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在华中师范大学发布

  12月15日,《2020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成果发布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自2012年以来,每年定期编制、出版年度研究报告,今年已是第9本报告。

  2020 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中国和世界旅游经济遭受重创,中国旅游业甚至一度全面停滞。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极大地阻止了疫情的传播和扩散,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为中国旅游业全面复苏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真实、客观、科学地记录、展现和分析中国旅游业遭受疫情重创后在救助与自救中艰难复苏的全过程,《报告》课题组围绕“疫情冲击下的中国旅游业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作为今年《报告》的重要部分。

  《报告》遵循“盘点分析-综合评价-发展对策”的逻辑路线,从全国、区域、省域、重点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对疫情发生之前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全面、清晰地反映了疫情发生之前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环境、现实水平和潜在能力。

  最后,《报告》从宏观调控、部门管理、行业经营三个角度提出中国旅游业疫后发展的对策。

  《报告》认为,从旅游需求端来看,疫情强烈冲击了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环境,疫后三大旅游市场变化明显。其中,国内旅游市场受到强烈冲击,剧烈震荡后逐步复苏;出入境旅游市场受到持续影响,强烈冲击后继续停滞。疫情过后,中国三大旅游市场的恢复将呈现出以下特征:国内旅游一枝独秀,高中低端旅游市场同步恢复发展;出境旅游市场低迷,亚洲和太平洋岛国将优先恢复;个人游、亲子游、青年群体出游或将成为出游主力军;品质游、自驾游、精致熟人小团游将进一步受到推崇;周边短途游将成为主流,“养、闲、情、奇”更受偏爱;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旅游将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从旅游供给来看,住宿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三大传统旅游行业经历了全面暂停业务、逐步恢复经营、加快恢复经营三个阶段。未来,住宿业的发展将呈现连锁化、品牌化、多元化趋势,加速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其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将提档升级;旅行社业将迎来私家团、半自助、定制游等“新跟团”游产品的流行,推动传统旅行社的加速转型,特别是营销模式的转变,传统在线旅游(OTA)也将向智能出行管家(ITA)转型;旅游景区将加速智慧化、“去门票化”发展,疫情中催生的“云旅游”将持续走红,成为景区营销的重要方式。

  总体来看,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国内旅游发展环境已逐渐恢复;需求刺激与供给扶持政策作用明显,各地旅游业复苏情况良好。疫情对中国旅游业发展影响深刻,需做好长期恢复准备。

  《报告》分析认为,湖北旅游市场受重创后,缓慢复苏,“惠游湖北”吹响湖北旅游业复苏集合号。湖北受疫情影响严重,4-7月市场复苏缓慢;中青年群体成为疫后出游主力军;旅游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疫后男性出游显著高于女性;“惠游湖北”吹响复苏集合号,8月是拐点,9月底进入全面复苏新阶段。

  疫情重创之下,武汉旅游业“抗疫”渡难关,“惠游湖北打卡大武汉”加速武汉旅游业复苏。从旅游需求来看,疫情发生后至6月底,武汉旅游需求总指数(百度搜索指数)急剧下降,且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持续;但7月跨省游恢复,8月“惠游湖北打卡大武汉”活动推出后,武汉市的外地游客数量开始激增,三大行业迎来加速复苏。

  《报告》指出,“去门票化”趋势助推旅游文创与景区二次消费的快速发展。疫后,我国旅游文创产业发展将呈现四个特点:文创产品销售与“游”深度结合;文创产品与旅游目的地建设同步发展;旅游购物店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文创企业和旅游景区的跨行业合作不断壮大。疫后可通过三条路径提升旅游文创与景区二消:用文创IP 武装产品,打造消费引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创造文创爆品,打造消费爆点,促使产业增值;重构场景体验,打造全景体验式商业空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锐 通讯员 党波涛)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