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转换带动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以新昌县为例

  摘要:新昌县以“全域旅游”为主要路径,全盘谋划、全景织造、全力施为、全业融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初步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有力助推了共同富裕。但从发展实际来看,还存在着转换的速度、带动的力度、生态保护的强度以及社会参与的广度等方面的不足。以“两山”转换带动共同富裕,要继续用足绿水青山优势,精准施策,提升产品竞争力,做好融合文章,激活内生动力。新昌的实践,也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全域旅游,“两山”转换,共同富裕,新昌

  新昌用十一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全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的跨越,但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两山”理念之后,新昌县加快了绿色转型步伐,实现了从“省级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区”到“国家级生态县”的飞跃。为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新昌县自2016年开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标准化服务示范县,新昌5A级景区城入选全省首批16颗大花园“耀眼明珠”。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新昌县旅游总收入连续多年达150亿元,游客接待量近2000万人次①。新昌县先后入围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第三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获得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县、全国旅游百强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百强县等一批国字号荣誉。新昌积极推动“两山”转换,在保持县域经济强劲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县域面貌的根本性改变,可以说“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极大助力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工作。本文以新昌为例,探讨以“两山转换”带动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启示。

  一、“两山”转换带动共同富裕的新昌探索

  1.全盘谋划,宁要绿水青山

  ①推进绿色转型。在1991年时,新昌县还是浙江省级次贫县,为摆脱贫困,新昌以医药化工为主导产业,开始了工业经济的野蛮生长之路。十一年之后,新昌县首次成为“全国百强县”,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若仅从经济层面来衡量,新昌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这样的小康无疑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因为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母亲河“新昌江”成了黑水河、臭水沟,老百姓颇有怨言,甚至还爆发了严重的环境冲突事件。2002年10月,新昌被列为浙江省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为解决发展中的生态难题,新昌县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将传统高污染的医药化工产业逐步关停并转,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通用航空、数字经济等高端产业。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之后,新昌县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将旅游业上升为主导产业,把“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不断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②做好战略布局。在2015年国内首次推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之后,新昌县立即响应,并于次年11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新昌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正式将“全域旅游”上升为县域发展战略。在新昌县“十三五”规划中,具体明确了“构建旅游空间全区域、旅游产业全领域、旅游受益全民化”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③细化顶层设计。新昌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精绘发展蓝图,推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同时把全域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机统一起来,做到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发展计划等兼顾全域旅游发展需求。坚持以规划作为全域旅游发展作战图,建立项目库,制定特色小镇、景区村和精品线路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实施。

  2.全景织造,守护绿水青山

  ①推进全面守护“东南眉目”行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中提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为让山水更加“眉清目秀”,新昌县开启了全面守护“东南眉目”计划。一是“行吟天姥”的“画眉”措施。立足于“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建设,重点做好天姥山国家森林公园、罗坑山省级森林公园的“彩色森林”“眼球森林”布局,并积极推进“浙东唐诗名城”创建,打响诗城、佛城、茶城旅游品牌。二是“水润沃洲”的“明眸”行动。利用“宁绍水源”的地理优势,建设好、维护好两个总库容达4.35亿立方米的长诏水库、钦寸水库,规划建设总库容约3亿立方米的镜岭水库,以最严格的环保措施来保护绍兴、宁波两地的饮用水安全,让新昌群山间的两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以“五水共治”为总抓手,大力推进新昌现有水系的疏浚整治、清洁美化,连续多年断面水质检测“优秀”,三次夺得象征浙江治水的最高荣誉“大禹鼎”。

  ②推进全域景区化创建。一是依托现有大佛寺、达利丝绸、中国茶市等景点的辐射效应,结合城市景观改造,建成“5A级”景区城;同时重点建设东茗、镜岭、沙溪、儒岙4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推进城镇景区化。二是以全省“万村景区化”建设和“五星3A”创建为抓手,提炼乡土旅游文化,打造特色亮点设施,推进乡村景区化。三是对交通干线实施景观提升,实现景区融合、游线融合,提高道路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推进道路景区化。四是在尊重自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新昌水系沿岸进行生态化改造,贴近居民休闲健身及慢生活需求,推进河岸景观化。五是立足新昌地形地貌和山地资源,改进森林布局,通过环境改善、文化融合、景观营造以及绿道建设,推进森林景观化。六是将茶叶、花卉、苗木、鲜果、中药材等地方特色农业生产加工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建设“美丽园场”,推进田园景区化。

