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本报记者 张晶晶

   

  鸿,鸿鹄之志;芷,岸芷汀兰。2013年,在中国公益圈一个迅速蹿红的名字——鸿芷,“五馆一库”的全新体验,不少环保公益组织选在这里作为自己的活动场地。

   

  这是一个以自然之名存在的公共空间。

   

  2014年的第一个周末,由探险家、环保主义者、社会活动家Robert Swan创立的2041项目的两位中国参加者:李莉娜和罗锐,在位于北京朝内大街的鸿芷分享了自己参加2041南极领导力项目的点滴心得。

   

  2041与鸿芷,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近亲关系——都提供了一个空间让人思索如何与自然相处,只不过前者提供的空间是南极大陆,而后者提供了一间可供思考的屋子。

   

  对于现在从事环境咨询事业的两位分享人来说,南极之旅是自己学生时代的奇妙旅程;但听过他们的故事之后,有理由相信,即使没有南极旅行,他们依然会走上环境保护的征途。

   

  越来越多的人去南极,同时有更多人想要去南极。

   

  去南极,做什么?

   

  每个人对于这个问题会抱着不同的期待。但如罗锐提出的,一个基本的态度是——南极之旅必须是一场负责任的旅行。

   

  Robert Swan:从探险家到守护者

   

  如果没有Robert Swan和他的2041项目,李莉娜和罗锐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要去南极。

   

  Robert Swan是全球第一个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的人。那年他33岁。

   

  在他只有11岁的时候,就有了去南极的梦想。读到探险家Robert Falcon Scott在南极遇难的故事,他定下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去南极。

   

  1979年从大学毕业后,Robert开始募集探险所需经费:白天在各个地方游说、晚上当卡车和出租车司机。用了5年的时间,他最终从2000个资助者那里募集到500万美元,他用这笔钱买了一艘船——Southern Quest号。

   

  1984年1月,航行了15000英里,Southern Quest号抵达南极洲。Robert Swan和队友们按照Scott当年的路线前进,先在营地过冬;夏天来临后, Robert Swan、Roger Mear和Gareth Wood三人组成冲锋队,每人负重350磅装备,在全程900英里的70天的雪地滑行之后,他们终于抵达了地理上的南极点。这一天是1986年1月11日。

   

  南极之行的3年后,1987年,Robert Swan向北极点发起冲刺。1989年5月14日,他举着联合国的蓝色旗帜在地理意义的北极点留下了胜利者的形象,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

   

  实现自己探险家梦想的Robert Swan同时也有了新的使命。在南极,他因为暴露在臭氧层空洞中,脸部皮肤和肌肉被严重灼伤,眼球的颜色甚至被永久改变。但当时的英国媒体只关注他的探险成就,没有人听他说环境问题。

   

  为了除去俄罗斯考察站附近的1500吨垃圾,Robert Swan用了4年的时间进行前期计划和集资,一艘大型驳船抵达南极大陆,光是装载垃圾就花了4个月的时间。最后,所有的钢铁废物都被安全带离南极并在智利熔化、回收。一度被垃圾掩埋的别林斯豪森海岸线,现在干净整洁,夏天的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空中的飞鸟。

   

  为什么给自己的南极项目起名为2041呢?

   

  1991年10月4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第11届4次南极条约协商国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26个南极条约协商国中,包括中、美、英、法、苏等23国签署了议定书。议定书规定:南极地区为专门用于和平和科学目的的自然保护区。议定书为保护南极大陆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其中包括在今后50年内,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商业性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等。

   

  Robert Swan对自己进行的南极保护事业也作出了“50年承诺”,起始是1991年,结尾是2041年。Robert这样解释“50年承诺”的目的:2041年快要到了,我们必须确信今天的年轻人将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责任心,为明天的南极作出正确的决定。

   

  事实上,《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生效时间是在1998年,重新审定时间是在2048年。但未雨绸缪,总是利大于弊。

   

  李莉娜:只留下脚步

   

  “除了脚步,在南极什么都不要留下。”这是分享会上,李莉娜强调的一句话。

   

  他们带走自己在南极大陆上产生的所有垃圾,随身携带人体产生的废弃物。

   

  对于李莉娜和罗锐来说,能够在2041提供经费的时候申请到南极之旅,二人都用了“非常幸运”这样的字眼来形容。

   

  “当时是在2009年4月出发,我是2008年10月30日从另一个申请者那里收到链接,11月25日申请,年底得到通知,从1700个人里面选了50个学生,我在名单之中。”当时2041还是以机构的名义筹资,但现在他们希望由申请者自己筹资。

   

  “因为觉得从准备开始就自己参与的话,会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李莉娜如此解释筹资方式转变的原因。

   

  为期10天的南极之旅,从上船的那刻起,参加者们就关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他们用相机、DV,更多的是用眼睛来记录自己在神奇大陆上看到的一切。他们看到的,不仅有自在生活的企鹅、海豹,也有乌斯怀亚不断后退的雪线。

   

  “Robert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保护南极——人类最后的洁净圣土。他认为要转变能源系统、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果要继续开采能源的话,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南极。”

   

  返程途中的李莉娜充满了对自然的不舍,甚至产生了“人类居住的世界很不好”这样极端的想法。归途中的讨论会,最终消除了她的想法——“行程的前半段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感觉自己能够来到这样一片神奇的地方。眼里没有人的时候,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想到这样美好的东西是我们需要保护的。”

   

  罗锐:负责任的旅行

   

  在IAATO(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官方网站上,可以很方便地查阅到从2000年以来到达南极的非科考目的的旅行者的相关资料。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到访南极的中国旅行者越来越多。罗锐援引IAATO的数据介绍说:“2008年到南极的中国人不超过100个,2009年400个,2010年614个,2011年到2012年,1200个中国人,占总数的4.4%。2013年2338个人,6年间翻了20倍。”

   

  在南极旅行,轮船就相当于酒店。IAATO会对每条轮船的载客数、排放量等指标进行严格审计,同时要求每条船都要配备生态学家和科学家进行生态教育。

   

  每年进入南极的旅行者人数都控制在3.5万人以内。罗锐介绍说:“南极的船和酒店一样,是卖票的。虽然总人数有限制,但这些船越来越大。船越大,排的废物越多。至于IAATO是不是只作表面上的审计,需要更多的研究。”

   

  也有极端的人说:“那大家都不要去南极不就好了。”其实旅行船上的科学家和生态科学家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无法保护我们不了解的事情。”

   

  最后一片冰雪天地,试图用自己的洁白告诉人类——请对自己的旅行负责,对你们生活的地球负责。

    《中国科学报》 (2014-01-10 第8版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