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城区洞头村:山和水自然优美 生态游别有洞天
从晋城市城区向南,车行十多分钟就进了山里。公路紧贴山腰,下方白水河流淌出一个弯,路边有一个凌空探出的观景台,站在最高处放眼望去,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青砖灰瓦、整洁静谧;远望市区的高楼鳞次栉比若隐若现;白水河碧波荡漾蜿蜒沿村南流;相邻的太焦铁路线上不时有列车呼啸而过……这就是全省首批100家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之一、被誉为晋城市民的 “后花园”的晋城市城区洞头村。
洞头村位于晋城市东南部山区,全村48户182口人,耕地420亩,距晋城市区6公里。曾经的洞头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村集体无收入。如今,这里生态旅游风生水起,村民腰包渐鼓,经历了艰辛的脱贫致富大战之后,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洞头村焕发精神,乘势而上。
攻坚克难战贫困
洞头村历史悠久,因山中有洞,冠以村名。《据泽州府志》记载,从一千四五百年前唐代始,这里就是一个唐、宋人盛游之地,官员庶民争相前往,留下金代人赵忱、清代人陈观写的《游小崆洞》《重游三佛洞》诗篇,也曾经是明、清时期的物流驿站,素有“小清华”之称。但是,由于大山阻隔,封闭落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村里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生产生活有不少困难,是典型的“三无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集体经济落后,村民行路难、吃水难、结婚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非常突出,是方圆数十里出了名的穷村。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洞头村党支部决心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全体村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将铁三局施工废弃了的一眼机井,复修配套为二级提水,盘山布管,进村入户,基本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为了改变群众冬走河滩夏攀崖的行路难,该村党支部带领青壮年劳力硬是吊在半山崖先后打炮眼9700个,终于打通了一条2.1公里长的“挂壁公路”,有效改善了村民的行路难。
洞头村的变化和洞头人的不屈不挠、不甘人后的精神,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2008年5月7日,原晋城市城区区长张玉宏同志来洞头调研,发现洞头村虽贫穷落后,但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当场提出打造洞头生态旅游村。从此,洞头人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资源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向生态旅游兴村的转型发展,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以提升自然生态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2019年,晋城市投资1300万元改造了洞头村进山的道路,建成了2.1公里的双向快速路。免费公交车通到了村口,洞头村离城区更“近”了,游客来往更方便。一大早,村民侯万霞就出了门,准备坐公交车进城采购。她和丈夫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过去路不好走,去城里买一回菜要备足几天的量。现在她每天都会进城一趟,“食材更新鲜,菜品也多样,很多游客都成了‘回头客’。”
下午,来自市区的杨馨领着5岁的女儿走向村中心的儿童乐园。来的次数多了,杨馨早已轻车熟路。“开车十来分钟就到,坐免费公交车也能直达,很方便。”杨馨说,洞头村就像是晋城市民的“后花园”,周末一有空就会约朋友一起来玩。
2020年,区委区政府投资4500万元治理白水河河道,白水河两岸形成生态漫步空间。洞头村再次腾飞,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经由 2009年的 3211元,增长到了1.8万元,是十年前的五倍多,进入小康村行列。
生态旅游拓发展
七十多岁的老书记王全富对洞头村的发展变化更有感触,他把洞头村的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贫困村、富裕村、小康村。由于村里没有产业,村民纷纷外出打工,为了摆脱贫困,村委班子一直在积极寻求致富的产业途径,从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到多种经营,从建百亩果园到发展百头猪场,2007年,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突破达到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0元,虽说在城区范围内较低,但总体也算脱了贫。
2008年,在建设新农村,城乡一体化转型发展中,洞头村确立了打造生态旅游村的目标,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一系列举措使洞头村生态旅游发展迈上了快车道。总投资1500万元,完成了15项生态旅游重点工程建设,即:登山步道、村史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农科馆、村级综合办公楼、未成年人教育基地、文化广场、观光采摘园、生态停车场、新打机井、水冲式公厕、污水处理、河道治理、生态绿化等工程建设,这些重点工程项目就像强劲引擎,推动着洞头村向着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项目科学、功能完善的新型生态旅游村坚实迈进。
