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股份海绵城市应用及水环境生态综合治理实践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把城市的防洪抗涝、水环境生态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推进城市给排水系统工程,河涌、湖泊等水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在预防城乡洪灾内涝、建设海绵城市、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公司为城乡的市政和商业项目提供水治理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施工服务,构建出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乡活力蓝图。

  一、技术领域

  1.生态草沟―耐淹净水植被拦截带技术

  棕榈股份生态草沟―耐淹净水植被拦截带技术能够对地面污水进行滞留、过滤、减少径流中污染物质、减缓雨水地面径流流速。植草沟起到了海绵的作用,对雨水蓄渗滞纳,增大了城市中排蓄弹性,减少了因暴雨产生的排水压力和污染问题,实现了雨水污染的源头控制。

  技术原理:筛选种植翠芦莉、花叶良姜等多种净水耐淹植物植物,利用其庞大根系及强吸附-降解污染物能力,吸收污水中氮磷等物质;采用生物质炭等多孔隙滤料,通过物理吸附减少地表径流中带有的悬浮物质、以及能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采用生态草沟-耐淹净水植被拦截带技术,可营造资源化、无害化湿地水环境。

  生态草沟可作为雨洪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不仅具有高效的污染物拦截效果,还能减缓雨水径流对排水管网的压力,且具有占地面积小,维护成本低等优势,是未来生态城市不可或缺的景观设计。

  2.三位一体水生态修复技术

  三位一体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棕榈股份开发的污水治理综合技术。本技术联合生物操纵打造水下森林构建技术、生态浮岛生物强化处理工艺、底质原位生态覆盖技术对景观水体进行综合净化。采用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加上翠芦莉、黄花鸢尾、香蒲、再力花等常见园林景观植物作为优先植物净化品种。

  3.多级并联强化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多级并联强化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是棕榈股份开发的具有核心知识产权支撑的多功能新型人工湿地构建技术。本技术由多及人工湿地并联而成,通过增设能源转换组建和曝气富氧装置,增强湿地的污水净化能力。通过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等共同作用,实现污染水体的全方位净化。同时设计构建湿地净水循环利用系统,能有效容纳更多水源,实现水资源的多级重复利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通过选育本土湿生植物,对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搭配,构建湿地生态微循环系统,在净化水体的同时,美化了环境。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利于构建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

  4.基于园林绿化景观构建的河道生态去污净水技术

  基于园林绿化景观构建的河道生态去污净水技术由多项核心专利构成,是棕榈股份自主研发的兼具景观构建和河道去污净水的技术。本技术采用高效河道去污净水系统,对水体进行快速、持续、高效的净化,通过构建定向疏水拦截结构,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促进水下互流,为河道底部生态系统提供深层氧气环境,有效抑制了有害藻类生长,可长时间保持河道水体健康状态。采用生态立体栽种技术,通过水位区划分、低扰动地形改造、种植填充物制备,筛选配置不同种类的水滨带植物,构建专门适用于河道的绿化景观。其中,植物配置技术理论上搭配的植物种类可达70种,大大增强了河道绿化效果。

  二、代表项目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有需要时,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近年来,棕榈股份充分借助自己的经验和优势,对“海绵城市”等一系列生态技术,进行广泛推介与应用,从城市到城镇,守护绿水青山,用心成就大美,全面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1.云漫湖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

  项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的实施应用,并根据我国目前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渗透技术标准的要求,使用了渗透、滞滤、存蓄等三项基于“景观绿地雨水高效收集与净化系统”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效提高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各类城乡建设项目提供保障水生态安全的“海绵基底”,实现生态城镇环境运营可持续发展,促进项目当地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2.郑州郑东新区龙子湖公园绿化改造项目

  项目水域面积1371亩,周围还分布有196亩湿地和1299亩绿地,是郑州市郑东新区生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组织地表径流,合理管理雨洪,棕榈股份创造出丰富而动感的竖向绿视面体验,打造雨水花园进一步丰富生物多样性。同时,路面采用生态型透水材料,有效的预防内涝。 通过生态水草截水沟,收集场地中的径流雨水,污染物在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的联合作用下被去除,缓解下游雨水排放压力、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亲水驳岸以木、石、沙滩等多种形式,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湖面驳岸的抗冲刷沉降能力。

