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祥:哈尔滨冰雪旅游的思考

  牧青旅论

  冰雪产品是特色旅游,是依托特色资源、精准定位特定客群而打造的特色旅游产品。既如此,由单一市场到大众市场过渡不是不可以,但一定有一个特定路径:在时间层面,冰雪是冬季的,基于资源的瓶颈,就不要奢望成为四季产品,把冬季产品做精、做透,尽量拉长时间段和产业链,足矣;空间层面,冰雪产品不可能南北通吃,在南方的东部地区,环境和气候是最大的短板,当然可以人工造雪,也可以室内玩乐,但是环境永远是改变不了的,另外,面向大众的冰雪文化的融入与培育几乎是难以企及的。

  2022冬季奥运会,对于冰雪旅游无疑是一个发展契机。但是,会期过后呢?冰雪旅游能否广泛开展、消费市场能否持久,在于冰雪产品的精细化与产业链,在于接地气、接大众,更在于冰雪文化的传播与深入人心,而不止于小众客群,以及一些表面性的东西。(马牧青)

  

  又是一年寒冬美。冰雕雪塑让哈尔滨成为梦幻的乐园,彰显“寒地之王”的气魄,逞现冰雪文化的魅力,提升冰城夏都的品位。由此,想到了我们的比较优势,想到了如何高举高打冰雪牌,实现寒地突围,发展冰雪产业的问题。

  01

  哈尔滨冰雪节的优势

  近年来,哈尔滨的冰雪旅游迅猛发展,领先全国,享誉世界,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冰雪旅游已蜚声国内外。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具有知名度较高的国际品牌形象,是世界四大冰雪盛会之一。我们的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无论是气势、规模和阵容,都是札幌雪节无法比拟的。上届冰雪节期间,哈尔滨市接待中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亿元。入境游客客源地也由原来的75个国家和地区增长为100多个,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实现了逆势飘红。许多外国朋友对太阳岛雪博会和冰雪节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冰雪节精美、大气,希望能够与我们多交流合作。这说明了哈尔滨冰雪文化旅游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影响越来越大。

  二是冰雪产业链条已初具雏形。一方面,冰与雪形态联动,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一年强势一年。近年来,太阳岛雪博会接待游客50万人次,同比增长18.1%;冰雪大世界接待游客70.2万人次,同比增长31.4%;冰雪迪士尼乐园接待游客2.7万人次。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19.3万人次,同比增长16.1%,旅游总收入达50.4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冰雪产业与文体活动互动,吸引更多游客。滑雪旅游是许多中外游客到哈旅游的目的之一。大冬会主办地——亚布力滑雪场成为游客心目中的“滑雪胜地”,日接待游客5000人次,旅游收入上百万元;龙珠二龙山滑雪场春节黄金周共接待滑雪游客18300人次,平山神鹿滑雪场、帽儿山滑雪场等黄金周期间游客爆满,平均每家雪场日接待游客达2000人以上。同时,餐饮、宾馆等相关产业受冰雪旅游拉动,延伸了冰雪产业链条。吉华滑雪场春节客房出租率超过80%,部分雪场入住率达90%左右。

  三是冰雪品位高端、影响力不断攀升。哈尔滨冰雪艺术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不但是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的拳头产品,也是中国旅游业的王牌产品。冰雪大世界景色壮美,气势恢宏,给人以震撼和梦幻般的感觉。太阳岛雪博会连续实现了国际化合作,我们与芬兰合作,以“走进太阳岛,共享绚丽芬兰”为主题的雪博会,芬兰驻华大使主动提出前来参加开幕式,该国电视台将盛况在世界50多个国家电视台转播。太阳岛雪博会主塑雕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冰灯游园会引进新的运营模式,变成了冰灯迪士尼乐园。还有松花江上、俄罗斯河园等多个冰雪景观和景点以及上万平方公里的林海雪原风光。此外,目前哈尔滨市有大小滑雪场40家,其中S级滑雪场13家,已成为中国滑雪旅游的著名品牌。哈尔滨的冰雪旅游正在创造着新的传奇,续写着冰雪文化史诗般的篇章,成为哈尔滨旅游跨世纪的骄傲。在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旗帜下,聚合滑雪节、泼雪节、冬泳节、俄罗斯枞树节、冰雪狂欢节及冬季的一系列冰雪旅游和运动,使原有节庆内涵和规模得到极大的提升。

  

  02

  哈尔滨的冰雪优势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是应树立和坚持“两端发展”的理念,保持冰雪旅游发展的强势和人气。一方面必须树立赶超理念,让我市冰雪旅游向“高端”发展。哈尔滨市作为国内冰雪旅游的发源地,凭借天时地利,占据了冰雪旅游霸主地位,冰雪成为哈尔滨不可取代的靓丽符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品牌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要保住品牌,必须让我们的冰雪旅游向高端发展,向世界顶级水平看齐、拉平和赶超。始终站在冰雪理论广泛研究和产品深度研发的前沿,把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艺术融为一体,站在全球寒地城市的独特视角,充分利用太阳岛88平方公里的特色优势,把太阳岛中区、西区充分利用好,打造世界东方最亮丽的寒地冰雪自然文化宝藏。我们相信,通过哈尔滨“江城冰雪一体”的先天优势,把“江城冰雪”文章做足,太阳岛举办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一定能够使之成为哈尔滨冰雪旅游突围的超级杠杆和平台。另一方面必须树立人本理念,让冰雪旅游面向“低端”、面向大众。应大胆尝试由封闭式办冰雪节向开放式办冰雪节过渡,如在冰雪节这一天,可向为哈尔滨作出贡献的各条战线上的劳模免费开放;在寒假期间,免费向本市中小学生开放冰雪乐园,让哈尔滨的孩子从小了解冰雪文化,热爱冰雪运动。同时,策划一些公益性的娱乐活动,开辟简易雪道、冰场,开展脚滑子大赛,举办全国雪地足球赛等项运动,鼓励和引导广大市民广泛参与,共享冰雪发展的文明成果,让冰雪节真正成为市民的节日,让冰雪成为人们健康和谐的乐园。

