中。后来,善信拟捐金重建,有人建议把新址选在瓦片飘落的地方,最后得到众人首肯。新寺落成了,是取旧名,还是改新名,众议纷纷,有人主张改称“飞来寺”,因为这是上天的安排。
然
宁海桥北端的两尊护桥石将军,为明代永乐年间重修宁海桥时雕刻的。1961年与宁海桥一同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60年代,被人凿毁桥兜的两尊石将军,桥北镇前的两尊石将军差点被凿毁。镇前村民陈瑞金闻讯,以死相向,毅然守护。天亮后,镇前大队干部、群众,又轮流到桥头守护。这两尊石头将军才得以保存至今。
1983年,涵江至黄石的公路正式开通。当时利用宁海古桥作为公路桥,到2000年左右,经过近二十年大大小小车辆的反复碾压,古桥出现下沉和裂痕。为了保护古桥,桥兜、镇前二村的老人会及部分群众纷纷站出来,请求易地改建新桥,保护古桥。之后,省里拨款在宁海桥东面不远处另建的新桥于2017年通车。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
文字:黄黎强
图:@网络、@网然、@若愚、@一个村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矩阵
▼
编辑 | 游晓婷
校对 | 周 喆
审核 | 翁开业
关注“莆田文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