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满洲里:浪漫风情洒满城

  “丘原青未了,又到绿波前。湖阔三江水,鱼肥百草泉。白鸥翔紫塞,碧浪映霞天。回望满洲里,边疆最北边。”半个多世纪前,老舍先生体验内蒙古东北部边疆的风情后,写下这样唯美的诗句。

  摄影/ 彭源

  诗中提到的满洲里,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依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

  这里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草原风光,也有“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的地缘特点。

  城外芳草萋萋,城内街道通达。马路边俄式建筑林立,就连商店招牌都印有中、俄、蒙三种文字,还有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朋友不时从身边走过,恍若置身于异域他乡。

  摄影/彭源

  漫步在满洲里街头,只见纵横交错的街道把市区分割成块块方阵,各种建筑掩映在树丛中,红、黄、蓝、紫色的屋顶如仙女下凡,手捧彩锦,脚踏祥云,翩翩起舞,喜迎国内外宾朋。

  路旁漆着不同颜色且造型别致的栅栏里,樟松青翠,杨柳飘逸,草坪如毯。人行道旁的建筑群,是一幢幢造型美观的高大楼房。如果幸运,还会碰到俄罗斯式木刻楞房和石屋。木板被鲜艳的油漆粉刷一新,优雅大方,充满童趣;石头建筑则做工精细,深沉庄重。

  在哥特式建筑外观的满洲里书城周边,汇聚了俄罗斯文学史上多位重要作家的雕塑。

  托尔斯泰雕塑,挺胸昂首,前额突出,双目凹陷,气宇非凡,似在苦闷沉思。柴可夫斯基雕塑,嘴唇微张,似乎凝固了他创作瞬间的神情。莱蒙托夫的雕塑,眉毛微扬,仿佛正激情满怀地朗诵自己的诗篇……

  这些雕塑,真实具体,浸润着浓郁的俄罗斯文学气息。近百年来,一代代中国人读着他们的作品,追寻着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

  置身书城内,阅读经典、研讨交流、放松思绪,让灵魂走在路上。

  摄影/彭源

  位于城市西北部的套娃广场,则把人们带到一个唯美的童话世界。套娃在俄罗斯是一种民间木制玩具,而在满洲里,却变成了一种建筑形式。

  坐落在套娃广场上的一家酒店,拥有套娃造型的外观形象、欧式风格的建筑底座、中心通透的内部结构,外观萌态十足,内饰精美别致,堪称世界最大的套娃主题建筑。

  套娃广场上还有200个描绘世界名人和代表不同国家形象的小套娃,以及30个表达友谊、关爱和祝愿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

  摄影/徐钦

  广场以西200米处,蔚蓝色的欧式建筑是俄罗斯艺术博物馆,馆内不同年代的俄罗斯油画、雕塑、水晶制品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

  傍晚时分,来到城市东部的小山丘上,就会看到俄罗斯婚礼宫。当地人更愿意亲切地称之为“教堂”。这座哥特式建筑颇有中西风情交融的印迹。在这里,整个城市一览无余,看着夕阳下温润而安宁的满洲里,别具风情,格外浪漫。

  中俄交界的国门是一定要去的。满洲里市区向西8公里处,就是中俄两国铁路连接点。伫立着青灰色花岗石的“门”字形建筑,是满洲里第五代国门,由此出去,就是俄罗斯。

  由于满洲里先有铁路后有城,火车头就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火车头广场位于国门旁,这里还停放着一辆古老的蒸汽机车车头。

  在国门景区,人们可以清晰看到对面不远处的俄罗斯国门。登上满洲里国门,还能远远望到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红顶白墙的建筑和街上黄头发、高鼻梁、白皮肤的俄罗斯人。

  国门景区附近有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很多俄罗斯客商在这里做买卖。每天上午11点左右,提着大包小包的俄罗斯人来到互贸区,开始销售特产。我们在互贸区免税交易区的一家展销店内看到,一排排木质货架上摆满了俄罗斯商品,进店采购的顾客络绎不绝。

  随着中俄民间交流的深入,一些满洲里居民从俄罗斯饮食文化中吸收营养。大街小巷有很多俄式西餐厅,其装饰也颇具俄罗斯风情。店家的大喇叭放的都是俄语叫卖声。

  俄罗斯人带着啤酒、红肠、面包和酸黄瓜到野外唱歌跳舞的娱乐方式,也为满洲里居民所接受,现在啤酒、红肠、俄式面包等食品已成为满洲里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摄影/徐钦

  铁路,书写着满洲里的沧海桑田。20世纪以前,这里是牧民的理想牧地。1901年,沙俄在中国境内修筑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乌苏里铁路的东清铁路(后称中东铁路,即今滨洲铁路),并在这里建成了车站。

  由于当时满洲是满洲族(即满族)发祥地东北地区的代称,而此车站是从俄国进入中国境内首站,所以定名为满洲站。俄语把满洲译为满洲里亚,当把这个俄语音译转写成汉语时,便去掉了发音很轻的尾音亚,而成为满洲里。

  中国机车使用的铁路窄轨和俄罗斯机车专用的宽轨,将满洲里与毗邻的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连在一起,使满洲里不但成为第一欧亚大陆桥的枢纽,还成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这里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及中国东北铁路网,货物运输向西可达欧洲,向东通过港口可抵达日本、韩国等,交通十分便捷,如今已成为中欧班列东通道的重要节点。从中国多地发出的中欧班列,在满洲里“歇脚”之后,便踏上万余公里的旅程。

  鲜为人知的是,看似边远的满洲里,却亲眼见证了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摄影/ 邹予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为了探索民族解放之路,克服重重困难,途经满洲里,赴苏俄考察,了解十月革命的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

  为支持中国革命,共产国际向中国派出大批代表和军事顾问,其中大多数人也从满洲里进入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加强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联系,开辟了多条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秘密交通线,其中一条就是从上海乘轮船到大连,然后乘火车到哈尔滨,经满洲里或绥芬河去苏联的线路。

  经哈尔滨和满洲里通往苏联的线路是形成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发挥作用较大的一条秘密交通线。当时,满洲里国际秘密交通站地处中苏交界,因而成为这条红色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枢纽。从满洲里出入境的我党早期领导人有李大钊、刘少奇、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等。

  满洲里境内的二卡国家湿地公园,与俄罗斯隔湖相望。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国际秘密交通线和交通站中,二卡水上秘密交通线是其中之一。

  如今的满洲里,和谐而安宁。特别是在冬季,当气温骤降、雪越积越厚时,冰雪狂欢才正式开始。

  无论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还是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大家总能在这里把冰雪玩出花样来,马拉爬犁、雪地摩托、滚雪球、打雪仗,尽情释放、尽享欢乐……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张金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