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能解决五一假期景点的人满为患吗?

  在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再次展现出了对旅游业的巨大推动力,经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测算,2019年“五一”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3.7%;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1%。

  比数据更加直观的,是全国各大景点如下饺子般的游客们,知名景点人满为患,拍摄的景点照片里总是充斥着人山人海,同时,密集出行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在显现:交通拥堵、路线规划不满意、景点体验不佳、旅行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或者根本没有……

  虽然说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人们还是会好奇:前两年喊得颇为火热、多方资本纷纷入局的智慧旅游,难道还没有全面落地,不能为缓解旅游负面体验起到自己的功能吗?

  答案是,有是有,但作用可能没那么大。

  什么是智慧旅游?

  比较官方的说法是,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智慧旅游这一概念的产生,主要是三点方面的需求:

  第一,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出行基础建设(主要是高铁)、收入水平提升,导致人们出行意愿增加,旅游人数年年增长,居高不下,提升旅游出行效率首当其冲,需要更加智能的合理安排出行路线;

  第二,从国家交通管理、旅游管理以及景区管理的角度而言,传统的管理手段难以应对庞大的游客压力带来的新要求,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对旅游管理进行革新;

  第三,随着时代变化和素养提高,旅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变得更加丰富,不仅表现在景区类型(历史文化、科技展览、自然风景等),也体现在产品形式上(影音多媒体、智能讲解、智能导览等)。

  在三大需求下,衍生出智慧旅游所面向的三大方向,也就是出行体验、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这一概念最早由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同年在第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上,福建省旅游局也提出了建设“智能旅游”概念。智慧旅行的布局与其他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自上而下的,官方的政策与号召起到了很大助推作用。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第五条提出“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第十条提出“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智慧旅游的落地

  在前文提及的大背景下,智慧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

  其实在出行体验的需求上,智慧旅游和智慧出行存在着高度重合,比如2017年百度地图与西安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出“西安市旅游地图”等项目,结合百度地图自身的交通路线智能化选择建议,为旅客提供合理的出行方案,通过减少行前决策和出行耗时,来实现优化旅游体验的目的。高德地图去年也发布了“一张地图游乌镇”功能,不仅可以看到景区动态信息,还可在线购门票、定酒店,查询官方推荐玩法、交通路线等。

  目前地图软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实现道路和人流的实时监控、呈现、预测,以规划出最合理的出行路线,再配合景区信息、热门程度,就可以让旅游的路线目的性更加强烈。

  而在旅游管理领域,更注重信息的可视化和可预测化。比如国内的旅游大数据服务公司大地云游,提出“旅游大脑”概念,将旅游行业数据实现汇聚、整合、挖掘,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对旅游产业实时监测、预测,提升旅游产业运营效率。

  具体到某个景区,国内部分景区基于AR增强现实技术及机器学习技术,以视频技术引擎为基础,对接包括PGIS、票务系统、电子围栏等在内的平台数据,对接对讲机、人脸识别、车辆识别、无人机、wifi探针等多方面数据,从而将景区高点视频内的建筑物、停车场、核心景点、人、车、巡逻、警力等细节信息以点线面地图图层的方式,自动叠加基于高点视频的“实景地图上”,实现“立体实时可视化”指挥调度。

  而在旅游服务方面,产品种类比较多样化,分别在不同的景区按需落地,如乌镇、莫高窟等景区应用人脸识别检票技术,自动抓拍游客照片,快速完成与身份证照片比对,单人平均检票只需3秒。游客无需换取纸质门票,缩短整个验票时间,大幅提升景区检票效率。近年我们常常听到一个口号叫“一部手机游XX”,正是供应商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大部分旅游服务集成在统一平台上,包括厕所指引、AR指路、在线购票等,进一步优化旅行体验。

  再比如近年流行的“线上旅游”概念,像百度、高德、谷歌等企业,利用音频讲解、实境模拟、3D建模、全景、VR技术等手段,与博物馆等景区合作,使用户能够通过VR设备看到无法前往的景点,甚至包括了博物馆的内景和馆藏等,这一思路颇受欢迎,仅百度AI博物馆已接待上亿人次的游客。

  为什么智慧旅游的存在感比较低?

  三大需求中,旅游管理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很难界定,因为这需要景点或城市的决策者出面证言,目前可以知道的是,景区仍然对智慧化管理存在着大量需求,但从近期的新闻报道看,大部分的景区仍然是“数据统计+视频监视+人力管理”的传统形式。

  站在游客的角度看出行需求和服务需求,也会发现一个问题:智慧旅游,“智慧”两个字存在感较低。年年出行年年堵,即使有各种地图导航APP的路线预测,黄金周出行也无法避开人流,中国人口基数带来的问题解决尚需时日。

  最值得玩味的还是景区服务,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景区仍然相对传统,而且即使是号称智慧化的景区,很多设备也常年处于关闭状态,人流量一大,很多在线服务延迟宕机是常事:刷脸入场刷着刷着机器不好使了,只能扫工作人员给的二维码;智能导航导览走着走着没了反应,连解说语音也没了,只能去看景区地图……

  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还是在于基础设备不过关,换言之,相关技术还没成熟到大规模应用的地步。目前,国内智慧景区的供应商,像百度、高德、腾讯、阿里还好,其他大都是初创企业,或者从旅游公司转型而来,很多硬件上的技术储备严重欠缺,无法满足智慧旅游的方案需求。而且相关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产业链上的赢利点集中在出行环节,景区线下相关产品鲜有企业问津,缺少分工进一步加剧了恶性循环。

  AI技术在一个具体行业的落地,不仅仅在于概念设计、系统研发和头部产品的上线,更在于整个产业链的投入。智慧旅行的例子体现出,在技术尚未铺开成熟、基础设施尚未到位的前提下炒热人工智能概念,可能会反而会降低旅客的体验,得不偿失。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智慧旅游也不应该是割裂的一个个服务,在解决了技术和硬件的难题之后,景区和管理方,乃至于整个旅游产业,更需要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解决方案,让游客切实感觉到自己的旅途中,“智慧”两个字全程在线,相信这也是从业者下一部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