  ③推进全域生态化开发。在全域景区化改造的基础上,注重同步运营开发,努力确保国有投资的公共设施变成旅游发展资源,实现保值增值。积极推进“5A级”景区城创建,助力大佛寺等老牌景区走出“门票”经济,逐渐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对已经创成的145个省级美丽乡村达标村、26个省3A级景区村紧抓提档升级,探索土地流转、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村民闲置房屋入股等多种模式,实现长效运营。

  3.全力施为,也要金山银山

  ①推进强基工程,坚实发展基础。一是在城乡建设中强化旅游元素。设计景区城形象口号和门户形象,改善提升城市环境风貌,深化城市文化主题、街景风貌,推进农村“五星达村、3A争创”和社区“五星达标、和美家园”创建。二是在交通建设中强化旅游功能。推进“通景公路”建设,提升改造慢行系统,提供多样交通服务;提升城区主要道路两侧绿化美化。提升完善共享汽车租赁业务,结合城市书房开展“诗路驿站”建设。三是在数字化建设中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完善标识系统,推进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景区城数据采集,城区主要游览点实现电子导览和语音导览。推进厕所革命,健全服务咨询平台。

  ②培育新兴业态,挖掘发展潜力。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昌县依托浓郁的农村乡土气息、特征鲜明的民俗民风,出台《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百村成景、百业增效、百姓致富”的“三百工程”,让美丽乡村逐步转化为“美丽经济”。“三百工程”还荣获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奖。突出天姥山、十九峰等核心景区的引领作用,带动景区周边“四线一区”29个旅游重点村发展,实现串珠成链、连线成面。二是协调发展工业旅游。新昌县凭借“科技创新”的特色优势,工业经济发展强劲,全县现有上市企业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7家(占到规上企业数的73.4%)。有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新昌县在推进全域旅游创建中,高度重视工业旅游的同步协调发展,也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果。达利丝绸世界景区是浙江省首批工业4A级景区,并入选全国十大工业遗产旅游基地;万丰航空小镇列入全国首批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工程,智能装备小镇积极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冲刺。三是创新推进城市旅游。结合全域提升的要求,新昌县以“景区城”创建为抓手,结合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休闲、商业综合体建设等,着力构建“山水品质之城”。目前,新昌成功创建全省首批4A级景区城。

  ③强化制度创新,保障发展质量。一是着力构建领导协调机制。在县级层面成立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制订出台系列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同时成立天姥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心,着力打造“天姥山”旅游品牌,推进全域旅游区域协调与品质化发展。旅游部门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强对全域旅游发展工作的行业指导和统筹协调。二是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完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督查机制、县领导和部门联系帮扶省旅游风情小镇和省A级景区村庄制度,落实全域旅游发展抓落实“六大机制”,推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进度不松、力度不减。三是着力强化管理保障。进一步强化规划、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大力拓展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建立健全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实施旅游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全业融合,切实融通两山

  ①促进三大产业融合。一是围绕茶叶等优势农产品,做足农旅结合文章。新昌县是“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大佛龙井”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价值达50亿元,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位列第五;“中国茶市”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中国百强商品市场、全国绿茶价格指数信息发布地。依托顶级的茶叶品牌和交易平台,新昌积极推进茶园生态旅游、茶叶深度加工、茶文化多元开发,打造“丝茶小镇”“云上茶乡”等旅游目的地,做大茶产业,扩大茶效益。新昌县“大佛龙井”品牌价值达到50.04亿元,连续13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2021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5.3万亩,茶叶总产值13.4亿元,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92亿元,茶农人均增收达8000元,荣获“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称号。二是立足“科技创新”新昌经验,做强工旅品牌。“小县城大科技”的新昌模式,带动了新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工业旅游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新昌旅游新亮点。目前,新昌每年工业旅游接待游客逾100万人次,产值超2.5亿元;达利丝绸工业园、万丰航空小镇、智能装备小镇等都成为远近驰名的工旅品牌。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小吃产业,壮大美食经济。新昌地方特色美食丰富,拥有“小京生”花生、炒年糕、芋饺、春饼等名优小吃产品。近年来,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新昌特别做好“美食经济”发展规划,如政府投资开展各类特色小吃培训、财政专项扶持,培育壮大美食产业。在政府引导扶持下,“新昌炒年糕”跻身“2017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并名列榜首,“新昌芋饺”获评“2019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截至目前,仅“新昌炒年糕”在县内外已经拥有1800多家特色门店,2019年全产业链产值达18亿元[1]。小吃产业具有很强的上下游带动作用,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催生了一大批生产加工企业,还为旅游业发展打造了一张金名片。

