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多而不精,该如何打造优质文旅项目,增强游客体验?

  据统计前的2019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为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而文化旅游是旅游中最有吸引力、最能打动人,也最历久弥新的部分。文化旅游只有抓住文化因素的关键,才可抓出旅游者的心和抓住市场营销的脉搏和关键。但是现实中不乏有收益远不如预期的景区开发,如武汉的万达汉秀,是万达集团与弗兰克·德贡娱乐集团合作,投资26亿元联袂打造的世界顶级舞台秀,于2014年12月20日在武汉中央文化区开始公演。据相关资料显示,其常年入座率不足50%,汉秀每年的演出收入约2.6亿元,与预期收入相距甚远。

  1.特色文化资源空间被,文化特色逐渐消失

  文化旅游的魅力在于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人们离开自己原住地去到其他地区,希望欣赏不同的风景,更希望可以看到并体验到当地原生态的:处于活态的文化气息。原生态、处于活态的文化气息是要保留当地的生活气息。而生活气息则包含着当地人民的吃喝拉撒和嬉笑怒骂,这其中可能存在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商认为的美与丑的两面性。于是,为了保持旅游景点的“完美形象”,在旅游景点中只看得到经过粉饰、改良“当地特色”。

  

  此外,旅游景区一味追求商业化发展也大大削弱其文化特色。例如,大理古堿、丽江古城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民族气息越来越淡薄,以至于现在提及丽江古城,游客首先想到的是酒吧,而不是东巴文化。又如,北京南锣鼓巷是一条充满老北京文化烙印的的“京韵"街巷,南锣鼓巷附近名人故居和古迹较多,也可形成文化旅游景区网络。

  然而实际到访南锣鼓巷的游客,都只会看到各种出售小商品的店铺,与其原本的文化气质毫不相符,文化内涵不足。可见,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期间,简单粗暴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削弱了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原本富有的文化魅力,而一旦文化旅游产品没有了文化,便失去特色,就难具吸引力。

  

  2.文化体验不足

  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要求,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对文化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文化旅游市场上的产品,文化体验明显不足且体验感受不佳。例如许多去澳洲或者美国的游客,会参观酒庄,参与品鉴红酒活动,这是对红酒文化、酒庄文化最直观的体验。再如到斯里兰卡的旅游,可以与采茶女一起采茶,照顾海龟,或者教小僧人说英语,从而接触到更多的当地人、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而在国内,目前仅有少数高端、小众的旅游项目,可以安排此类的文化体验活动。多数情况下,国内所称的文化旅游体验,多留于表面,例如吃一顿特色菜,参加一下类似“抢亲”的表演活动,而游客并未真正的参与到最具特色民俗活动,深入到当地人民的生活中,体会当地的特色文化。才可提高文化体验感。

  

  3.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人们对于文化旅游需求的最基本原因,在于大千世界风景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各地的差异和不同,是人们走出去旅游的前提。然而,我国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和创新性。例如,旅行路线“跟风"现象较为明显,由于东南亚旅游的进入门槛比较低,旅游企业之间较容易互相复制,因此比较有特色的线路很快就会被同行争相模仿。

  例如,前两年泰国甲米大火,很多旅行社争相推出与其有关的线路。此外,继电影《泰囧》热播后,泰国清迈线路“清新”上线,然而后来几乎每家旅行社都去模仿,结果小清新又变俗了。此外,几乎每一个旅游景点外,都有一条商业街,销售烤肠、臭豆腐、酸奶、棉花糖、烤鱿鱼等食物,还会下手编织手串、手工银器、廉价玉石、姓氏手机链等旅游纪念品。

  

  然而这些商业街中不但销售的食物和旅游纪念品类似,品味不高且缺乏民族文化特色与内涵,与所在景区无任何联系。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主要是一些商家单纯追求热点,急功近利,而忽略对自身运营模式的创新和旅游衍生产品的打造。

  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首先会引发各旅游服务提供商的低价竞争,降低服务水平,扰乱文化旅游市场,影响文化旅游项目.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更严重的反面,会逐渐挤压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的生存空间,使文化旅游产业背后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

  

  1.提升创意深入开发体验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从以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主上升到以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为主。与此同期,社会经济也从以关注食品为.主的农业经济、关注产品的工业经济,发展到关于满足感的服务和体验经济。体验经济关注消费者的心里满足感,更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核心发展动力。体现在旅游业中,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已经过时,旅游过程中文化体验和感受成为核心竞争力。旅游服务提供上的关注重点也转向旅游者的体验感上。

  文化旅游产业也顺应体验经济的大潮,为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感,应增加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原生态文化的接触和交互。增加真实文化场景的“后台”体验,是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发展道路。旅游者对旅游的参与和体会过程即是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的生成依赖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获得独特的体验。

  

  迪士尼自1955年建成首座乐园起,至今已在全球旅游市场占据重要席位超半个世纪,营造欢乐氛围,把握游客需求,使旅游者在迪士尼乐园中感受快乐。迪斯尼乐园成功地创造了现实的童话世界。促成迪士尼的成功因素中,优质的游乐设施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其间的文化特色,包括作为背景的电影故事和电影形象,还包括演艺活动对电影的串联编排和再现,以及其工作人员为将童话世界变为现实的努力。游客在迪士尼乐园中切实的体验到身处童话事件的感受。

  2.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品牌的作用

  在实体货物和服务行业中已充分体现出来。实际上,在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品牌构建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当今的文化产业,可谓得IP者得天下。品牌,可以说是当今文化旅游项目发展和盈利的核心要素。在人人皆可称为媒体的互联经济和共享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构成新的经济生态。当前,娱乐产业中以流量为王,而更多的文化产业中,则以构建IP的方式产生“流量”。

  

  IP本为知识产权的缩写,而现已被化为产品、服务、文化的标志与灵魂。而对于文化旅游产业,IP或品牌概念还处于探索阶段。品牌具有特殊的拉动性效应,代表着品质、个性和和稀缺性,不但可以能带动流量,还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重游率和二次消费。树立品牌不是指商标异议上的品牌,而是树立“具有品牌价值”的品牌。

  具有品牌价值是指应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水准相当的品质,并且获得商业认同。可知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是在对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后“生产”出的具有一定水准的产品,可以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领域的需求,还可带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品牌与单独IP的区别在于,品牌可以包括多个IP,并且多个IP是为了同一个品牌而存在和运作的。如上文迪士尼的案例分析,创立品牌并维持品牌的良性发展,其基础在于建立良好的IP,并持续对IP进行营销。

  IP和品牌的营销,可以缩短选择文化旅游项目的决策时间。而且保持游客户的粘性或重游率的基础也在于品牌和IP的营销,延长文化旅游项目的寿命。其中文化旅游项目中的演艺项目如果固定在某地点,则更新、调整的难度会比较大。但是对于演艺项目所在的景区,则可充分挖掘景区服务功能,不断变换调整景区活动内容,更新活动主题,推动营销,使游客体会到“山水有相似,气韵不同天”的感受。

  

  我国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处在前期野蛮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乱象横生的情况,如特色文化资源空间被挤压,文化特色逐渐消失、文化体验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和开发与保护无法平衡等问题。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共性问题。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上述问题,开发企业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其独特性;提升创意,深入开发体验性;树立品牌,打造精品,融合发展,进而创造丰富的盈利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