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江西省婺源县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01/前言

  婺源,一颗镶嵌在赣皖浙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早在2011年,就被评选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婺源乡村旅游起步于1993年,历经近30年的不断转型升级,目前,婺源全域2967平方公里获评全国唯一一个以整县命名的国家3A级景区,拥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3个,是全国拥有4A级以上景区最多的县,游客接待人次连续12年位居江西省之首。先后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旅游强县、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等30多张“国字号”金牌名片。

  02/婺源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三步曲

  第一曲 自发形成古村观光型

  1.专业的摄影“中国最美的乡村”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奠定了基础

  良好的乡村自然风光吸引东南沿海的驴友、摄影家前来观光摄影。

  20世纪90年代初,受当时国内旅游整体发展状况的限制,这一时期来婺源的外来者中以专业摄影者群体为主,婺源的公众知晓率还很低。该时期专业摄影者构成了婺源早期旅游者的主体,香港著名的摄影家陈复礼曾以此为主题的作品《天上人间》获得了国际摄影大赛金奖,并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中国最美的乡村"对于后来婺源的旅游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评定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抓紧机遇破解景区碎片化运营困局,全县景区化打造和谐发展

  确定"中国最美的乡村"形象,借助江泽民考察江湾事件,成功推出江湾景区,以江湾为龙头,打造系列古村游景点。组建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将分散的旅游点成功串联开发。

  2000年婺源县委、县政府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成立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01—2005)》及10个景区的规划。

  2001年5月30日,江总书记亲临江湾视察。婺源紧抓江泽民视察机遇,趁势而上,成功开发江湾景区,迅速扩大婺源旅游知名度。

  婺源县政府于2007年主导成立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把全县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通过收购、回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将江湾、大鄣山卧龙谷等十余个景区收入囊中“打包”经营。并探索出了"公司+乡村+村民"的发展模式,有效兼顾了开发商、景区内农民、各级政府等各方相关者的利益,促进了婺源乡村旅游多方共赢、和谐发展。

  第二曲 油菜花带来的农业+旅游时代 ,打造婺源县全域旅游品牌

  到婺源看油菜花,成为春季旅游的全国性黄金主题。

  2008年,县政府开始补贴油菜花种植,打造“油菜花海”。"花开百村"工程带来了2008年婺源旅游的火热!2008年是婺源旅游发展历史的重要分水岭,产业比重的优化表明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婺源的支柱产业。

  2009年,婺源确定新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实现三大转变,在旅游增长方式上,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旅游产品结构上,由单纯观光浏览型向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游、专项旅游和会展商贸旅游结合型转变;在旅游产品结构上,由大众旅游为主,向大众旅游与高端旅游统筹发展转变,实现了婺源旅游的第三次转变。同时,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造了“一票制”、“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央视“梦里老家”广告、“婺源乡村旅游文化节”和“江岭花海”等几大工程。婺源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县整合成一个品牌,一张门票的地方。

  

  第三曲 挖掘文化精髓,探索乡愁旅居型度假游时代

  1."记住乡愁"让旅游内涵及文化品质更"高"

  观光产品做到极致之后继续开发新业态,用文化和创意为旅游发展锦上添花。

  2011年,婺源县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为了提升旅游内涵,加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013年,婺源县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负责对全县文化进行整理,下设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个分会,启动了"婺源传统古村落"的文化调查与素材整理工作。创新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方式,涌现了"九思堂、明训堂、西冲院"等古建保护成功案例,对4000多幢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有力保护。除了外在的建筑,其他文化的发扬光大,也丰富了旅游内涵,增强了旅游的生命力。

  2015年,全县有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理坑、汪口、延村、虹关、思溪等5个村还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2.婺源旅游的新模板突破乡村旅游季节性消费瓶颈

  单点突破,打造婺源旅游的新样板"篁岭景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实现由"量"到"质"的蜕变。

  盛名之下的"中国最美乡村",新业态迭出,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到"下马住店",婺源旅游正从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型,正在全面进入观光、体验、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晒秋人家”婺源篁岭,作为占地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的大景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婺源旅游的新模板,篁岭抛却"吃农家饭、住农家店、享农家乐"的传统休闲观光方式,主打以"晒秋"为主题的高端度假乡居品牌,力将篁岭打造成为世界游客休闲、度假、体验、分享品质旅游和文化交流的理想目的地。

  

  03/婺源县域振兴的发展策略

  以旅促农:强农业;以花为媒,推进农旅融合

  近年来,婺源立足旅游、生态、文化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升级,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婺源将主要旅游路线沿线、村镇可视范围等规划成赏花“主打区域”,打造出12万亩油菜花海。2019年10月,江岭景区千亩梯田油菜花竞相绽放,标志着全球首例“反季节”油菜种植取得成功,当年赏花高峰期接待游客达520.6万人次、综合收入42.7亿元。此外,婺源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合作,提取油菜富含的微量元素,研制面膜、口红等高端产品,不断提升油菜的附加值。