  ②促进业态融合。一是不断培育新兴旅游业态。新昌县立足自身实际,持续推陈出新,在原有景区游基础上,积极发展探险游、健身游、康养游、研学游、历史文化体验游以及红色旅游等,不断丰富旅游体验。十九峰玻璃栈道、天姥山唐诗之路、梅溪湖中医药康养基地、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新时代清风廉路实践教育等都是近年来涌现的明星产品。二是通过精品路线打造,有机串联各业态产品。新昌县通过建设霞客古道、黄金和道等“十大主题精品旅游路线”,让游客穿插体验各种不同旅游产品带来的异样刺激,极大提升了旅游获得感。挖掘唐诗文化、佛道文化、茶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把更多传统民俗、历史传说、手工艺技嵌入旅游线路和景点。推进“红色+”乡村旅游发展,将梁柏台故居、甄完故里等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2]。三是鼓励抱团发展,推进融合共享。在文旅部门、地方政府牵头下,各旅游经营单位加强沟通协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强化优秀旅游产品设计,在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方面共建共享。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这一趋势越发明显,各村依托各自优势,整合共融,扩大影响力,优化服务品质,取得了极佳的成效。

  ③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推进文旅融合改革试点,实现政企分开,创新管理体制,健全考核督查机制,统筹协调行业、部门,举全县之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将唐诗文化融入核心景区建设,打造“唐诗之路体验区、佛教之旅感受区、茶道之源品味区”。将唐诗文化融入乡村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城镇立面改造、公益广告墙绘、民宿驿站发展等方面植入唐诗文化元素。将唐诗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全局,推进唐诗文化广场、唐诗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谋划建设唐诗文化主题酒店、浙东唐诗之路展示馆等标志性项目。

  二、以全域旅游作为“两山”转换主要路径的不足

  以全域旅游作为“两山”转换的主要路径,在转换的速度、带动的力度、生态保护的强度,以及社会参与的广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不足。概括起来看,主要表现为“四重四轻”:

  1.重项目轻运营,转换的速度偏慢

  新昌县这几年对旅游项目招引、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较大,但对市场培育拓展、客源招引等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产业发展速度远达不到期望。一是运营意识淡薄。大部分镇村干部对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很高,但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商关注较多,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对上积极跑项目、拉政府投资,但在景区村整体规划设计、运营模式探索方面倾注的精力不足,特别是在发展景区村业态、探索运营机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有效维持村级正常运转等机制创新上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二是运营经验不足。目前,尽管个别乡镇在探索景区村运营模式方面迈出了一定的步伐,如东茗乡出台“双八条”考核制度,引进运营团队,推出“新乡贤计划”创新集体增收模式,镜岭镇安山村的“自助共享小院”模式,沙溪董村的乡旅多元投入机制,南明街道班竹村的“人人参股、户户分红”模式等。但是景区村运营也仅限于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和有效推广尚有一定的难度。三是运营人才缺乏。目前,全域旅游发展中善于管理和经营的人才十分稀缺,尤其是项目规划、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导致产业链条过短,一些景点只能“网红一阵”,缺乏持久吸引力。165个A级景区村中尚未发展或者没法经营民宿和农家乐的有76个村,占比46.06%;89个景区村184家民宿各自为政,收入冷热不均,统一标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规范化运营模式尚未有成功的探索和试点。

