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正当时砥砺再扬帆,我旗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我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绘就“诗”和“远方”的新画卷。

  

  △辽上京遗址

  辽上京遗址坐落于林东镇城南,始建于公元918年,为辽五京之首,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2022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19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辽上京遗址位列其中,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被国家文物局命名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填补了自治区该领域的空白。

  2022年,巴林左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面加强,依托独特的契丹辽文化资源,聚焦打造“契丹辽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契丹辽文化体验游王牌”两大战略目标,坚持深挖区域特色、打造文旅品牌,把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显著推动我旗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

  走进文化馆的非遗展厅,展示了包括民族刺绣、民族服饰、皮影等十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收集展示本地非物质文化作品近300件套,该展厅预计于2023年下半年正式对外开展,是展示巴林左旗非遗保护成果、传播本土非遗文化、讲述左旗非遗故事的生动窗口。

  

  △旗文旅局非遗办主任张兴国向记者介绍非遗展品

  旗文旅局非遗办主任张兴国告诉记者:“我们要深挖非遗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整合。建立各类生态保护区和特色非遗小镇、小村(嘎查)。加大宣传力度,举办各种展演、展示、展销活动,将非遗的价值充分体现。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让非遗的老艺术、老手艺焕发新光彩,服务于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等。”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巴林左旗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在增强适应性和灵活度上下功夫,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场景为群众提供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产品和服务。图书馆服务向社区、企业、乡村、校园拓展延伸,已累计办理读者证4500余张,开展送春联等活动4场。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主题的文化惠民活动51场。“燃情盛夏夜游上京”文旅休闲夜经济活动,将乌兰牧骑演出、文化馆演出、非遗展示与群众自发演出的广场舞等相结合,有效促进了消费。

  2023年,巴林左旗将继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持续推进辽上京古城和辽祖陵“申遗”进程,加快“山城寺陵”景区提档升级,建设运营好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优化完善配套服务,通过旅游、文创等多种载体,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进程中讲好辽文化故事,打造文化IP,推动左旗文化旅游更出圈,更出彩。

  记者 | 尹御 郝一伟

  编辑丨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