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北京论坛在京举行 聚焦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转自:经济日报

  由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人民大学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北京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韩长赋、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等领导同志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我国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振兴典型观测县”代表以及中粮、碧桂园、伊利、、中昊智达、腾讯等社会责任企业代表400余人现场参会。

  与会嘉宾聚焦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表演讲,并围绕中国式乡村产业现代化、中国式乡村建设现代化、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举办圆桌论坛。大会还发布了《中国乡村振兴年度研究报告》,举行中国乡村振兴典型观测百县联盟揭牌仪式。

  与会专家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要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以及城乡融合四大领域细化指标设计,指导各地建立监测评价制度,及时掌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和努力方向。

  处理好城乡关系、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与会专家指出,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水准、城乡人口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差距,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不断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资源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要紧盯重点领域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激活农村消费潜能的堵点,让农村成为扩大内需、助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

  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商品农业、企业农业、市场农业。与会专家表示,要着力构建高水平的粮食安全、食物安全体系,着力提升科技支撑水平,以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突破带动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着力推进农业社会化生产,进一步丰富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双层经营体制的实现形式。

  ↑图为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北京论坛现场。(资料图片)与会专家提出,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中国式乡村产业现代化。着力从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等方面入手,用好东西部协作、万企兴万村等抓手平台,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打造“小果园、小花卉园、小瓜菜园、小水产园、小养殖园”等涉农经济,以及“小加工、小餐饮、小民宿、小制作、小买卖”等非农经济,努力构建小规模大群体、小庭院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局面。

  要立足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推进中国式乡村建设现代化。与会专家强调,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要坚持做好全域规划,充分动员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重点推进中心镇集贸市场建设,进一步改进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加大县乡医疗资源统筹力度,加强村卫生室发现疾病、发现疫情的处置能力。

  在党的领导下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与会专家强调,要把握好乡村治理的广泛性,注意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性的合作组织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治理职能。要加强农民权益、农村经济、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立法,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培养和造就一支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分别主持论坛相关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