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释放全域旅游新动能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依托优越的景观资源,宁夏文旅产业正助力自治区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重点产业领域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初冬的宁夏,依然风光旖旎:青山妩媚,大漠如雪,古渡苍茫……无数的壮阔与秀丽,在“塞上江南”相织相融。

  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大山大河、沙漠森林、峡谷草原等多种地貌,被誉为“国家景观的微缩盆景”,让人流连忘返。根据宁夏文旅“十四五”规划,自治区将在2025年建成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全力打造大西北旅游目的地、中转站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文旅增收 助力乡村振兴

  “谁能想到,咱们这戈壁滩上的小村会变得这么有名气!”走进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村党支部书记曹东旭正引导游客参观葡萄园。村里土地肥力弱,种不了庄稼,近些年依靠种葡萄酿酒,建起了大大小小十多家酒庄,吸引了大批观光游客。目前村里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乡间小院成为民宿打卡地,一批批游客走进农家乐大快朵颐,在宁夏乡村,观山水、做剪纸、赏刺绣、听秦腔,成为旅游时尚。超过1000家乡村旅游点、28条乡村旅游线路、25条休闲农业线路、46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00个宁夏旅游特色村……助力乡村振兴,宁夏已有超过10万农村群众吃上“旅游饭”。

  “宁夏乡村旅游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富民效果突出,已成为休闲旅游和假日消费的新亮点,乡村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宁夏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负责人王光华介绍。

  “旅游山庄办起来,旺季一天的收入就抵得上种半年庄稼!”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余丁乡菊花种植基地每年吸引大批游客休闲观光,该乡各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普遍超过了50万元,时庄村村民王建华趁势办起旅游山庄,每年的旅游收入超过20万元。

  近年来,宁夏文旅厅鼓励农村以民宿、山庄等形式,向具有度假功能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近3年来,共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用于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和旅游扶贫富民项目,为7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六小工程”:每个村建一个停车场、一个水冲式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站、一个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

  每年开春,中卫市沙坡头区南北长滩处处春意盎然,百年梨花竞相绽放,万顷梨园梨花胜雪。南长滩村是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个村庄,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人文风情,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年一度的中卫黄河梨花节,已成为这里春季旅游的一项品牌活动。“每年清明前后游客多,村里的土特产像核桃、大枣之类的都被游客买空了。”村民李秀青将空闲的农舍布置成客房,每年仅客房纯收入便接近2万元。近年来,宁夏文旅部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项目,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村庄变景区、农民变导游、民房变客房、特产变礼包……宁夏打造的永宁县原隆村、贺兰县四十里店村、西吉县龙王坝村等早已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度假村。“这些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完善,就业致富带动效益明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水平高,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作用,已成为广大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目的地。”王光华说。

  巩固生态 守住绿水青山

  “旅游业提高了大家收入,乡亲们不但给房前屋后种上果树,村里荒山也栽满了树苗,引来了更多游客。”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位于贺兰山麓,村里采煤业曾经红火一时,在贺兰山生态治理中,村里煤炭开采关停,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将矿坑改造成运动公园,村里种植果树、草莓发展休闲农业,村党支部书记董继龙带领乡亲们过上了红火的日子。

  “村集体年创收超过7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董继龙说,看到贺兰山重新披上绿装,往后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

  宁夏大地曾深受环境问题困扰:水土流失严重,贺兰山千疮百孔……在生态保卫战中,宁夏治污染、抓修复,终于换回了绿水青山。“文旅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守住了绿水青山。”宁夏文旅厅厅长刘军介绍,近年来,宁夏围绕防沙治沙,开发生态修复旅游产品,打造迎水桥沙漠小镇等文旅品牌,同时,开发生态移民、旱作节水设施等特色生态旅游产品,擦亮文旅“特色名片”的同时,巩固了宁夏的生态文明。

