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39个贫困村获批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近期,一篇由新华社采编的题为《助力群众摆脱贫困,实现绿色发展——“河南乡村旅游第一县”的旅游富民启示》的专题调研文章,引起了全国的极大关注。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批示:“对栾川乡村旅游应予更大力度的宣介,支持!”

  

  栾川县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全国最佳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作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样板,对全国县域旅游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今天我们很荣幸的电话采访了栾川县委书记樊国玺,请他为我们介绍栾川旅游发展的真经!

  

  问题一:樊书记,您好!欢迎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咱们都知道栾川旅游作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的典型,在业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作为栾川县的掌舵人,请您为广大网友介绍下,栾川大力发展旅游给乡村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

  樊书记:栾川是河南省的工矿经济大县、生态美县、旅游强县,栾川县大力发展旅游业给全县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山区的环境更美了,群众的生活更富了,全县的经济更有活力了。

  第一个变化就是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栾川已建成了旅游景区15个,包括:十里画屏老君山、地质奇观鸡冠洞2个5A级景区,北国水乡重渡沟、冰雪世界伏牛山滑雪乐园、森林氧吧龙峪湾、度假乐园养子沟、中原古寨抱犊寨5个国家4A级景区,全县15个乡镇(管委会)中12个乡镇拥有了景区,A级景区的保有量居全国首位。依托核心景区,我县乡村旅游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一区带一村、一区带一沟”的乡村旅游格局。许多村庄因为乡村旅游而迅速脱贫:被誉为“全国农家宾馆第一村”的重渡村,2000年,全村1465人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而在重渡沟景区的带动下,目前,全村九成以上农民从事旅游服务,家庭宾馆床位达到8000多张,农民人均收入达3万元;而同样是贫困村的养子沟村,2002年旅游开发前人均收入不足800元,2012年达到8000多元,10年增长10倍。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庙子镇庄子玫瑰庄园、石庙镇红梨薰衣草农庄、狮子庙镇高山渔村等25个乡村旅游亮点。发展了星级宾馆12家,农家宾馆1150家,总接待床位3.8万张,全县有10.2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地创业就业、脱贫致富。

  第二个是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始终重视和强调环境提升、氛围营造工作,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丽乡村”活动,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累计投资15.3亿元,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步伐稳步加快,群众住房和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城乡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2%,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20天以上,全县14个乡镇全部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其中13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城乡环境更加生态宜居。

  第三个是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转型。栾川是一个矿产大县,钼金属储量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被誉为“中国钼都”。过去依托钼资源采掘和加工的工矿业,使栾川保持了长期较快发展,工矿经济一度占到县域经济的90%。但是栾川县委、政府清醒认识到,完全依赖钼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必须培养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战略转型。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福民产业、永续产业,发展旅游业,对于调整栾川一钼独大的经济结构、实现县域经济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不可不为,不得不为,符合栾川的长远利益。通过近几年的发展,2014年我县的旅游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50.7亿元,占全县GDP的36%,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更加科学,实现了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

  第四是推动乡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能帮助农民迅速脱贫,还可以依靠旅游人群的集聚,带动城乡收入、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此探索建设一条山区县域的就地城镇化之路。比如:庙子镇的庄子村2008年依托龙峪湾景区以乡村游起步,仅仅六年时间,这个村,二层至三层不等的豫西民居由专业机构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散落在550亩的花圃中,全村不仅配备600个垃圾桶,还有一个150吨产能的污水处理厂,基本构建起了一个小城镇雏形。全村每年的游客数量数以万计,旅游旺季全村雇佣的外来服务人员就达400多人,脱离农业投身旅游的村民,“比城里人的生活还好”。而在旅游起步较早的重渡村,截至2013年,全村376户拥有的轿车数量超过了150辆,村民资产超亿元。因为人群的集聚,村内先后开设了三家银行机构,数十户旅游致富的村民将农家宾馆出租转让后搬入县城,自主创业。近年来,受旅游带动,栾川县城的面积也由4.2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1.3平方公里。

  更为深层次的影响是通过发展旅游带来了栾川农民群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农民群众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窘境,就地转化为了旅游从业者,家家开宾馆、户户当老板;农副产品摆脱了价格低廉、销售无门的困境,就地转化为了旅游商品,大大提高了附加值;农村成了景区、荒坡变成了花海,人们的出行交通条件、居住环境以及生活观念、卫生习惯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群众通过与游客打交道,思想解放了,见识更广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意识、经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前老百姓见个城里人都会害羞,见了游客不知道说点啥,现在见了游客人人都能当导游,而且怀里都揣着名片,宣传自己、招徕生意,成为发展旅游的新型农民。栾川人对家乡对乡村有了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这样就为栾川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问题二:栾川作为一个山区小县把生态旅游培育成为了惠及全县的主导产业,请问樊书记栾川旅游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樊书记:过去栾川是一个交通闭塞,远近闻名的深山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群众生活艰难,脱贫致富办法不多。群众占有资源少、土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5亩,而且70%的土地浇不上水、靠天收,农业条件差,靠耕地无法脱贫。但贫困的另一面却是全县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全县共有林地296.6万亩,乡村人均林地1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2.4%,居河南省第一位,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1万个,最高可达到每立方厘米3万个,是中原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极适宜人居住、养生、休闲、度假,可以说当时栾川人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县委、县政府有责任为群众找到一条出路,我们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是栾川县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符合栾川发展的客观实际,也是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现实选择。秉着这个初衷,我们提出要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引领县域经济转型,推动深山县域综合发展。

