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刊登书评《追随祖辈足迹,传承红色家风》

  

  

  近日,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了《邙岭老屋: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书,分为上下两册。该书是在邙岭老屋——八路军太行第八分区情报联络站旧址暨河南省巩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开放之际,由老屋后人张忆群编撰的。书中记叙了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老屋几代人所走过的风雨历程。通过对老屋几代传人(及相关亲属)各自不同经历及相关诗文的介绍,讲述了老屋100多年来由“忠君爱民”传统家风向“爱党爱民”红色家风的转变及发展过程,为新时代传承优良家风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

  

  

  

  

  

  良好的家风,从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根本。

  邙岭上的张姓家族,600年来始终秉持着“孝亲、忠君、爱民”的传统思想。老屋的第一代传人张宪章,一生行医济世、扶危救贫,并开办乡学,支持子女参加新式教育。

  第二代传人张荫南年轻时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后虽回归乡里继续祖业,治病救人,但一心报国的思想并未湮灭,仍然支持子女参加新式教育。

  其子张克刚、其女张熙如、其外孙马载尧在爱国家风的影响下,在成年之际共同奔赴延安,开始了寻找救国真理、抗日救亡、解放人民的革命历程。

  张克刚长子张虚成年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受父辈引导,为北京的公安事业尽职奉献了40多个年华,次子张小岗则继承了父母荣光,谱写了精彩的军旅人生。

  马载尧的儿子马晓天更是奋发有为,曾经担任了空军司令员……

  

  张荫南

  

  张荫南之子 张克刚

  

  张荫南之女 张熙如

  

  张荫南外孙 马载尧

  老屋一代代后人,他们在共同的爱国为民家风的引导下,不断实现着为国为民、牺牲奉献、尽职尽责的人生价值。他们既是传统优良家风的创造者,也是赓续者和发扬者。

  

  

  

  

  良好的家风,既源自父系的家风传承,也受各代母系家风的有益滋养。

  该书作者张忆群的高祖母,虽不识字,却能将其身为“教谕”的父亲教导的中华优良美德,以故事的形式输灌于子孙的脑海中。她曾祖母体弱多病,临终之时仍不忘叮嘱孩子们互爱互助,手足相惜。她祖母能够汲取其父亲的人生经验和教训,追求进步、坚韧不屈、努力实干,勇于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她的继祖母受其父亲老师的熏陶,自小同情苦难者,毅然携笔赴戎,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的祖母 孟隐芳

  

  作者的继祖母 曾克

  所有这些走进老屋的女人身上所展现的风骨,与老屋的父系家风一起融合构成了如今的家风全貌,值得老屋后人们继承和发扬。

  

  

  

  

  良好的家风,贵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张忆群高祖的时代,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忠君、爱民”是基本的士者准则。作为医者,他能够散财开办私学,助力后代人才培养,接济穷苦病人,行医济世,为老屋家风的传承树立了榜样。

  张忆群的曾祖,参加了辛亥革命,而后回归故里,行医报国,并手书“清宁和”堂号。子女成人后,他曾亲送一子一女一外孙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及至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支持在家中建立八路军情报联络站。其能于大局势中保持清醒,认知正确的理论并勇于坚持,这才当是“清宁和”中“清”的真正含义。

  后来,张忆群的祖辈、父辈及同辈人,又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的领导下,各自在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事业中,不断诠释了充满激情、不怕牺牲、忠于职守、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等的精神品质,不断继承和发扬爱党爱国爱民的家风。

  如今老屋的后人们仍继续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

  

  

  

  

  相信正如张忆群所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老屋的后人们都会继承和发扬先祖爱国家、爱人民、爱劳动的光荣传统;会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会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会牢记共同的“根”,使亲情绵延不断。而这不正是每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每一个希望代代有为的中国家庭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吗?

  

  作者张忆群一家

  // 扫码获取更多资讯 //

  微信名称 :

  中国文化和旅游学术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