  曾经的“煤城”石嘴山市发展工业旅游,将旧煤厂改为工业遗址公园,增加了绿化、减少了污染;“湖城”银川打造国家湿地公园,涵养水土的同时,成为了西北内陆的“鸟类天堂”……“文旅产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只有0.2吨标准煤,仅为工业能耗的1/10。”刘军表示,宁夏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利用文旅产业这一“金扁担”,将有力撬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互促。

  文旅产业和生态文明互促互补,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又反哺绿水青山:近年,宁夏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水土保持治理能力明显增强。2021年末,宁夏水土流失面积较2020年减少152.58平方公里,全区全年营造水土保持林345.81平方公里、经济林62.47平方公里,种草23.64平方公里,完成水土保持投资15.95亿元。

  走进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龙王坝村,山腰间,别具特色的窑洞客房由青砖砌成,一字排开,别具格调。“小时候和伙伴们上山割草,一上午就能割光一片山头。”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看着一辆辆入村观光住宿的大巴,无限感慨:“以前砍树割草,山都秃了没人心疼。现在旅游业富了群众的口袋,大家都知道了主动护林。”

  在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政策下,龙王坝村的山林重新绿了起来。如今,这个村超过300人从事旅游业,每年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当地群众尝到生态变好带来的甜头,植树护林更有动力了。

  融合赋能 放大产业价值

  贺兰山绵延雄伟,半山腰中,志辉源石酒庄采用中式古朴建筑风格,具有江南园林的轻灵秀气。“我们一年就能接待30多万游客,这些游客都是我们葡萄酒的买家和‘宣传员’。”酒庄负责人袁园告诉记者,宁夏的“酒庄游”名声在外,各地游客的购买成为酒庄葡萄酒销售的主要渠道。

  贺兰山麓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透气性好,是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近年来,在多项国际葡萄酒大赛中,有60多家贺兰山酒庄酿造的葡萄酒获得1100多个大奖,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文旅业态为宁夏葡萄酒赋予了更多的产业空间:目前宁夏共有12家酒庄获评国家A级景区,其中4A级景区酒庄4家,30余家酒庄具备参观、品鉴、住宿、餐饮等旅游活动基础条件。依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基地、葡萄酒庄集群和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宁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了葡萄酒观光体验工厂、葡萄酒庄精品民宿酒店、葡萄酒庄婚庆基地、葡萄酒文创体验基地,并推出10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休闲旅游精品线路,酒庄旅游接待游客数量每年超过100万人次。

  在宁夏,文旅已融入产业发展各层面,成为带动“产业兴”的生力军。葡萄、枸杞、滩羊……文旅产业为当地特产提供了推介渠道和展示平台,形成“出圈吸粉”的“文旅IP”,成为放大产业价值的强力引擎。

  黄河边的沙漠一望无垠,滚滚黄沙如金似绸。搭乘快艇逆流而上,顺着水流的方向,依稀可见远处荒山顶的烽火台。这里便是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大湾村的旅游景点“黄河·宿集”所在地。特色农舍在此成为火爆的打卡民宿,当地人司空见惯的“羊皮筏子”成为游客乐此不疲的旅游项目。近年来,宁夏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和景观资源,不断探索“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模式。

  “宁夏文旅关联产业超过110个,延伸联通一二三产业链、市场链和消费链。”刘军介绍,文旅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收4.5元;文旅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投资5元,让文旅为产业赋能,一业强可带百业兴。

  “游客一边采摘一边品尝,甚至有的人还一边直播,我们的枸杞就这么卖出去了。”位于中卫市中宁县的玺赞生态枸杞庄园,每到枸杞采摘季,游客总是络绎不绝,工作人员刘隆告诉记者,该庄园目前的枸杞销售,有一半是依靠文旅“走量”。

  近年来,宁夏着力在品牌培育打造、营销宣传推介、旅游产品供给等方面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从景区旅游向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释放全域旅游新动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