  2.重建设轻业态,带动的力度不强

  过于侧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而对旅游业态的营造和完善则相对欠缺,导致大部分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还停留在观光、拍照留念上,多元化旅游消费、深层次体验缺乏,旅游对地方经济带动效应不明显。一是形式较为单一。大佛寺、十九峰两个核心景区还基本以门票经济为主;近两年来引进的乡村旅游招商项目中,60%以上为民宿、农家乐,且投资额度较小,75%的招商项目投资均在5000万以下,缺乏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品牌项目和新型业态。存在小项目多,大项目偏少,民宿项目多,综合性项目少,来谈的项目多,真正落地的项目少等问题。二是亮点有待挖掘。一些A级景区村为完成任务而创建,为项目建设而建设,且大多以停车场、游步道提升,标识系统完善等基础配套为主,没有系统考虑该村是否具有资源禀赋或区位优势,是否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导致村庄建设规划重点不明确,产业规划和业态策划缺失,有特色有亮点的、有创意有吸引力的项目较少,且与村集体经济增收、群众致富关联度不高。三是推介力度不够。新昌农特产品、特色小吃品种丰富,但目前对小吃和农产品缺乏深入挖掘和包装营销,大多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包装售卖,在结合旅游和地域文化特色,通过文创元素提高附加值方面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3.重数量轻质量,生态保护的强度弱化

  从新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基本上是景区村单打独斗,连片化、规模化效应不强,整体影响力偏弱。有些乡镇看重创建数量和工程进度,而忽视了质量的提升、内容的拓展,在景区村庄环境养护、产业运营、利益联结和分享等机制的创新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对旅游景区村的建设缺乏技术支撑,很多是拍脑袋形成的,缺乏品位和内涵。甚至还有极个别村发生了为强行上旅游项目而造成自然资源破坏的恶性事件。

  4.重输血轻造血,社会参与的广度不够

  当前全域旅游发展主要依赖政府输血式的投入和推动,而对如何加大民间资本的利用、发挥乡贤作用、发挥能人作用等内生动力机制方面有所欠缺。规划、建设、运营是景区村创建的三大关键,在新昌165个A级景区村庄中,能基本维持村级运行,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以上的只有53个,占比仅为32.12%;大部分的景区村自我运行能力不足,其中20万元收入以下的村有31个,占比达26.7%,基建投资、设施维护、债务化解等方面对政府依赖较大。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方式已经遇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一是项目实施难。不少乡镇(街道)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土地指标、产业政策等瓶颈较多,项目落地、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部门村级负担重。近五年来,平均每年乡村旅游项目逾百个,基本以基础配套提升、村庄环境优化为主,从年初的项目申报,审核下达、设计评审、进度督查、项目资料审核及验收、资金补助资料审核等,部门牵涉的精力、担负的压力很大。如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A级景区村投入达到6.87亿元,形成了6273万元债务,对于缺乏集体造血功能、收入较少的村,债务化解压力不小。三是资金统筹难。调研走访发现,由于部门之间的职责、目标、标准、重点都各不相同,在项目安排和资金统筹等方面要形成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优势办好事的体制机制仍存在较大难度。

  三、以“两山”转换带动共同富裕的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用足绿水青山优势

  全域旅游不等同于全面旅游、全部旅游,毕竟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优质旅游资源有限。旅游部门要根据实际,认真谋划全域发展,切实研究全域范围内点与面的布局、开发与提升的时序、类型与结构的安排、特色与质量的把握,做好统筹规划,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抱团组合、合力发展”,切忌单打独斗、一哄而上、四面开花。

  2.坚持精细化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既要注重景区、村庄、公共服务场所等点上的规划建设管理,精雕细琢、用心打造,把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景点、每一个乡村都建设成精品、塑造成景观,成为游客留影的背景,又要串点成线,完善“线”本身的“连接”功能,做到点与点之间能够顺畅通达,点点相通,丰富“线”旅游功能,形成精品路线。

  3.做到精准施策,给予特别支持

  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通过市场手段和利益杠杆有效吸引和撬动外来资金和社会资本,充分调动起全社会投资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3]。重点加大乡村旅游培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打造民宿、农家乐发展联合体,构建规模优势;加强市场拓展,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加大对旅行社在招徕游客、促进消费、创新旅游产品等方面的奖励力度。同时,要专门出台职工在县内疗休养激励政策,要充分尊重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设置特别奖励,激发旅游创业积极性。加大对旅游发展用地的保障力度,鼓励有条件的村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鼓励村级依靠自身力量盘活土地、山水、闲置农房资源。