  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是我市冰雪文化的三张王牌。政府有关部门应统一宏观调控,尽快形成冰雪旅游联合体。整合冰雪旅游项目,建立政府控制下竞争有序的市场。制定有关规则,整合冰雪建设和施工市场,统一冰雪材料标准,统一协调施工价格,统一协调施工队伍。建立冰雪旅游公交专线,景观观赏采取销售联票的方式,一张票可游3处冰雪景观,价格优惠。尽快组建哈市冰雪旅游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实现冰雪资源运营的有效整合。加大政府对冰雪旅游市场的扶持力度,在用水、用电等方面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采取门票价格有条件优惠和免费观赏日等吸引游客,支持与冰雪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拉动经济。进一步增加对太阳岛雪博会、冰雪大世界和冰灯游园会基础设施及周边绿化、彩化、亮化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财政投入,进一步扩大建立哈尔滨市旅游发展基金。加大冰雪科技投资,编制雪塑技术规范。搞好协调,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为旅游者提供交通、取暖等便利设施。

  三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冰雪产业集聚和延伸冰雪产业链条。重新整合冰雪旅游资源市场,科学合理地构筑冰雪旅游体系。全市冰雪景点的设计、布置都应由市冰雪办统筹规划和设计,每年突出一个主题,从根本上改变全市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做法。从目前冰雪大世界的选址来看,不可能是永久性选址,建议将冰雪大世界移入太阳岛东区内,形成白天看雪雕,夜晚看冰雕系列活动。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龙头企业,尽快启动太阳岛西区游乐中心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地规划设计建设好四季冰雪大世界景观,将每年两个月的冰雪大世界延长到一年四季的冰雪旅游活动。进一步发挥冰雪产业的拉动作用,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制造业优势,研究和生产冰上运动器械、冰雪雕塑工具、灯光彩化节能产品、造雪设备、运输索道、防寒保温运动服装、冰雪旅游纪念品以及与冰雪旅游有关的高科技产品,使冰雪旅游不断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冰雪旅游的影响力。搞好系统全面地宣传策划工作,采取国内外媒体宣传和组团宣传促销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我市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等旅游资源进行有层次、多角度的重点宣传促销。特别注重利用如香港凤凰卫视等对外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媒体的宣传作用;在公共场地、食品包装等体现冰雪节标识;举办系列化、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产品展览等,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扩大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国际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集中宣传资源,整合各媒体力量,发挥主导作用,营造舆论宣传强势。同时,尽快着手研究哈尔滨冰雪系列产品争取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准备工作,使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和凝聚全人类智慧的冰雪产品真正走向世界,陈列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

  五是健全完善机制,打造一流冰雪人才队伍。建立冰雪策划设计、施工人员的资质年检制度,提高冰雪技术人才的待遇。组建产权多元化的冰雪景观制作公司或技术设计公司,组建哈尔滨市冰雪技术协会,实行冰雪设计、施工技术人员会员制。完善相应的冰雪人才、技术输出规定。从娃娃基础教育抓起,引进冰雪课程,从小培养冰雪艺术爱好;利用我市大学、院所的专家研究能力和教学资源优势,完善冰雪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机制,实行短期培训和院校培训相结合,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积极创造条件开办专门性的冰雪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世界级冰雪文化艺术开发、冰雪装备设计及产业、产品研发等方面顶级人才。

  六是不断丰富内涵,把冰雪文化艺术和冰雪体育融入冰雪旅游。对于以多元文化结构为特色的哈尔滨来讲,应把冰雪文化与本地的特色文化,尤其是金源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战争文化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作一批冰雪文化艺术作品,通过展览、文艺演出,让游人充分享受冰雪的内涵。要把冰雪旅游和各项冰雪赛事及全民健身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举办冰雪体育赛事,举行冰雪模特和选美大赛。

  七是办好冰雪论坛和冰雪装备博览会。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扩大哈尔滨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议迅速启动中国哈尔滨太阳岛冰雪论坛,与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共同合作,定期开展大型国际冰雪理论实践成果交流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太阳岛冰雪文化论坛、文化展馆和冰雪文化艺术研究会的作用,形成“南有博鳌,北有太阳岛”的论坛格局。同时,建议适当时机举办哈尔滨国际冰雪设备博览会,深入开展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以进一步推进我市冰雪产业迅速发展。

  

  本文系刘继祥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作者:刘继祥,中国冰雪文化研究会发起人,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