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旅游发展跑出“加速度”

  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多年来,忻州市旅游是名气大,发展慢,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景区、景点之间没有建立起较强的合作与关联关系,景区开发建设存在资金不足,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那么该如何对症下药,解决多年困顿忻州旅游发展这一课题呢?

  “要瞄准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京津冀、太原都市圈后花园,以战略产业、国际视野、全域理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总的思路是:叫响世界品牌,构建龙型格局,讲好忻州故事,打造战略产业,实现兴景富民,迈向国际水准。”忻州市委书记李俊明提出了发展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

  2016年10月,忻州市被批准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至此,忻州迎来了由景区(点)旅游向全市域、全方位、全领域旅游跨越的重要转折。

  随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深入推进,忻州市已从观念转变、资源整合、人才引进、全民参与等方面着手,迈出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稳健步伐。

  立足资源特色,忻州市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将构建旅游城市+景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同时,通过加大旅游景区(点)创建国家A级景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力度,以景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与此同时,忻州市将重点打造五台山、芦芽山、雁门关、阎锡山故居、老牛湾、凤凰山、禹王洞、奇顿温泉、天牙山、天柱山十大旅游品牌,形成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并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此外,忻州旅游正在创造性地研究发行“旅游护照”,景点、景区间的互联互通指日可待。

  由“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嫁接

  忻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笔巨大的宝藏,那么浑身是宝的忻州要用什么样的“铲子”来挖宝呢?

  “要用开放的心态、资本运作的理念,走政企联手、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搞上来。”忻州市长郑连生说。

  将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嫁接的过程中,忻州市喜讯频传。

  2月28日,忻州成立我省第一支首期规模20亿元的市级文旅产业投资基金。

  “我们将借助平台优势,以全新的理念规划、建设、融资,通过打造旅游景区集群、泛旅游产业集群,由点及面,辐射带动周边及其他产业发展,推进忻州全域旅游建设进程。”忻州普惠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若含说。

  目前,忻州普惠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与忻府区、偏关等县区确定了全面合作关系。

  4月19日,五台山圣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该公司主要通过管理以及发起基金,重点服务五台山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把五台山特色产品推向全国。

  6月1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与银泰旅游产业集团签订了全域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构建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同日,五台山管委会与银泰旅游产业集团签订了五台山景区战略合作协议,代县县政府与银泰旅游产业集团签订了雁门关景区战略合作协议。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忻州旅游正式搭上了资本快车,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旅游强市进发。

  由“传统模式”向“旅游+”跨界

  如何以全域旅游的思维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忻州市当前的重要课题。

  随着忻州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的日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五城联创”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逐步得以深入开发,忻州“旅游+文化”、“旅游+互联网”、“旅游+金融”、“旅游+体育”、“旅游+养生”、“旅游+交通”、“旅游+脱贫”等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依托民歌之乡、剪纸之乡、摔跤之乡、小杂粮王国等品牌优势,挖掘佛教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文化”让忻州旅游更加生动形象。

  代县坚持“旅游+体育”发展模式,持续举办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雁门关国际徒步大会、中国大学生篮球精英赛等全国性、国际性体育赛事,借助体育平台扩大文化旅游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顺势造势,借力使力,忻州各县市区竞相发展“旅游+”成效显著。目前,忻府区的秀容古城改造、繁峙砂河的禅修小镇、代县雁门关的体育小镇、宁武县的东寨自然生态小镇、静乐的汾河湿地公园、岢岚的宋长城一期工程、“河保偏”的黄河风情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借助“旅游+”的东风,开放合作,推动以旅游为媒的跨界发展与融合发展,忻州的文旅产业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 王雁 实习记者 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