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江南古镇旅游模式

  盘点江南古镇旅游模式

  文 │ 本刊记者  姚恩育 整理

  周庄

  开发史:

  1989年4月,周庄古镇第一个景点沈厅开门迎宾,当年游客达5.5万人次,营业收入约20万元。2012年,周庄全年接待游客数超过400万人次。

  政府是开发与保护的主导者,主要收益是国有。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状大,部分旅游产业区开始有外来资本介入。

  在开发中,坚持以居民利益至上的理念。周庄历史上就重视商业,从沈万山时代开始就是商业重镇,重商是立镇之本。故而周庄的商业氛围是江南水乡古镇中最为深厚的,这受到了很多方面的批评,甚至有过旅行社集体封杀周庄的案例。

  周庄的保护与发展之初主要是政府推动、居民支持,但在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居民通过开设旅游纪念品商店或经营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商品来取得收益,进而演变为全民参与。

  特色:

  昆曲艺术是周庄一大特色,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扶持。

  南浔

  开发史:

  南浔是率先成立公司进行古镇修复的古镇之一。2000年,南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启动古镇修复工作。

  随后,古镇经营权被出售以进行公司化经营:2003年12月底,上海博大公司与湖州南当欣欣城建发展有限公司组建浙江南浔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成为南浔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主体后,对古镇进行了保护和旅游开发。南浔古镇通过出让古镇30年经营权的方式取得了上海博大公司的资金投入。

  特色:

  “江南大宅门”的品牌正被逐渐塑造。

  西塘

  开发史:

  自1997年开发旅游以来,西塘成绩斐然。2012年,西塘古镇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近472万人次,同比增长41%;门票收入7550万元,同比增长48%,全年旅游相关收入达6亿元。

  西塘的开发模式以镇政府为主导,镇上居民参与全镇的各项开发项目。

  在西塘的保护与开发中,全民参与的氛围很好。现在有近40家酒吧,还有400多家的民居客栈。百姓参与的程度很高,这在江南水乡中是排在前列的。在政府引导和控制古镇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全民参与根据市场规律的良性循环发展,是西塘模式中“景区与社区同步发展”的重要核心。

  特色:

  桥多、弄多、廊棚多。

  朱家角

  开发史:

  朱家角于2000年开始古镇旅游开发,主要依托上海卫星城及重点城镇建设规划等机遇,把自己定位于“世界度假茂(holiday mall)”及上海世博会重要接待基地。

  国有企业上海朱家角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朱家角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市场化运作。其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资金的筹措渠道主要是先改善环境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然后再出让土地,把原本价值低廉的城镇土地改造为寸土寸金的开发用地,通过土地升值取得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资金。

  特色:

  免费开放,以商养镇,是一处开放式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