  3.海口国家高新区美安科技新城一期公园绿地工程和美安中心公园 PPP 项目

  项目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河流景观,尽可能地恢复河道的生态栖息、水质净化、防洪、调蓄等自然河流本应具有的功能,而非单一的排洪渠道,通过生态的河床增加了河道糙率,加上石堰不仅改善了生态功能,而且减缓了洪水流速,并能够让洪水缓慢下渗,减小了洪水威胁,起到了对洪水滞、蓄、净、渗的海绵化作用。通过海绵化改造后,美安科技新城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建设目标,实实在在为美安科技新城构建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解决城市雨洪、内涝、水质保障等生态问题,创造生态城市景观风貌。

  4.北京点石商务公园项目

  北京点石商务公园采用了现代的设计手法,做了美观大方的流畅线型及空间分隔,将科技感与时尚特征植入园中,与园区定位以及建筑风格相互呼应。此外,景观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充分考虑了雨水于内部由下渗、过滤、收集到利用的一个循环系统,设计了汇水集水过滤处理回收利用,在营造现代科技感商业区块的同时,保证了景观与生态的需求。该项目荣获2017第七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艾景奖年度杰出设计奖。

  5.太湖大堤(启动区南――挖湖区南)项目

  东太湖岸线作为太湖海绵体的延伸段,具备优良的蓝绿生态大基底。设计元素作为一个个饱满的细胞,嵌入海绵体骨架的孔洞结构,激活了整条岸线纽带。结合着悠久绵长的吴江文化,以及以绿道驿站服务功能设计出的八个主题节点,不仅为太湖引入了人气及发展动力源泉,同时作为吴江太湖梦蓝绿源头的起点,延伸出绿色的血脉,为整个城市空间源源不断的注入大自然的生命力。

  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

  河道流域的生态治理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承载着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的期待,也是河南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棕榈股份在控股股东豫资控股集团的强力指导和高效协同下,紧紧围绕河南省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安排,将河道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催化剂”,工程化、项目化推进,做到全盘谋划、系统治理,在广袤的中原大地精心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水景图”。

  1.山东虞河、凤翔河营子片区段河道景观工程

  项目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区南部,长2.4公里,面积51公顷,其中水面19公顷。主要包括河道清淤、场地整理、水体治理、道路广场、景观构筑物等工程。工程将海绵城市、生态修复、截污治污、雨污分流、中水回用等理念和措施融入河道整治全过程。以打造绿色活力的滨水公园、生态平衡的城市绿肺、高端靓丽的城市会客厅为目标,着力打造“景观优美、生态平衡、人水和谐”的水系景观。最大限度的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持自由式郊野风光,强化河道蓄水、净水、治污功能,由精致型公园式绿化向海绵型生态式绿化转变,为将潍坊打造成为“水润潍州,绿染鸢都,潍美天下”的生态文明城市作出了贡献。

  2.广东梅州琴江流域生态景观及其配套工程

  项目将滨河景观设计和河道整治结合起来,促进了城市内部景观更新,传承了地域文化,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土地价值,增强了城市土地活力。琴江 老河道湿地公园现状中因为城市不断发展的影响,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水集中排入让老河道生态多样性下降,失去以往的净化能力。项目通过重建健康的生态环境系统,包括改善琴江流入的水质和雨水水质,种植乡土水生植物恢复生态栖息地,建造通往河滨的开放性空间,最终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将河道生态恢复和城市景观设计结合,创造了天然的散步和聚会场所,使场地成为集城市湿地、文化记忆和城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公园。不仅改善了琴江水域的水质,发挥了调蓄雨水的功能。河滨开放性空间的建造,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城市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四川遂宁滨江北路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项目分为“滨江北路西侧人行道海绵改造”和“九莲洲生态湿地公园”两部分修建内容。整体改造修建思路结合遂宁地区“海绵城市”和“城市双休”建设理念,通过城市景观、湿地公园景观、景观小品、景观建构筑物的改造,顺应自然山水肌理构建多层次的市域绿道体系,以艳丽芬芳的内河湿地景观为主,潺潺水流,层层跌瀑;配植色彩丰富的开花小乔木和水生植物,水杉栈道三层植物组合沿途形成丰富的入画景点,实现了水、岸、绿、景、城的有机融合,更注重市民参与互动和赏玩的带状湿地公园。

