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记,九门口,山海关
提起九门口,知道的人很少,其实它是明长城重要关隘,在长城防线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被誉为“京东首关”,明朝以前这里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北齐时(478年)始建长城,古称一片石关,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修山海关时所建,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重要门户,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光绪年部分水毁又修复,闯关东早期,山海关封锁甚严,很多人便是由此出关的。九门口关城由长城城墙和内城及水上城门构成,网上称“京东首关”的匾额在最北侧的城门之上,周围军事设施密集完备,有哨楼4座、敌楼12座,敌楼间距仅70多米,其建筑形式也独具特色,万里长城一般是遇山不断遇水断,但在这里形成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
在百余米的九江河上,铺就7千平方的过水条石,并用铁水浇铸形成牢固的河床,故名“一片石”,在石上筑有九座泄水城门,形成一座水上城桥,关口因此得名,两端各有一深井似的围城,为明天启六年(1626年)增建,底部有7个券洞,与桥上形成交叉火力,这种结构在长城关隘中独一无二,还有一奇特之处是左段城墙下的山体内有一明代隧道沟通长城内外,里面水井、食堂、厕所、祠堂俱全,可屯军存粮。九门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末李自成在此与清军展开著名的“一片石大战”,近代直奉军阀也曾在此廝杀,解放战争时这里也曾是浴血战场。九门口位于辽宁与河北交界处,属河北抚宁县驻操营镇,但根据两省1989年的协议,其开发一直由辽宁省主导,为东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虽修复较早,但知名度不高。九门口距山海关仅15公里,从北戴河去九门口比北京近多了,
因此,我将此次长城之旅的第三阶段安排在北戴河疗养期间,虽然两地距离只有58公里,但如何前往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原计划在北戴河站坐动车至东戴河,再坐旅游公交到九门口,后来发现东戴河位于东北方向,九门口位于西北方向,这样走是拐了个大弯,且旅游公交是网上2013年的信息,如果游人较少,该线路是否停驶也是个未知数。
行前攻略时在网上看到山海关有中巴去九门口,但仅限夏天旺季,现在已是秋天,是否仍有车也难说。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我还考虑参加北戴河当地的1日游,类似于北京前门长城1日游,走4、5个小景点,但前几处景点我不感兴趣,到九门口是下午两点半,进去游览仅限1小时,山海关则是外观不进门,这个方案也不太令人满意。
在北戴河休整期间,发现培训中心门外每天都有出租车“驻点”,九门口包车,于是在休整4天后的28日上午8点半启程前往,途中还顺利,只是在经过秦皇岛市区时有些堵车。渐渐进入山区,翻过一道林木蔽日的清幽山梁,看到下方一片村庄,此时正是苹果成熟季节,路旁的果园硕果满枝,煞是诱人,左拐不久就到九门口售票处,
停车场上似乎并无公交车及站牌,景区门票有两种,纯长城40元,加隧道80元,我选择了前者,售票处距景区入口还有一段路,的士直接把我们送入口,此时已近10点。景区分为山城和水城两部分,我们先左拐上山攀登长城,一直走到尽头也就1704米3座敌楼,站在最后一座敌楼往前看,下方凹底部有墙挡住游人去路,
墙外仍有未修复的野长城向前延伸200多米,直至爬到陡峭半山处才停止,左侧石壁上刻有“九门口”3个鲜红巨字,格外醒目。原路返回下山,途中登上敌楼二层,梯道窄,台阶高,这是九门口与其他长城又一不同,之前游过的几处或未修复或者封闭,均无法上楼。在敌楼二层向下俯看,百米宽的九江河水流不深,过河桥八墩九孔,独具特色,将两端上山长城连成一体;向东眺望,对面山上也有长城,宛转上升,
且比这边更高、更长,但均未修复,城墙上杂草丛生,山脚处也建有一墙,游人无法进入。回到山下,走上水城,顶部平坦开阔,宽度是山上城墙数倍,围城也包在其中,券洞历历在目,说是水牢更为确切。走下水城,穿过右侧城门,看铺在浅水下的条石,浇铸铁水的梯形石缺清晰可见,这应是当年原物,
古代工匠的智慧不比今人差。走到水城北面河边,并未看到网上所说的“京东首关”匾额,水城南面是个大广场,雄伟壮观的九座泄水城门在北面一字排开,正中是“一片石关”4个金字,但要将九门一并摄入并不容易,反复拍了几张,最左一门均被树丛和亭子所挡,无法拍下全貌。离开广场沿一商业小街试探性地走到隧道口,
被一保安拦住,只得作罢返回。广场上还有一排石碑,都是为1989年修复九门口长城捐款者立的,单位捐款以部队为多。游完九门口,时间已过11点半,上午我们走了3座敌楼,城墙行程(含水城)往返约4公里,单程则为2公里,花了1个半小时,难度不大,比较轻松。
