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略制定,我只服乾隆皇帝,路线、住宿、景点选择无可挑剔

  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南下游历江南,创造了六下江南的佳话,流传千古。

  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南巡期间,乾隆以督察黄淮河务、兴工修筑海塘为要务,笼络汉族士商、维系民心为目的。乾隆认为:“江南名胜甲天下,诚亲掖安舆,跳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这不仅肯定了江南地区特殊的经济、文化地位,也说明了江南有其独特的山水风景和人文魅力。

  乾隆下江南往往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做准备,并均选择在江南风景最美的四五月间南下,且每次沿途均美诗、劝诫歌,以及通常的格言诗,还有蒙古汗廷祭祀祖先的赞歌等。

  乾隆六下江南除了有其政治目的之外,从个人角度上,也是出于对自然的好奇和有着强烈旅游渴望的心理。

  一、旅游时间。

  历次乾隆南巡这段时间,万物开始复苏,正是江南春暖花开、欣赏美景的最佳时间。有道是烟花三月下扬州,此时去扬州更能体会到什么是风景如画。在下江南的旅途中,扬州是乾隆的必经之地。

  苏州众多的园林名胜和优美的山水风光深深吸引了乾隆。作为东南要地的杭州,四季风景如画,春有柳浪之莺,夏有曲院之荷,秋有平湖之月,冬有断桥之雪,自古以来就和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风景绚丽灿烂。

  因而,在时间选择上可以看出乾隆对旅游的强烈渴望情结,对欣赏大好河山美景的迫切需求;选择最佳时间去游览江南胜景,且连续六次游览江南,这点充分反映了乾隆对旅游的一种深深的情结。

  二、旅游线路。

  乾隆六下江南,走过的地方无数,但历次路线都较为固定。据《清史稿》“高宗本纪”,乾隆的南巡路线大体是从北京出发,坐船沿大运河南下,至清江闸(在今江苏淮安市境内),渡黄河;继续南行,至扬州瓜洲渡长江,抵镇江;然后到苏州、杭州,最远至绍兴。回程时,经过苏州、镇江,到达江宁府,祭明孝陵,渡江北上。

  乾隆所走路线涵盖了当时经济与政治较繁荣的都市,也是今天旅游和地方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方不仅地处要道,而且经济条件、人们生活水平较高,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非常美。

  从乾隆下江南的路线中,我们亦可以发现乾隆所选路线是极佳的,为了欣赏到最美的江南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侧面体现了乾隆的旅游情结。

  三、游玩景点。

  乾隆六下江南,游遍了扬州、镇江、苏州、杭州等地的主要景点,在游玩这些景点时,乾隆吟诗题词、赐名题诗,游玩兴致很高。从乾隆六下江南游玩的景点中,可以发现乾隆对旅游的喜爱,这也正是一种赏山玩水、回归自然的旅游情结。

  以扬州城为例,乾隆在位期间,扬州市区热闹非凡,十番锣鼓,吹吹打打,生旦净末,轮番登台。乾隆喜欢舞文弄墨,将大盐商江春的私宅花园赐名为“净香园”;将盐商“二元宝”黄履暹的园子赐名为“趣园”;将城河西岸最出彩的南园(今天的荷花池公园)赐名为“九峰园”。

  记录乾隆游历扬州的文字记录不胜枚举,其中《扬州画舫录》是一部全面记录乾隆时期扬州历史文化的宝典,在扬州的游历趣闻都记录在案;《南巡盛典》中附录有一百多幅绘画,是清代殿版画中的上乘之作;而如今藏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扬州行宫名胜全图》,更是洋洋大观,把清代扬州的繁华全景,囊括其中,凡乾隆游览过的景点,图上都一一标志,无一错漏。可见当时乾隆因南下而与扬州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四、住宿的选择。

  乾隆六下江南,所选驻跸之地也特别讲究。第一次南巡时,乾隆在扬州住的是三叉河畔的塔湾行宫,往后的五次南巡,其下属臣僚为其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住所,即天宁寺行宫或称西园。

  乾隆可以很便利地去欣赏京杭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如邵伯镇、茱萸湾、凤凰桥等。

  焦山行宫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成,是乾隆帝南巡时,下榻最多的地方,并留有大量的诗词、楹联、匾额。寺院内原有多处“御碑亭”,精心保存了乾隆帝的诗词手笔,但现在已多处下落不明或毁损。现存的一处“碑亭”,前后两面的碑文,分别刻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春所作的《自金山放舟至焦山五叠苏轼韵》和乾隆第五次南巡所作的《游焦山作歌三叠旧韵》。这是国内至今为止,保存得最好、最完整、最大的两块帝王御碑。

  灵岩山清幽秀奇,是著名的禅宗佛地(净土宗道场),乾隆驻跸行宫于此。纵观乾隆下江南时所住的行宫,可以发现这些行宫附近必是绿草如茵、风景如画。以焦山为例,其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焦山山水,于是他八上焦山、五次小憩焦山。乾隆精心选址作为其住宿的地点,从其行宫的位置可以看出乾隆的旅游情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