  4.江西上饶县槠溪河综合治理PPP项目

  项目设计通过疏通路网,实现路-园-岸的多向串联,同时依托原有生态基底,打造隐形防洪堤岸及雨洪适应景观,实现水与人的深度交集,结合河流水位布置景观节点,尽量减少水位变化对景观的影响。通过生态驳岸、植物等形成内部自净系统,优化水环境,结合规划污水管,实现雨污分流,调节面源污染对哑河及水系的影响。同时依托上饶县“灵山信水”的山水格局和城市意象,通过整合自然山水、生态环境、村落农林等沿河周边资源,以“一带五区十点”的景观结构,梳理原有蜿蜒水系及高程,适当进行土方开挖,结合开花水生植物的综合搭配,营造怡人的亲水岸线,规划槠溪河十大主要景点。

  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水环境治理

  在大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方面,棕榈股份持续发挥企业在生态修复、滨水景观建设上的优势,围绕“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进行系统性修复和提质改造,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在水污染控制及生态建设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完成景观水治理技术及其系列设备、产品的升级,为行业的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涓涓细流的行动汇聚成守护中华民族大江大河的磅礴力量。

  1.河南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项目

  项目以“谋求黄河的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规划目标,助力八朝古都开封加快建设沿黄生态廊道、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棕榈股份在河南区域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也是棕榈股份参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建设,助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实践。项目在前期“清四乱”和污染防治的基础上,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草则草”原则,科学选取适合当地生长的焦桐、雪松、柳树、国槐等树种,涵养自然生态,构建水林田草湿地坑塘共生的有机整体。选取树种不仅能起到美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防风固沙等作用,还可以作为防汛储备用材。同时,项目在建设中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提高开发水平,实行最严格的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制度,加大对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修复。

  2.河南漯河沙澧河二期综合整治PPP项目

  项目包含河道开挖、节制闸、桥梁、岸坡防护四大项工程。本项目开启漯河市生态水系工程建设之先河,工程连通后澧河和沙河将在此处提前交汇。通过节制闸调节水位,既可以减轻汛期来临时澧河河道城区段的防汛压力,又可以理水造景,实现水网效益最大化,大大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水环境,这一创举不仅是漯河市生态水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还有效减轻了城市的防洪压力,并为城市西扩带来发展机遇。同时,该项目也创新探索了二期开发建设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融资建设瓶颈,为项目落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3.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PPP项目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000亩,其中上游段起于托洲大桥,止于清川大桥,长12.6公里,约1000亩。下游段起于三岸大桥上游约900米处,止于邕江与八尺江交汇处,全长10.6公里,约3000亩。建设内容包括景观工程、绿化工程、桥梁工程、护岸工程、建筑工程、给排水工程和灯光亮化工程。是南宁“治水、建城、为民”的民生工程,建设后的邕江两岸花红草青、绿树成荫,滨水公园、沿江湿地、亲水平台渐次可见,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该项目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进一步提升沿江生态质量和开发建设水平,把百里秀美邕江打造成靓丽的城市名片,这是广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民生改善、南宁市民幸福感提升的又一处重要缩影。

  4.河北承德兴隆县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项目

  项目为山水林田湖保护修复工程,充分集成山上上下、林田农地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主要使用工程技术措施有:植物护岸、机织有纺土石笼护岸、混凝土联锁块护岸、隐藏式石笼加植物护岸、湿地、岛屿结合模拟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土石坝和漫水桥营造河流自然生境、抛石护岸、景石、木桩护坡等。通过治理能有效改善水质,使部分河段的水质由五类逐步改善为三类;通过治理使农田段、村庄段防洪标准分别达到5年一遇,10年一遇的规划标准,保护耕地面积0.72万亩,保障1.59万人口安全;通过治理新增绿化面积37.2万平米,新增乡土植物种类49种,使流域绿化率有效提升;通过治理可有达到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5.62%,经济净现值为8675.23万元;通过治理恢复河道的天然生态功能,改善水环境,减少入河泥沙量29.23万吨,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