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 建设旅游强市的意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国家和省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2017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印发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意见》(皖发〔2017〕9号);2019年4月,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业发展大会,印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19〕41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办〔2019〕17号),对发展旅游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于2005、201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化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两个文件,2008—2016年实施了三轮《六安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有力推进我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我市旅游业还存在总体上发展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有效供给不足、市场主体不强等问题,需要出台新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我市文旅产业升级发展。
二、起草过程
2019年5月,市文旅局牵头调研,起草了《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6月、7月初分别通过书面和召开专题会议形式广泛征求各县区及相关部门意见并修改完善,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于9月初正式印发。
三、工作目标
《意见》提出了主要工作目标,即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绿色发展的新动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推动我市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旅游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2年,国内外游客年接待量突破8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720亿元,旅游业对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超过12.6%。打造全国一流、长三角区域高品质的集红色旅游、山水生态、健康养生、休闲运动、古色文化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强市。
四、《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三部分,共23条。
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二部分是主要任务,是《意见》的核心部分,充分融入了 “五个一批”建设工程及“一体两翼”的工作思路,包括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两翼协同”工程五个方面。
“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主要是根据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要求,提出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资源整合、开展全域旅游创建、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四项任务。加强规划引领。是为了强化旅游规划对旅游空间资源配置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将旅游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划中,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关规划衔接。强化资源整合。提出推进绿色生态与红色人文等资源的整合、融合,大力推进强点—连线—成片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模式。推动悠然南山、万佛湖等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突出抓好旅游资源僵尸开发问题。开展全域旅游创建。提出力争3到5年内,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文化旅游名县3个、特色旅游名镇15个、特色旅游名村20个、休闲旅游示范点60个,打造具有六安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主要是解决我市城市旅游内容单薄、特色不足的问题,提升六安城市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提出谋划、打造环城旅游休憩带,建设淠河休闲旅游区。挖掘城市旅游内涵,开发城市旅游产品,积极推进六安罍街、文庙、皋陶文创园、城市公共服务场馆等项目建设,培育城市夜游经济等。
“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主要是根据“一体两翼”中“一体”(即把旅游项目建设作为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要求,提出加强旅游项目谋划、强化旅游招商引资、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三项任务。主要内容有围绕“五个一批”工程,谋划一批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旅游项目。开展有针对性地项目推介和合作洽谈,吸引优质资本参与我市旅游项目开发,推进招商签约、落地建设。加大旅游引智力度,引进知名旅游管理品牌企业来我市开展连锁经营、承包经营、品牌输出等经营活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排定旅游资源整合、公共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605个,重点推进恒大童世界、陡沙河旅游度假区、聆心谷、徽风皖韵古建旅游街区、万佛湖环湖路及大别山风景道、茶谷沿线配套等项目建设。完成天堂寨、万佛山景区索道建设。
“优化旅游产品供给”。主要是根据旅游强省“五个一批”精品打造工程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建设特色精品景区、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培育旅游新兴业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五项任务。加快红色旅游发展是为了弘扬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出完善革命旧址、纪念馆与烈士陵园等教育瞻仰系列旅游产品,加大以淠史杭工程、“三线”遗址、军垦文化等为代表的纪念地、标志物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等。建设特色精品景区是为了提升景区品质,挖掘景区核心资源,推动景区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丰富旅游业态。力争3到5年内,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主要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依托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等平台,发展一批休闲农场、主题庄园等旅游业态;建设一批依托自然风光、传统村落为特色的乡村景区;打造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山湖大道、九十里山水画廊、淮河风情线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旅游新兴业态。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文化旅游、水利旅游、康养旅游、森林旅游、运动休闲、房车旅游、研学旅行等业态。推出本土风情表演。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企业,推出一批体现六安特色的旅游伴手礼。加大对老字号纪念品、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引导农副土特产、白酒、特色手工艺品等开发旅游商品,加大工艺美术品和非遗产品的研发力度。
“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根据提升六安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提出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四项任务。主要内容有加快推动旅游交通干线建设,提高通景公路和乡村旅游道路的等级,推动干线公路与景区连接线以及景区之间的公路建设,畅通“最后一公里”。规划打造一批旅游专线,推进城乡绿道等慢行系统建设。推进“快进”“慢游”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以重要交通路网为主线,以市级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若干二级、三级中心和旅游驿站为支撑点,力争通过3到5年努力,建成以六安中心城区为核心,连接各县区主要旅游集散地的旅游公共服务网络。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力争用4年时间新(改)建旅游厕所300座。探索建立“以商管厕、以商养厕”的市场运作模式,提高旅游厕所管理维护水平。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建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在机场、车站、商业街区等场所设立“5G+”等旅游体验项目。开发系列公众号、小程序等产品,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六安”。
“推动‘两翼协同’工程”。主要是根据构建适应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旅游营销和市场监管体系的要求,提出强化宣传营销、加强旅游监管服务两项任务。主要有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提升营销专业化水平,实施精准营销。立足长三角,巩固和拓展高铁、高速沿线重点城市客源市场,谋划打造长三角区域红色、绿色精品线路,加强与有关旅游城市的宣传营销互动。适时开展境外营销,开拓境外市场。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推进依法治旅工作,改善旅游营商环境。构建暗访评估与执法检查同步推进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加强对旅游交通、特种设备等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督检查,落实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等制度。
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各项政策落实、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和加强督查考核五大方面内容。强化党政主导,成立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市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设立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产业奖补配套政策,重点支持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品牌创建、旅游策划营销等。用活市本级旅游产业发展子基金。全面落实旅游业用地、用电等政策。实施“旅游英才计划”“皖西旅游卓越工匠人才计划”,加强文化旅游行政、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人才队伍培训。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考核和各级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
五、创新举措
《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工作中,实施新一轮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旅游项目的落地建设。在优化旅游产品供给中,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建设特色精品景区、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培育旅游新兴业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五项任务。在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重点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体系等。
六、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开展宣贯培训。利用多种渠道和媒体平台,组织《意见》宣传贯彻,组织开展《意见》培训班和系列宣传活动,指导各县区和有关单位抓好贯彻落实。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为贯彻实施《意见》,配套出台《全市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对全市旅游工作特别是重点项目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及年度工作任务,督促各县区按照时间节点和时序进度落实相关重点工作,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各项重点任务。
三是抓好督查调度。按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和跟踪督促力度,定期不定期就相关专项工作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和调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