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数字平台建设切记“画地为牢”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目的地,感受乡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领略风土人情、亲近自然、放飞心情的度假休闲。传统的乡村旅游,是一些乡村从历史沿袭下来的固定的具有纪念性、祈福性的节会期间举行的活动,比如四大传统节日、地方特色的庙会和一些重大性的庆祝活动等,不具规模性和延续性,经济效应自然也就难免付之阙如。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乡村旅游上升为振兴乡村经济的主要支撑,成为乡村经济建设的主要抓手。特别是2015、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和强调“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措施后,使乡村旅游热度迅速飙升,一些地方还专门出台了乡村旅游规划,助力乡村振兴,其中提出了乡村旅游平台建设。

  关于乡村旅游平台建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提出就乡村设计乡村旅游平台,不带其它,有人提出平台建设围绕区域内的知名景点景观、人文遗迹和名人效应等借势来做。这就涉及到了平台建设的定位问题。

  去年,曾与一位做文旅策划的业内人士就乡村旅游平台建设做交流,其想法就是前者,理由是围绕本地游客和受众来做,大概意思就是让本地人利用周末节假日就近“去看本地山水、去体验本地乡韵乡味”。当时听了之后,我一下子愣住了,作为从陇中乡村走出来的漂泊者,让我利用接节假日去走连山旮旯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村庄,说实话,我还不如带着老婆孩子回家看看,看看年老的父母,吃吃父母做的家常饭,应该比所谓的景点好多了。何况谁还不记得村里的那条路哪个弯那道梁?也就不需要设备的导航和语音介绍,那么,何必费劲巴哈地安装个app呢?

  而另一位在地方上从业的人士更是直白地说,让本地人去本地旅游,这不是扯蛋吗?就拿一个县域所属的那一二十个乡镇来说,谁不知道哪个乡村的什么样子,别说乡村的样子,有的连谁家里有几口人都清楚得很,甚至人家一年还要走几回亲戚呢?真是一语打破了白日梦。

  其实,做文旅策划的业内人士之所以提出那样想法,本身并没有错,其初衷是良好的,就是时下热议的内循环、内消费,但用在这里显然不适合,也就是说定位错了。要知道乡村旅游的定位靶向是向外,而不是向内。即就是说,把本地的村风民宿、乡韵乡味、文化内涵和特色推荐给周边和外界,让周边和外界的人士来体验本地的乡风民俗、乡韵乡味,让外界的人来度假休闲,体验到与自己所见到看到的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才是乡村旅游正确的姿势和样子。那么,基于此,乡村旅游平台的建设就需要突破“画地为牢”的思维。

  “乡村旅游平台”作为一款集公共服务、信息服务、内容生产、管理治理和营销消费数字化平台,开放建设方面不仅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还要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5G、VR/AR、GIS等等诸多的技术要素,可谓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程。开发建设平台的目的是为乡村经济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不是拍脑袋的乌托邦思维,也就是说既要考虑它的实用性、普惠性,还要考虑开发建设的价值性和应用性,因此,千万切记平台建设“画地为牢”

  目前,各种app、小程序、平台五花八门,花样繁多,作为用户来说,实在是有些手机不够用的无力感。当然,这是社会和事务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东西都是经历大浪淘沙、不断地优化进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例外。但是,优化进化的过程,是去除当下的沉疴旧疾,给予焕发活力的新生力量,这正是当下我们所说的创新。

  毋庸讳言,之前的好多app、小程序、系统平台基本是各取所好的单独开发利用,缺乏系统系、整体性、协调性,因此导致了用户手机不够用的无力感。那么,经过不断地进化和科技的进步,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共享性应该是每一款系统软件的必备先决条件和要素。

  综上所述,回到乡村旅游平台的开发建设上来说,乡村旅游平台的开发建设,定位靶向必须是对本地乡村以外乃至更远区域的用户,使本地以外的用户,通过乡村旅游平台了解本土的乡风民情、文化底蕴、乡味乡俗,以吸外界受众来本地观景赏月,体验农事、品尝乡味。那么,有人会说这关乎平台的推介应用。

  没错,这就涉及到前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也就是第二种说法,平台中不仅要融入当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景观、已有知名度的名胜遗迹、人文景点,以作借势宣传和推介,还要打通纵横通路。所谓纵横通路,就是纵向可接入省市县平台,与上级平台形成管理上系统协调性,横向可与周边乡村乃至一些对接帮扶的省外地域打通,与之形成横向的共享性,如此,才能使乡村旅游平台发挥出乡村旅游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欢迎大家在文后留言讨论!

  作 者︱ 项 陶

  软件技术指导︱兰州东方商易科技公司 杨 斌

  编 辑︱ 赵子瑄

  校 对︱ 王陶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