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协恩笑谈接任华西村书记:他们脑子热让我做
本报记者 严友良 发自江阴、上海
3月22日上午,吴仁宝生前专车、苏BD0001黑色奔驰轿车引领灵车绕村一周,“带他最后看看华西村各个角落”。
华西村再无传奇人物吴仁宝。
“老书记为华西村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遗产。他的‘共同富裕’的理念和‘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精神,将成为华西村永远的财富。”追悼会上,吴仁宝四子、华西村现任党委书记吴协恩说。
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华西集团旗下全资及控股公司已经达到104家,所涉行业横跨冶金、纺织、化纤、仓储、房产、旅游、金融等众多领域,总资产高达359亿。
显然,作为继任者,“后吴仁宝”时代的华西村,等待吴协恩的并非坦途。
吴仁宝遗产
今年3月18日晚,华西村的新地标—龙希国际大酒店熄灭了炫目的外饰彩灯,为吴仁宝默哀。
这座耗资30亿元、328米高的建筑是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村”的标志。2011年,吴仁宝曾幽默地谈及大楼改为328米是因为北京最高的楼“国贸三期”也是328米,华西人民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999年,“华西村”A股股票在深圳上市,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命名的上市公司,被媒体称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最新资料显示,到2012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524.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59亿元、村民人均收入8.8万元。
不言而喻,吴仁宝时代华西村完成的物质财富积累惊人。
在江苏省委党校教授、长期跟踪研究华西村现象的专家冯治看来,曾经放过牛、贩过布、种过田,断断续续念过3年私塾的吴仁宝留下的精神遗产更为宝贵。
作为《吴仁宝新传》的作者,冯治告诉时代周报:“吴仁宝办事超常规,思想超常人,讲话超常言;任何时候,他都充满活力,思维富有生气,见解独到深刻,思想与时俱进。”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也指出,现在人们评说吴仁宝的方方面面,但有一点千万别忽略:吴仁宝的最大遗产是他的精神价值。
201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吴仁宝文集》。
其实,关于华西村的精神,吴仁宝曾结合华西村发展实际,以及个人成长经历,做过一番详细解读,浓缩起来就是 “两句话”:不讲“山海经”,关键“三正经”。“山海经”就是海阔天空地东拉西扯,就是空谈。要搞好经济,绝不能空谈,必须要一本正经地实干。
如何实干?华西人可以从针织厂、酱油厂、龙砂山这三个例子中寻求答案。吴仁宝将其概括为 “三正经”:针织厂念好了“质量经”、酱油厂念好了“诚信经”、龙砂山念好了“生态经”。
但尽管一言九鼎,早在2003年,吴仁宝就退出实际管理岗位,仅仅担任党村企总办主任一职,发挥着监督者和一种精神凝聚力的象征作用。
正是如此,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告诉时代周报:华西村的过渡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
新书记吴协恩其人
接班的是吴仁宝的四子吴协恩。
据《吴仁宝新传》介绍,“阿四”吴协恩11岁那年,被父亲吴仁宝狠心过继给华西村村民孙良庆当继子。孙家12岁的儿子在游泳时不慎溺水而亡。
高中毕业后,吴协恩去安徽当兵,在部队修汽车。
1985年,吴协恩退伍后回到华西村,和孙家女儿阿小喜结连理,成了孙家的“倒插门”女婿。当时,正值华西工业化起步最困难的时候,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吴协恩凭着自己在部队学的驾驶技术,主动当起了驾驶员。
1986年4月,吴协恩又成了铝制品厂的一名供销员,经常往返穿梭在华西至山西太原之间,2角钱的方便面成了他的家常饭,最终靠实干当上了厂长。他执掌的铝制品厂,头一年销售量就超过1000万元。
1993年,吴协恩实施品牌合作,推出“华西村牌”香烟,当年赚了近千万元。后来他又与五粮液联合出品“华西村酒”。
1995年,为了响应国家的扶贫号召,吴仁宝打算到黑龙江肇东小山屯村创办一个“新华西村”,让更多人富起来。吴协恩第一个报了名。
此后三年,吴协恩与当地村民一同筑起了10多公里引水沟,使3500亩荒地实现了引水治碱,种上了水稻,还办起了工厂,使当地人均收入从1000多元提高到4000多元,最终帮助村子实现了脱贫。
随后,吴协恩又在宁夏银川和江西吉安扶助了两个“新华西村”。
2001年吴仁宝开始筹划以“一分五统”方式将周边16个村“并”入大华西,走共同富裕道路时,吴协恩是重要的执行者。2002年11月,吴协恩接任华西集团总经理,2003年7月,全票当选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吴仁宝有四子一女,吴协恩是老幺。为什么是老幺接棒?吴协恩自己笑言:“他们脑子一热就让我来做了。”
吴仁宝曾解释过其中的原因:一是考虑到他的年龄最小,选他接班,可以长期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二是看重老幺赚钱的能力。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透露,吴协恩当初被父亲选上,不仅仅是因为他姓吴。吴协恩很有经商头脑,为集团赚了不少钱。而他的成长经历、创新经营理念以及其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表明他可以担当重任。
资料显示,2003年吴协恩成为华西村党委书记的第一年,华西村的收入突破了100亿元大关,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60亿元。
当然,在做事的风格和观念上,吴协恩和父亲吴仁宝也有所不同。
“我有个习惯,开拓任何一个新领域,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我宁可不做,也要等。”吴协恩说,“为了发展金融业,我看好一位在国有银行工作的朋友,但他当时在单位做得风生水起,无意出山,我只好耐心等待,一等等了三年。好不容易这位朋友过来了,但没想到,老书记不同意。因为金融业对他来说,看不见摸不着,不靠谱。怎么办?”
