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冬奥时代的首个雪季观察:冰雪旅游或超3亿人次
作为后北京冬奥时代的首个雪季,2023年开年的中国冰雪产业就迎来爆发期。“看冬奥会后要体验一下冰雪”成为很多国人2022年初就已许下、2023年初终获兑现的承诺。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旅游产业全面回暖,在这其中,冰雪旅游无疑是拉动体育旅游消费的关键抓手之一。
近日,北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河北张家口等多地均密集启动各类冰雪文旅活动,并发放冰雪运动消费券。根据飞猪的数据显示,自2023年元旦假期以来,包含“滑雪”“冰雪”等关键词的热门冰雪旅游商品增长超三成,其中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亚布力、河北崇礼成为热门冰雪旅游目的地前三名。国航、南航等航空公司均在多条冰雪游航线增加航班数量,此外,“中国雪都·阿勒泰号”高品质旅游专列也已开通。北京市体育局和高德地图则联合打造了“2023北京冰雪消费地图”,精准破解了消费者渴望就近上冰上雪的痛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在近日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3)》中预计,在本地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和远程冰雪游复苏下,2022-2023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会超过3亿人次。而数据显示,2021-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为3.44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为4740亿元,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出现大调整,民众的远程冰雪旅游消费热情正在快速复苏。预计到“十四五”末期的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我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将达到7200亿元。
北京冬奥会为我国冰雪产业注入持续红利,也激活了更多企业布局冰雪产业的信心。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共有境内注册冰雪相关企业近9000家,其中,63%的企业成立在5年以内。即便是在让人一言难尽的2022年,我国仍新增了冰雪企业1460家,同比增长20.1%,涨幅速度已基本恢复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
在冰雪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方面,2016年至2022年,我国冰雪旅游基建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88万亿元。2022年,全国冰雪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明显的“深耕”中西部特征。不过,即便是冰雪基础相对薄弱的南方,很多企业也都把冰雪产业作为跨界布局体育产业的切入点。近日,广东珠海的国企华发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珠海华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以35.8亿元的价格收购融创旗下的深圳冰雪文旅城项目51%股权及债权,收购完成后,华发将拥有该项目100%股权。整体而言,我国冰雪经济在后冬奥时代进一步崛起,甚至有望成为拉动冬季旅游和冰雪经济的核心引擎。
北方多省市举行冰雪文旅活动并发放消费券
在北京冬奥会后的第一个雪季,去冬奥会举办地看看、体验冬奥竞赛场景无疑是我国冰雪爱好者的心愿。而传承冬奥遗产、放大冬奥效应、提振冰雪经济,不仅是北京和张家口的使命,北方多个省份也均选择近期举办各类活动来喜迎冰雪季消费潮。
1月6日,主题为“双奥之城畅享冰雪”的“2022-2023北京冰雪消费季”启动仪式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功举办。与此同时,“2023北京健身消费地图”也在高德指南同步上线。本次发布的“2023北京冰雪消费地图”由北京市体育局整理推荐,通过高德地图进行了多维度数字化的呈现,按照滑冰场、滑雪场、冰雪嘉年华、冰上艺术中心等进行分批归类,为市民精选推荐了北京市超过100家冰雪运动场地。
“2023北京冰雪消费地图”的最大亮点就是,在2022年度冰雪消费地图的基础之上,还新增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体9号冰上运动中心(国家体育馆冰球馆)、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等六家滑冰场;第二届首钢园冰雪汇(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莲花山滑雪场等滑雪场地。
此外,1月4日,北京市昌平区与融创文旅集团就北京昌平-冰雪文旅城项目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热雪奇迹品牌及融创文旅旗下文商旅品牌引入北京,共同实现“全球领先雪场规模、冰雪特色主题酒店、丰富冰雪娱乐业态、绿色建筑标杆”冰雪娱乐目的地的片区目标。热雪奇迹通过室内滑雪场的运营管理,将热雪奇迹体育、赛事、营地、会员服务等特色业务品牌体系落地昌平冰雪文旅城项目,提供四季畅滑的冰雪体验及创新产品服务。
河北张家口的各大雪场在2022年冬奥会结束后积极改建扩充,完善消费基础设施。为2023年冰雪季做好准备。2022年张家口落地冰雪项目93项,投产运营54个,实现产值17.78亿元。张家口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和市场主体,打造了一批带动作用强的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预计到2025年,张家口市冰雪产业规模可达到600亿元。据河北省体育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崇礼各雪场的雪票订购和核销人数大幅攀升。