从试水生态旅游开始,洞头这个小村庄逐渐变了模样。走在村中,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洞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新立告诉记者:“我们村虽小,却是晋城最早装上路灯、最早建起生态农家庄园、最早普及电视空调、最早经营家庭型农家乐的村子。”
然而,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和产品创新,洞头的发展一度陷入了瓶颈。“规划长远目标,升级基础设施,让洞头这块宝玉永久呈现光彩。”2019年以来,在晋城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洞头走上了跨越发展的新里程。洞头村以整治环境卫生、垃圾分类为切入点,由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清除畜圈、填埋旱厕、修复残壁、粉刷墙壁、硬化街巷、植树造林。同时修缮了村中的明清四合院,开发了琵琶泓、清风壁等景观,并筹建了66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展览馆,建起了廉政教育基地、拓展训练基地……
如今的洞头,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时时有美景,处处皆芬芳。刚送走了一批游客,正在和婆婆收拾碗筷的邢萧丽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在村里开农家乐,做点农家饭菜。周末、节假日我们一天就能接待二三百人,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方向有了、道路宽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绿水青山的底色更足了。自从路方便了,进村的游客是越来越多,每年接待游客达6.5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洞头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
振兴腾飞正当时
洞头村如今还保存着十几处老宅院。“这两年政策鼓励农村闲置资源有序流转利用,这让我们找到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钥匙。”晋城市城区侨联主席、洞头村驻村工作组组长郜燕霞说。
晋城人韩圆圆,是洞头村迎来的首个外来投资者。她和合伙人一起投资50万元,将一处老宅院改造成了“老磨坊”咖啡馆。
村民徐先翠家的老宅有3间房,外加一个大院子,因为长期没人住,屋墙都脱了皮。村支书王新立来谈老宅院开发利用时,65岁的徐先翠一开始担心房子租出去,租金难收回。王新立说:“村委会负责代租,一年5000元,租金5年一调。”徐先翠答应了。
民宿修好后,徐先翠先试住了一晚,第二天就竖起了大拇指:“改得真好!”徐先翠家的民宿,既有简约之美,又有田园之风,备受游客青睐。有了这个“样板间”,不少村民主动来找王新立,“我家老屋空着呢,能不能也开发成民宿?”
虽说洞头村集体有了收入,但要整体开发利用老宅,财力远远不够。2019年底,晋城市大洞头宸文旅公司跟洞头村接上了头。前者有资金保障和经营渠道,后者有旅游资源,双方联手开拓乡村旅游,蹚开一条村企合作谋发展新路。
“我们按照‘3+6+X’民宿农家乐产业模式,将红色观光和人文体验打造成洞头生态旅游的主旋律。”大洞头宸文旅公司经理任瑛介绍说,目前已投入4000万元改造提升洞头村基础设施。公司以洞头村独特的红色资源加绿色生态旅游形态为核心,突出建设了以休闲养生、特色民宿、山间木屋等功能于一体的洞头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地。
在大洞头宸文旅公司的建设运营下,洞头村已先后成为中共晋城市委党校洞头教学点、中共晋城市城区区委党校干部培训基地、晋城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现拥有红色研学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和廉政教育中心三大功能性中心。拥有1座慧源山庄酒店,4个特色民宿、15个山间小木屋,可以为从五湖四海来到洞头畅游的朋友提供干净舒适、温馨且别具特色的景区住所。
此外,为了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公司已对洞头村所有街道、广场完成了提升整改,改造后的美食广场和麦田广场,让游客在品尝特色农家美食的同时,一览洞头村独特的农家生态风光,也帮助村民将实际收入翻了三倍。集学习、休闲、团建、餐饮、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优质生态旅游模范村已在洞头村初显雏形。
2019年,洞头村跻身山西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当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2020年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洞头村的游客接待量仍保持快速增长,村集体收入预计将增加到15万元。
在导游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参观了村里4处改造成不同风情民宿的老宅院,每一个院子的别致设计都让人赞叹不已。村里东山上新建的十多栋小木屋别具异域风情,十一黄金周期间已经全部迎接宾客。从“跟跑”到“领跑”,洞头村迎来了新使命。一个以洞头村为引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片区,正步履铿锵向我们走来。
本报记者裴彦妹 实习生张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