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洲区有座龙岩山庄,所有房屋由竹子搭建,清凉旅游好去处
一直以来,农庄游深受很多游客喜爱,特别是远离城区的乡野农庄,既有和谐生态,又有原味美食,食宿体验比较自由。游览武汉,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农庄,像在远城区新洲境内就有一座非常有特色的龙岩山庄。山庄建在美丽的道观河水库毗邻区,周边有不少特色乡村,最重要的是,山庄处在群山之中,环境幽静,其主体建筑还是一栋完全由竹子建造的楼,一看就显得精致且清新,身处其中,别具一格。
这样一座山庄,不用猜测也知道,其位置必然远离城区,它位于新洲区的东侧,远到如果不是精确导航,一般人甚至根本找不到。这个地方,就不用想着公共交通,自驾前往也要慢慢规划,不过,可以分两步走,先由市区抵达新洲城区,之后再沿着四吴线向东,不要走偏。到达四吴线最东边后注意路标指示,及时转到乡道y090上,上了乡道后便是一条路到头,可以慢慢行走,直到看到路边的龙岩山庄招牌就是。需要注意的是,与行驶高速和省道不同,乡道上一定要放慢车速,避免发生刮蹭。
龙岩山庄的大门建设得很有辨识度,一边是蔓延的群山,一边是群山里的小路,有点开山凿地的趋势。得益于乡村完善的生态,使得来往路面上全是绿油油的植被,广告牌竖起来,围栏加起来,疏通主路,支起座座类似停车场一样的棚子,山庄主大门的氛围起来了。外地人开车进去,找好空位置停车,山庄里面的建筑已经在眼前。没有花里胡哨的行道树点缀,也没有厚厚的植被隔绝,一栋竹楼立刻引来阵阵赞叹,毕竟这个主角,一栋完全用竹子建造的楼栋分外抢眼。
近距离观看这栋竹楼,发现它其实是由一组裙楼组成,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高度保持一致,样式和造型也十分统一。左边的部分是一个大厅,单层结构,主体一层,又分为上中下三段。第一段是屋顶,黑瓦屋檐,传统民居风格,看着古色古香,第二段是中间的屋子主体“外墙”,用的全是竹子拼接而成,为了美观,竹筒之间还构筑成了精美的图案,到了第三段屋子的最下面,竹筒采用竖形分布,相互之间连接紧密,严丝合缝,直接打到地基以下,看着非常坚固。
由此类推,中间的一栋主楼也是采用一样的结构和布局,用的竹筒数量多,工艺拼合之处紧凑,看不出一点裂缝。同时,在不同位置,竹筒的排列方式是不同的,应该是充分考虑了房屋受力角度分析出来的。为了使竹房子的结构看着更加符合传统审美,房子正门入口还加装了围栏,与屋顶连在一起,形成敞篷式的效果。这个设计看着非常和谐,几乎所有中式房屋都会采用类似敞开式设计,行走其中,视线开阔,采风采光条件好,是宜居的典范。
进一步来看,这三栋竹楼不仅硬装扎实,很多细节之处的“软装”也非常讲究,展示出了婉约之美。大的布局上,主楼的屋檐四角和走廊下,都挂上了红灯笼,还有一些彩旗,搭配之下,酒席之风表达强烈。到房子内部后,楼层高,不压抑,四周窗户全开,加上里面的柔和灯光,采光足够敞亮,并不影响观感。当然,除此之外,里面的桌椅柜台,样式和风格也与主楼很好搭配,在此享用美食,那种意境确实要比钢铁森林里的酒店要好上不少。
竹楼里的景致,以雨天最好,一是下雨天的时候,一般气候和温度也相对适宜;二来,下雨天,楼栋的氛围会被烘托得非常阴凉。坐在窗畔,欣赏雨景,大山环境里一片幽静,只有雨滴之声分外清明,似乎方圆百里范围只有这么一处人家。就着餐桌,品味清冷的小菜,哪怕没有热闹的氛围,人的内心也安稳得很,蓦然想起古典诗词句子,写道“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描述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吧。
从武汉城区到新洲郊区,穿过热闹城市和交通线,再转到僻静的乡镇和大山里,最终蜿蜒着进入龙岩山庄,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想起很多小说里写着,一座山沟一座王,占山为王的城寨在古时非常兴盛,现在,这样的城寨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一座座别具一格的旅游度假地。在大山之中徜徉,看到的风景接近原生态的美好,连呼吸都是自由自在,这种放松,估计每个人都会羡慕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