  4.丰富旅游业态,做好融合文章

  利用文旅机构融合的契机,加大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提炼和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景区旅游、乡村旅游等的文化内涵,培育一批熟谙新昌文化、能讲好“新昌故事”的专兼职导游。充分利用新昌县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集聚、茶文化、茶产业等优势,做足“旅游+”文章。加大旅游招商选资力度,实行旅游招商精准化,丰富旅游业态。依托“智慧旅游”认真研究游客需求,做好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提高项目创意水平,增强产品吸引力和市场人气。加大部门资源统筹推进的力度,加快推进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5.发挥能人作用,激活内生动力

  从新昌县外婆坑、梅渚、后岱山等乡村旅游较为成功的案例来看,最关键的是有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领头雁。其中,后岱山村充分激发村两委干部、党员、乡贤三支队伍的积极性,迅速改变乡村面貌的做法,还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的两次批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发挥能人作用,在安排旅游项目时重点向有好干部、班子力量强的村倾斜。要借助行政村撤并的机会,整合相邻村的自然风光、古村落、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特色村,并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积极发挥乡贤作用,推动乡贤助力全域旅游发展。在旅游重点村鼓励设立村级行业协会或者专业合作社,实行村民自治。

  四、新昌县“两山”转换带动共同富裕的启示

  1.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无论怎么样追求“金山银山”,都不可忘记“绿水青山”的根本。在探索“两山”实现路径过程中,特别容易被“金山银山”(如GDP)冲昏头脑,从而做出有损“绿水青山”的行为。新昌在推进全域旅游过程中,也有过个别乡村追求旅游项目而不顾生态实际的案例。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两山”理念为指导,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旅游资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协调生产生活共融,优化区域社会发展,让全域旅游真正成为“两山”理念的最佳实践路径,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最有力举措。

  2.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打造“金山银山”的“双引擎”

  就新昌而言,在资源优势有限的前提下,取得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科技创新”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推动力,是内源性动力。县域创新发展的“新昌模式”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全省广泛推广[4]。近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导下,旅游逐渐成为支柱性产业,是新昌“强县富民”的第二引擎,是极为重要的外部性动力。新昌根本上还是以“工业立县”,农业及其他行业亦有特色,即使是在全域旅游的主导战略下,雄厚的实业基础,仍是“金山银山”的最大靠山。从此次“新冠肺炎”的影响来看,坚实的产业基础、多元化的产品供给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是旅游业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3.要深入挖掘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立足实际有机推进

  全域旅游更主要是发展理念的深层次变革,不能等同于造景点、上项目,更不能生搬硬造、重复建设,而是要结合地方自然资源基础、人文历史背景、民风民俗以及产业发展特征,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给旅客带来耳目一新的创新体验项目。新昌县立足于“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建设,结合本地历史文化与产业基础,以打造“天姥山”文化旅游品牌为核心,积极构建“诗城、佛城、茶城”,不断推出新鲜有创意的旅游产品,全面深化旅游业供给侧改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建之路。以“全域旅游”推进“两山转换”,必须要充分结合地方实际,不可急功近利、茫然冒进。

  4.要全面贯彻融合发展思维,融通“两山”推动共富

  全域旅游不仅重“全”的发展,更注重“域”的全面提升,这就要做足“融”的文章[5]。新昌将“旅游+”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将共融共通、共建共享贯彻于全域旅游的角角落落。创新协调机制,以“大旅游”统筹规划、交通、水利、建设等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打破部门、行政区划等各自为政、各顾考核的限制,让全域旅游成为首先考虑的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机制,促进工业、农业、商贸、服务、金融等产业等与旅游业的融通,让全域旅游成为整合性的上游带动产业。创新共享机制,促进村民、村集体、旅游经营单位等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分配,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共商共建,让全域旅游更好促进惠民利企、富民强县,并最终推进“两山”转换,实现共同富裕。

  注释:

  ①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新昌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未加特殊说明的则为调研所得。

  参考文献:

  [1]俞伟波.新昌炒年糕形成完整产业链[N].今日新昌报,2019-12-04.

  [2]新昌县文旅融合改革试点汇报材料[R].2020-01.

  [3]杨彬.发展全域旅游,共享美好生活[J].旅游学刊,2020(02):1-3.

  [4]201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19-01-27.

  [5]张辉,岳燕祥.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全域旅游[J],旅游学刊,2016(09):15.

  作者简介:孟令国(1980-),男,汉族,安徽六安人,中共新昌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来源:?《特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