  栾川旅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即1999年至2005年。1999年重渡沟景区正式营业,迈出了旅游开发的第一步。2000年8月,栾川县召开县委八届三次全会,做出了“举全县之力,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决定。2002年8月,鸡冠洞、龙峪湾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成为河南省首批4A景区。2005年3月19日,“栾川模式”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家旅游局、河南省有关领导及来自国内和日本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议将栾川旅游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经验做法概括为“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栾川模式在全国逐步叫响。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党政主导对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核心带动作用;

  二是快速发展阶段,即2006年至2012年。2007年12月5日,栾川县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旅游强县”,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全国首批17个旅游强县之一。2012年1月,鸡冠洞﹒老君山旅游度假区成功晋级国家5A景区,跻身国内一流景区行列。同年10月,“栾川模式”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旅游引领、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全景栾川”成为栾川模式新内涵。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工业反哺旅游,民营资本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全县用于投资发展旅游业的工业资本累计达20亿元,老君山、重渡沟、伏牛山滑雪场、养子沟、龙峪湾、抱犊寨等景区的跨越式发展都是工矿经济反哺旅游经济结出的硕果。

  三是转型升级阶段,即2013年至今。2013年县委、县政府下发1号文件提出举全县之力建设“全景栾川”。2013年5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到栾川考察乡村旅游工作,指出“我在这里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前景,希望栾川的路子越走越宽,带动老百姓们致富”。2014年5月19日,时值汪洋副总理来栾调研一周年,我县重渡沟村民贾文献给汪洋副总理写信汇报重渡沟村发展的近况。得到汪洋副总理回信“群众的幸福就是我们工作的目的,你们生活好,我们就开心。”该事件引起了新华社的关注,完成了题为《助力群众摆脱贫困,实现绿色发展——“河南乡村旅游第一县”的旅游富民启示》的专题调研文章,对栾川发展乡村旅游的做法和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尽管栾川旅游实现了一定发展,但覆盖面还不够宽,产业水平还比较低,体制机制运转上还有缺陷,经营理念和市场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全县仍然有4.1万绝对贫困人口,只有绝对贫困人口小康才是真的小康。发展永无止境,下一步,我们会紧盯建设省内外知名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目的地和中原经济区最佳宜居地目标,创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休闲区,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致力打造“全国县域旅游第一县”!

  

  问题三:前段时间《全景栾川》作为全国MTA教材走进了旅游专业研究生的课堂,全景栾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全景洛阳也随之提出。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全景栾川”的发展构想。

  樊书记:建设“全景栾川”是全面落实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层实践。

  “全景栾川”是栾川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即:全区域营造旅游环境,全领域融汇旅游要素,全产业强化旅游引领,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通过旅游业的引领发展,努力打造宜游、宜居、宜业的美丽栾川、幸福栾川。

  全景栾川的总体布局是:在全县规划建设县城和潭头镇两个游客服务集散中心,打造老君山道家文化度假区、重渡沟休闲度假区等8个精品度假区,赤土店油菜花农庄、合峪柳坪桃梨农庄等8个特色农庄,抱犊古寨风情小镇、养子沟休闲养生小镇等6个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风情小镇,同时,打造三纵四横7条生态景观廊道,将精品度假区、特色农庄和风情小镇相连。

  全景栾川的实现路径是:一个品牌,两个提高,三个转变,四篇文章,五项举措,六个提升。一个品牌:全力打造全景栾川品牌。两个提高: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经济效益。三个转变:努力推进栾川旅游产品由单纯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型转变,旅游收入由门票经济向旅游产业经济转变,旅游管理由单个部门推动向社会综合管理转变。四篇文章:做好城市、景区、乡村、节会四篇文章。五项举措:大谋划、大招商、大营销、大项目、大环境。六个提升: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最终我们希望,通过三到五年努力实现旅游业“千百亿”目标,即: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达400万人次),游客人均消费达到1000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相当于全县GDP的30%左右。通过描绘“全景栾川”的美丽画卷,把栾川的每一个山村都打造成城里人向往的景区,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山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