吴协恩走了一条迂回路线,“我就学老书记当年搞地下工厂的方法,悄悄地开起了‘地下公司’。到年终盘点时,老书记发现,这家公司盈利不错,问这个公司是做什么的。”
除此之外,不同于吴仁宝看重实业,吴协恩更重视资本运营。
“与父亲不同的是,我对投资工厂不是特别感兴趣。老一辈喜欢‘看得见、摸得着’,把力气花在做实业上。但我喜欢做资本运营,对资本市场、对智力劳动很感兴趣。有句老话叫做‘吃力不赚钱,赚钱不吃力’。当然,要想赚钱始终是要吃力的,但如果把整个企业的资源在资本市场充分释放出来就不会太吃力了。”吴协恩这样说。
吴协恩身兼多职—华西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华西集团董事长,但他的名片上仅仅印了华西集团公司董事长一个头衔。
“这是便于同外国客户打交道,他们不太能理解‘书记’这个称谓。但我从来不喜欢‘企业家’的称谓,我认为自己还到不了那个‘家’字。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为华西打工的。我们是集体控股、个人参股的形式,吴家不是控股股东。” 吴协恩说。
前路荆棘
如今,吴仁宝不在了。吴协恩承认,父亲离去,华西村的凝聚力肯定是缺失了。“要想办法弥补起来。”他说,要由“小华西”建设“大华西”,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城镇化建设的指示,建设华西“新市村”。
不可否认,华西村多年来的飞跃发展,离不开吴仁宝特殊的社会地位及其拥有的良好政府和银行关系。此外,还有带给债权人的信任感和对于周边村镇的整合能力。
现在这一切是否因他的离去而逐渐淡化或削弱?
事实上,伴随着华西村这些年的发展,关于分配制度、中心村与周边村的矛盾等问题一直为人诟病。
长久以来,华西村的分配制度一直秘而不宣,外人只知村民有房、有车、有钱。却不知,根据华西村的《村规民约》,一旦村民离开华西,或者不在村办企业工作,房子、账户上的奖金与分红之类的福利都将被收回。
“我们的房子、车子都是集体的,数百万奖金也只是纸上富贵,若离开华西村,就必须净身出户。”一位华西中心村村民向时代周报透露。
更令华西中心村人难以接受的是,如果有子女不在本村公司,退休的老人每月无法领到退休金,只能领到200多元的生活补贴。
据时代周报了解,华西村待遇普遍较低,工资多年没有涨过,每月不过一千多元。奖金要到年底才能结算,而且只能领取20%,“到时还要扣除热水费、电费、汽车保养费等,已所剩无几。”
现实的难题是,虽然外面物价已经翻了几番,但这种分配制度十几年没有变化。对此,有村民就质疑:“如果在20年前,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华西村还需要这些集体资金来投资新的产业,还可以理解。但如今华西盘子已经越来越大,去年自称产值达到了500亿元,为什么这些财富不能更透明一些,不能分配给村民一些?”
大规模并村之后,中心村和周边村的矛盾也逐渐显现。1999年之后华西村周边20个村庄先后被并进大华西,但在不少原周边村民看来, 他们获得的补偿太低,仅仅变成了中心村的供养者。
这些村民还被禁止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翻修住房,只能交出宅基地,购买华西村的小别墅。
华西村近年来的产业转型更是未来发展中的拦路石。
在3月20日的媒体访问中,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表示,“目前华西村没有一家亏损企业”。而据公开信息显示,华西村在2008年后关停的钢铁等相关企业最少有8家。
时代周报还注意到,华西股份2012年年报显示,主营收入26.5亿,比2011年减少24.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8亿,同比减少8.91%。而且,净利润的主要来源竟然不是主业,而是源于报告期内华西股份处置了所持有的部分华泰证券股票。
自上市以来,华西股份的主业一直是纺织化纤,属于传统制造业。在当下金融危机的阴霾下,这类企业很难独善其身。
与纺织化纤行业的日渐式微类似,华西村的另一项支柱产业钢铁目前也处于寒冬。而在华西的产业结构中,钢铁产业长期占据龙头地位,收入一度占华西总收入的60%-70%。
尽管华西村多次向外界表示自己在努力进行产业升级,但在近乎“全行业亏损”的困境下,华西村要想突围,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数据还显示,2012年,华西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68亿,但净利润仅有2.26亿,利润率不到1%,甚至没有跑赢银行的一年期利率。
“金融、旅游、海运、仓储物流,这四类第三产业是华西村为自己筹谋的新支柱产业。”孙海燕说。但眼下,这些新支柱产业显然根基未稳。
以旅游为例,就连孙海燕也承认,如今高328米的龙希大酒店和直升飞机主要靠村民“内需”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