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旅游节”走出同质化
针对某种旅游单品举办文化旅游节,是当前文化旅游宣传领域一种常见的做法。通过文化旅游节,让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当众亮相,一展风彩的机会。凭借着文化旅游节的人群聚集效应,原本不为人知的旅游单品往往能在口口相传之中迅速“走红”,成为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中的重要“成员”。于是人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西瓜节、粽子节、风筝节、龙灯节……只要是能与文化旅游沾边的产品纷纷走上了举办文化旅游节的宣传推广道路,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粉墨登场,让人眼花缭乱,目不睱接。
手上有资源、有产品值得推广宣介,当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但也应当看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部门拿出资源与精力,赶向文化旅游节的潮流,其背后隐藏的负面因素也在不断聚集,对文化旅游节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制约。仔细观察各类文化旅游节的内容可以发现,虽然表面看来各类文化旅游节产品不一,对像各异,显得五光十色、异彩纷呈,但其举办方式,推广手段却呈现出极大的同质化景象---来几台文艺演出,搞几次篝火晚会,摆几趟长街盛宴,弄一点产品展示---无论地区,无论主题,当下举办文化旅游节的路子大至如此。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当下的各类文化旅游节从根本上看还是一种经济产品。是经济产品就不可能摆脱经济供需规律的根本制约。旅游消费者的人群规模基本固定,增长起来也相对缓慢;短时间内大量的的同质化产品不断进入市场,结果只能是压低产品价格,抵销消费冲动。如果不扭转举办文化旅游节的路径依赖,改变文化旅游节的同质化现象,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看到举办文化旅游节的效果越来越差,成熟的文化旅游节难以留客,新开办的文化旅游节更可能空掷资源,白赚吆喝!
因此,在当前文化旅游节依然红火,还有吸引力和推动力的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提前思考,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让文化旅游节独具特色,摆脱同质化,走向长远发展的办法和路径。参考其他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走“集约化”道路似乎是一个极具思考和借鉴价值的方向。以域内开办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节为基础,引入专业的策划推广机构力量,统一对各类有推广宣介价值的旅游产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统筹,为其找到最适合的宣传推广手段……在更具整体性的运营思路的引领下,举办文化旅游节的资源投入不但可以得到更高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更加丰富的文化因子的相互碰撞中,也有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开发出举办文化旅游节的新招、妙招,进而让文化旅游节变成常用常新的可靠手段,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许馨予 一审:周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