自2023年元旦以来,吉林省冰雪节庆活动不断。瓦萨国际滑雪节、长春冰雪节、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延吉国际冰雪旅游节等相继举办,长春、吉林、长白山等热门冰雪旅游城市更成为OTA平台(在线旅游平台)元旦热搜目的地。作为吉林省旅游业的两块“金字招牌”,长白山和查干湖对冰雪旅游的拉动效应明显。元旦期间,长白山景区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同比增长176.48%。查干湖景区接待游客1.99万人次,同比增长30.16%。两地周边景区均迎来客流高峰。元旦假期,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119.27万人次,同比增长6.60%,增幅高于全国6.16个百分点;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2%,增幅高于全国7.32个百分点。
近日,内蒙古赤峰启动83项冬季文旅活动,持续开展“冰雪+节庆”“冰雪+演艺”等11类、83项冬季文旅活动,预计接待人数450万人次。新疆则于2022年12月下旬至2023年2月份通过“游新疆一码游”微信小程序向疆内外广大游客和雪友发放冰雪旅游消费券5万余张,欢迎全国雪友来体验独具特色的越野滑雪场。1月4日,“燃动冰雪畅游阿坝”阿坝州首届冬季运动会在四川省第五届全民健身冰雪季正式启动后火热开赛,该州已建成理县鹧鸪山、茂县九顶山等6个滑雪场,开放面积43.2万平方米,投入运营等级雪道26条,希望能吸引热衷化学的南方游客来四川进行冰雪旅游,助力四川成为南方冰雪强省。
伴随着冰雪旅游升温,哈尔滨、延吉、白山、张家口、阿勒泰、喀纳斯等冰雪目的地机票也呈“量价齐升”态势,国内各大行司纷纷加开冰雪旅游线路的航班。比如南航近期就宣布,在冰雪游航线安排加班超200班,包括新开广州、北京大兴往返长白山等航线,助力旅客开启冰雪之旅。
我国冰雪旅游基建投资达2.88万亿元
以举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2015年至2021年,中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增长到近6000亿元。更难能可贵的是,北京冬奥会成功助力我国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24.56%。
众所周知,自2015年7月申办北京冬奥会成功以来,我国就决心利用筹办北京冬奥会的契机来做大做强冰雪产业。当时体育总局联合多部委印发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一万亿元。要知道,我国体育产业到2025年的目标是达到5万亿规模,这意味着届时冰雪产业将占据整个体育产业规模的1/5。根据亚洲数据集团发布的《2022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5788亿元,2022年有望增长至8000亿元。
体育总局在2016年公布的《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曾提出,到2022年,全国新建滑冰馆数量不少于500座,使全国滑冰馆数量不少于650座;新建滑雪场不少于240座,使全国滑雪场数量不少于800座;雪道面积不少于7000万平方米。如今来看,我国冰雪设施的目标早已超额完成。根据体育总局2022年4月发布的《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拥有冰雪场地2261个,其中滑冰场1450个,滑雪场811个。
在地区发展导向上,《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要求各地全面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以京津冀为引领,以东三省提升发展为基础,发挥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后发优势,带动南方地区协同发展,形成引领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扩充的发展格局。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2016年至2022年,我国冰雪旅游基建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88万亿元。2022年,全国冰雪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明显的“深耕”中西部特征。华中地区投资额占比33.2%,位列各区之首;西南地区占比27.6%,东北地区占比21.3%,西北地区占比15.5%。全国冰雪旅游投资在“三北地区”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从地理区位而言,我国北方地区确实具有发展冰雪产业的天然条件。北方地区冬季较长,部分省份的冬季长度在150天以上。冰雪产业拥有非常多元化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从上游的设计及造雪、压雪等机械制造,到中游的体育器材、服装装备生产以及活动运营,再到下游的旅游等消费环节,均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
不过,业界也应注意到我国冰雪产业的产业链条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尤其是下游的冰雪旅游软件水准仍有待提高: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培育大众市场仍是主要任务;适应大众化的冰雪旅游新空间不够,冰雪旅游产品体系不够丰富;冰雪旅游投资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政府热、商业冷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中国特色的冰雪旅游品牌体系没有形成,国内冰雪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冰雪旅游发展的理论构建还不够,冰雪旅游实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冰雪旅游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多是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互动有待加强。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Osports全体育图片社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