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亟需破解“七大”瓶颈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和休闲娱乐空间的越来越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越来越深受各地城市群众的喜爱和青睐。

  特别是这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给农民带来了具体实在的实惠,已然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的典型样板,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农村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是,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一系列弊端和问题也显现了出来,成为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重建设、轻规划。

  由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准入门槛低,规划设计滞后,园区扎堆、良莠不齐,建设随意化、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比比皆是,恶性竞争无处不在。特别是大多数园区负责人不注重科学规划,在规划设计方面投入资金较少,往往是自己凭经验、凭感觉、凭模仿去发展,从而导致品味低、形象差,缺乏发展活力。

  二是重产出、轻宣传。

  忽视品牌效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宣传推介力度小、办法少,宣传主题不明,推介范围窄,往往是靠口口相传、朋友推介,在对外宣传方面缺乏整体形象的包装与设计。

  三是特点少、融合浅。

  当前大部分休闲农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都以采摘、观光为主,季节性较强,缺乏与当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游客游览季节性强,常常出现淡季无游客,旺季无招待的现象。

  四是基础差、配套缺。

  大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园区与乡村旅游景区点普遍存在道路差,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比如,有的到林外林生态园游玩的游客对园内整体环境、服务质量比较满意,但普遍反映道路难走,尤其是门前公路路面坑洼不平,路况较差,甚至有的生态产业园,目前还没有一条能方便客车进园区的公路,这些已严重影响到了投资环境和休闲旅游的外部形象。

  五是投入低、回报慢。

  主要是自身财力有限,缺乏后劲,大多数生态产业园都面临资金紧张的窘境,致使园区难以提档升级,处于勉强维持状态;同时,农业项目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农业企业融资较难,大多数银行投资农业园区意愿不强。

  六是土地缺、违建多。

  目前大部分农业园区主要受建设用地指标制约,特别是平原地区的农业园区,建设区域基本都是基本农田,更是缺少建设用地,严重影响园区发展。比如一些产业园已建成的游客接待中心、餐厅、会议室、客房等设施,由于土地性质尚未改变,形成违建,急需调规。

  七是人才少、兼职多。

  大部分地区休闲与乡村旅游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园区长远发展。

  比如,近两年投资休闲农业的多为从事工商业的成功人士,对农业了解不足,经营中常常陷入困境。

  再比如,从事园区生产、研究及管理的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对园区生产技术的落实力不从心,真正掌握生产技术、懂园区管理的人员少,缺乏合理规划。

  为此: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涵盖一二三产和种植、养殖、加工、物流、旅游等多种类型,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要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推进传统农产品向休闲商品转变、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

  随着这些制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短板问题的逐步解决,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功能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机制健全、带动力强的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将会向我们走来,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也将越来成为现实。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