说起长城名关,应首推山海关。公元1381年,朱元璋令徐达在此筑城建关,因依山临海故称山海关,此地遂成扼东北、华北咽喉的军事重镇,自古以来就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城楼上巨大的匾额上写着“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与嘉峪关并称为万里长城最著名的两大雄关,也是中国重要的人文地理界线。
民间所谓关内关外和闯关东的“关”字均为山海关,山海关以北为关外,以南为关内,去东北谋生即为闯关东。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的渤海边,1990年前一直被误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最著名的是公元1644年的山海关大战,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合明总兵吴三桂在此击败李自成大顺军,大顺军退往北京,很快连北京也丧失,满清因此入主中原,统一中国。顺治年间至民国,山东、河北人开始兴起闯关东,但清朝长期实行封禁政策,甚至修建柳条边阻挡,以保护东北“龙兴之地”,但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清朝已趋衰微,
山海关大门洞开,闯关东数量达历史最高,形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而山海关则是这一迁移的见证者。山海关包括老龙头、第一关南北翼关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等,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但现在却被分割成三个景区,老龙头、角山长城距第一关都仅有几公里,因时间关系,我计划只去第一关,九门口回北戴河也途经此地,正好顺带一并游览了。
这是时隔25年后重游,从入口进去是个大广场,正中就是悬挂巨匾“天下第一关”的东门箭楼,墙高14米,高大坚实,我们从侧面的马道斜坡登上城墙,墙宽7米,平坦宽敞。走近箭楼细看,发现其实并不高大,仅有两层,上层挂匾,白底黑字,苍劲雄浑,据说为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萧显所书,但此匾并非原物,而是1920年的仿制品。
这个进士似乎并不知名,另有题字者为严嵩的说法,但抗战中已被日军掳走,“第”字的写法也不同,所以题匾人究竟是谁还有待研究,此外, “第”字为何写成草字头,是笔误还是明代竹、草头通用?为何匾上仅有5字,无落款也无时间?看来围绕此匾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箭楼后侧墙外是瓮城,左侧向北是临闾楼,右侧向南270米是牧营楼,
从门票后面示意图看,从这两处敌楼向外还围成一外城,从牧营楼再向南500米就是靖边楼,从靖边楼向内围成更大的关城,经查百度第一关关城周长达4公里,有4座城门,东门即第一关,但大多数人只游箭楼,我也只走到牧营楼便返回了,仅用1小时,毕竟关城与长城比,外观形态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
后来乘车返回途时发现靖边楼那头也有出口,本应叫司机开到那里,我们可从靖边楼出关。山海关丧失明长城的东端起点的身份后,在我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但其在历史上、军事上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其地理和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万里长城所有名关中应居首位,这也是我此次重游缅怀的原因。
此次长城之旅总体顺利,收获满满:一是天气晴好,长城都在野外露天,如遇雨天则无法游览,但此次天公作美,全程晴朗无雨,蓝天白云也是长城最佳背景,更为照片添彩,实际上气温也比预想的高,带去的长袖衣未用上,多日的曝晒还导致手臂脱皮了;二是门票低廉,不知是否有统一规定,与动不动就是上百元的景区相比,这简直就是白菜价,
且对半价票也把控不严,几乎近似于免费游,景区所在的缆车可基本不坐,也没有景交车,仅有的一处竟还是免费,这也大幅降低了游览费用;三是内涵丰富,有人说长城都差不多,我认为是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八达岭是全修复型,金山岭是半修复型,蟠龙山则为未修复的原始形态,九门口以水见长,司马台以高著称,即使均为关城,
居庸关与山海关也完全不同,关键看你的眼光和水平;四是考验过关,每处长城我都力争登上最高点,体力和脚力都经受了考核和检验,充分证明踏遍青山人未老。回到北京,已是国庆,秋高气爽,天安门广场去的人非常多,连地铁前门站都封闭了,大家争拍那个全国最大的花蓝,北京公交一卡通,坐公交非常方便,在地铁线也能用,还有打折优惠,办卡、退款也很简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