  

  婺源围绕茶产业发展规划,以茶园采制体验、山野游览健身、登山观光眺望为主题,建设婺源绿茶产业园和生态茶园观光休闲旅游区,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等,丰富现代农业内涵,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茶业不但是婺源茶农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当地重点扶持的富民产业。婺源茶文化旅游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茶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正在加速融合。以婺源绿茶产业园、林生茶文化庄园为代表的一批“茶业+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了现代休闲农业业态。新兴的民宿产业也在融入茶乡氛围,植入茶文化元素,让茶园、茶艺走进民宿。目前已建成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林生茶文化庄园,内设茶文化展示厅集中展示婺源茶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创 新开发研学游,让游客体验从采茶到茶杯全过程。婺源茶博府,集制茶车间、茶文化展示馆、斗茶为一体,凸显婺源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婺源绿茶的醇厚。同时,婺源推出的“婺源问茶”乡村茶旅游路线,获评“中国十大金牌茶旅游路线”殊荣,路线将美丽有机茶园、景区“串珠成线”,把美丽的乡村景色与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集观赏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目前,一批茶文化旅游项目正在谋划,婺源茶文旅融合发展方兴未艾。

  2019年,婺源拥有茶园面积19.7万亩,婺源绿茶品牌价值达23.45亿元。

  以农强旅:兴农村;全域规划,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婺源县政府组织专业团队精心修编《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各景区景点的远景规划。婺源实施“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战略,将全域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大景区进行规划,先后编制完成15个乡镇总体规划、6个集镇建设规划、131个村规划,实现“全县一张图,县域全覆盖”。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部署,婺源还编制《婺源县乡村振兴规划》,全面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保护徽文化,延续古村“活态”

  “古色”是婺源徽文化的重要“成色”。为保护好全县4100余幢古建筑,婺源县成立古建筑维护专项基金,同时,通过引导农民出租老宅、易地搬迁等方式,建立古建筑保护认领机制,广泛吸引民间投资,将古建筑改造成古宅民宿。通过改色调、改符号、改风格,做到保徽、建徽、改徽相结合,切实将婺源打造为徽派建筑的大观园。同时,婺源探索出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的“四种模式”,即整村搬迁、多业态融合的“篁岭模式”,民宿聚集的“延村模式”,乡村治理的“汪口模式”,休闲度假的“李坑模式”。

  

  农旅结合:富农民;原住民返迁兼业和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

  婺源引导广大百姓抢抓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资源分红、景区务工、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岗位,拓宽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村落四周曾经大半抛荒的梯田,雇佣当地农民,按公司制定的种植方案,用传统种植方式打造“千亩梯田四季花海”。收获的菜油、辣椒、皇菊、稻谷、果蔬等农产品则定向销售给旅游接待单位,将耕作变成了就业。

  2019年,篁岭景区支付给村民的工资有500余万元,村民旅游创业收入600余万元。篁岭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为4万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提升为13万元。篁岭景区周边村庄有200余家从事农家乐经营,户均年增收6万元。其次,村落精英回流,还有大量的外村甚至外县人员涌入篁岭村寻找就业、创业机会。第三,留守老年人实现了再就业,劳动价值延长化。第四,大量农村妇女在景区就业,经济、家庭和社会地位得到切实提高。第五,村民有了资源使用费、房产增值、租金上涨等资产性收入。

  

  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发展,如今在婺源,“农民摄影师”“农民模特”“农民演员”等职业应运而生。

  篁岭复原了近300米的“天街”,街旁密布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吸引村民返迁“天街”经营相关业态。还集结了一批甲路油纸伞、婺源龙灯、龙尾歙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在街里巷间制作传授工艺绝活。“闲时忙旅游,忙时干农活”,成了婺源新型农民的真实写照。2019年,婺源9个贫困村脱贫退出,2665名贫困人口脱贫。

  04/婺源县休闲农业运营模式

  坚持“全域开发,生态入股”,形成特色运营模式

  婺源县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全域开发、生态入股、就业创业、品牌创建”为特色内核的市场运营模式。篁岭开发坚持“生态入股”的发展理念,打破了以往景区一次性买断乡村资源经营权的传统发展模式,创新性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将村庄的水口林、古树等生态资源纳入股本,并将农民的山林、果园、梯田等资源要素进行流转,与农户共同开发农业观光体验项目。如景区向600余户村民租赁了近千亩梯田,统一规划种植,打造了闻名于世的“篁岭花海”。

  景区发展与村民利益完美结合

  景区与村民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通过共同成立合作社,大力为村庄修建房屋,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村民也积极配合景区发展,以景观化概念建设村庄,积极在游客必经的公路沿线种植油菜花观光田,为景区打造一个生态、绿色、景村一体的后花园。

  中农大农业规划设计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内容旨在提供行业资讯、学习交流,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正、删除!

  中国农业大学规划官方信息看这里!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