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域旅游”,你知道多少?
2016年元月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国内旅游要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2017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全域旅游”这一概念,要求完善各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全域旅游,从此全国各地掀起全域旅游创建浪潮。
在2018年浙江省旅游局发布《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提出要率先着力打造浙江,争取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域旅游的模范省份,通过旅游业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让浙江经济得以全方位、多领域地发展,使浙江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扩大浙江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区域层面,温州市政府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全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全域旅游要求不单单是要经营个别景点,还要转变思路,向经营旅游目的地的方向发展。换言之,就是要从单一旅游景点的管理转向各种类型、各种方向的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形成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用旅游来拉动方方面面的经济发展如服务业等。要用全域旅游这一观念引领温州市的旅游业转型升级,用旅游业串联起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景区运营等各个方面。用旅游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在全省及下设各市、区、县的范围内构建起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大,旅游业飞速发展,人们久居城市开始向往自然,所以乡村度假旅游、景点旅游备受追捧。生态旅游受到了全球政府部门、旅游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已经主导了现代旅游方式,成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阳产业”。
2015年国家启动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编制工作,并于2016年9月起正式开始实施。根据《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将发展生态旅游,加大中央对生态旅游的扶植力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景区、生态旅游目的地等进行资源倾斜,政策扶持,帮助各级地方形成全域旅游的新格局。但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也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各个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还有待提升,游客在景区题字等不文明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需要我们加强对景区环境保护的关注力度。伴随着旅游热的出现,景区也存在着过于追求高门票、高收益而忽略了景区环境保护的问题。自然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短期之内将难以改善,这无疑是一种临泽而渔的做法,必须予以改正。同时,景点基础设施的检查维修工作也必须跟上,无论何时都要把游客的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此外,景点有时还承担着文化教育、宣传的功能,这必须与地方的文教事业相结合,更大力度地发挥景点的人文、科普作用。
《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2008-2020)》计划打造浙江省南部地区重要旅游城市,打造温州生态园等标志性项目。《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2014-2030)》指出,要借助温州“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时尚之都”、“靓丽山水智城”、“温商家园”等独特魅力,依托三样湿地国家级湿地公园、大罗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生态园国家旅游景区的建设,打造以生态体验为基础,以瓯越文化为内涵,将温州市打造成浙江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让温州集聚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功能于一身。
2020年12月底,浙江省第四次全域旅游暨“百千万”工程推进现场会在温州市的雁荡山景区隆重召开。同一天,温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发布了温州全域旅游“千村百镇十城景区化”工程,明确了温州力争2022年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
大罗山位于现温州市区的东南部,由四景一水网构成,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根据温州市的总体规划,大罗山将会成为温州市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中心,温州市的旅游业将会围绕大罗山向外扩散发展。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对大罗山生态旅游开发进行研究,产品体系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全体系覆盖、全域统筹治理,将助力温州创“诗画山水温润之州”旅游品牌,助推温州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