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城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明清古城(资料图片)
【出“席”者】
杨丛刚
广陵古城党工委副书记
杨永宾
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孙 卉
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赵锦章
高邮市文旅集团董事长
王虎华
原扬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
5.09平方公里的扬州明清古城是因“运”而生的历史遗存,是古今辉映的生动样本;盂城驿被称作“邮驿活化石”,她蕴藏千年信息,被称为稀世遗珍。未来,我们要怎样做好对古城的保护、传承、活化、更新?
本期“一席谈”,邀请明清古城和盂城驿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一起谈谈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赵锦章
盂城驿
大运河畔、高邮湖上首选旅游目的地
记者:盂城驿是“邮驿活化石”。入选“运河十二景”后,盂城驿要怎样放大效应,做好“邮驿”这篇特色文章?
赵锦章:盂城驿建于明代洪武8年,因大运河而兴建。在这里,运河文化与邮驿文化相依相生。人们踏步盂城,追思一代词宗秦少游的“诗秦画驿”,体味汪曾祺笔下至纯至美的乡愁,也收获“好事成双”的火热兴旺。
盂城驿上榜扬州“运河十二景”,不仅是一种荣光,更是一个责任。高邮市文旅集团将依托独特的运河、邮驿文化资源,以优秀的地方传统风貌为发展基底,充分展现“邮驿、名人、民俗、民居、水文”五大地域特色,围绕盂城驿环境、品质,业态重点提升、打造综合性文商旅集聚区。
首先,以规划引领景区建设。近期正在洽谈聘请专业团队制作规划,重点在文化元素挖掘、传承、彰显方面做文章,按照5年的时间跨度进行规划。
其次,以数字为文化赋能。准备通过数字技术,对中国邮驿博物馆进行提升改造,利用VR、AR、裸眼3D等数字技术,把盂城驿的文化遗存充分展示出来,让游客可参与、可互动,可沉浸体验。
第三,以市场为引导,丰富景区业态。盂城驿景区在南门大街,我们计划在这个街区的基础上,新建旅游集聚区,植入夜间剧场、光影水秀、裸眼3D,以及茶吧、酒吧等,让游客来了可以看,可以玩,可以吃喝休闲,另外还将开发邮主题文化民宿客栈,让盂城驿景区不仅白天能看景,晚上还能住下来。
最后,我们将精心策划活动,打造文旅品牌。以四季为主线策划旅游文化活动,春季搞文化节,夏季组织游学季,秋季主打休闲月、高邮湖大闸蟹美食节,冬季有游乐月。以活动作为载体,吸引外地游客来高邮,将盂城驿景区建设成为大运河畔、高邮湖上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明清古城
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
记者:扬州明清历史城区面积5.09平方公里,是国内少数保持完好的古城之一,也是扬州最具“中国味、文化味、市井味”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才能既保护好古城,又留住老街巷里的“烟火气”?

杨丛刚
杨丛刚:如果把大运河扬州段比作一根项链,明清古城无疑是这根项链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明清古城里有东关、南河下、仁丰里、湾子街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3处,省级文保单位16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4处,保持了较好的物质载体和生活形态。
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第三方机构对明清城区内尚未得到合理利用的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和闲置公房、可更新地块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扬州明清历史城区可利用资源调查》报告。
我们联合广陵区文旅集团对广陵路城市更新规划进行系统深化,近期将组织开展专家论证会和群众听证会。我们组织申报了广陵路城市更新项目,获省级财政奖补资金1390万元。另外,还组织申报了小秦淮河二期、广陵路改善更新、仁丰里二期、皮市街片区保护更新项目,全部入选城市更新省级试点项目。
“扬州明清古城保护暨文旅示范区项目”连续两年被列为列省重大项目,截至今年8月,总计已完成固定投资13.8亿元。今年,我们协助属地街道新建皮市街、仁丰里游客服务中心,完善古城旅游服务配套;协助在皮市街、仁丰里举办民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激发古城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全市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方案的出台为契机,以四个全省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未来发展
“明清古城”要实施整体营销
记者:明清古城入选“运河十二景”之后,未来应该怎样发展?

杨永宾
杨永宾:我们40年来的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从保护的角度出发的,是一个静态的展示。明清古城入选“运河十二景”以后,我认为明清古城作为旅游产品,还需要再定位、再出发。
首先,理念要转变。我们应该把明清古城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来营销,为明清古城设计IP形象,把她整体推介出去,通过融媒体、自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打造全域旅游。像仁丰里那样经常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人气,游客来了不只是观光,更是体验老城的生活,从而拉长游客滞留的时间。我们应该分析其他古城、古镇营销成功的经验,抓住痛点搞营销。
其次,要适当疏解非旅游的功能。明清古城范围5.09平方公里,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才能引进新业态。
第三,加快历史街区的改造,加快重点项目的改造,打造几条精品线路。如南河下-徐凝门街-皮市街,穿过观巷,到达东关街,这就形成了一条旅游线路,但是目前这条线路是断断续续的。比如皮市街和文昌路交叉口,如果在这个节点处增加旅游服务设施,把线路连接起来,增加旅游的维度,效益要远超一个个单独景点的营销推介。

孙卉
小秦淮河特别适合夜间旅游,借助小秦淮河改造,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夜间文旅集聚区,丰富游客体验。乘船游可以更加立体一些,游客在乘船观光的同时,可以在一些站台下船体验、购物,再上船继续行程。
孙卉: 在“运河十二景”的评选词里提到了一个词“微更新”。“微更新”是指在公共空间进行“小而精、小而美”的改造,探索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
对明清古城来说,旅游发展很重要,但是安排好居住在这个范围内的居民生活更为重要。我认为应该是在提升原住民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
加快历史街区的改造,目前我们在明清古城内有几个项目。首先是原商学院地块整治及修复工程。新建地下二层、地上二到四层建筑,结合双东5A创建要求新增地下停车位,盐阜路一线配建双东街区旅游集散中心等公共建筑;其次是原三和四美酱菜厂地块及周边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及修复工程,东关街一线包括消防水池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
小秦淮河微更新项目,正在跟东南大学院士团队合作。南门外大街地块内规划保留建筑的保护工作也正在进行。按照“微更新”理念,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在实施这些项目过程中,对风貌比较协调的房子,会尽量保留下来,不做大的景观变动。这些项目完成后,将丰富明清古城内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

王虎华
古城保护
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记者:扬州明清古城和高邮盂城驿在若干年保护的基础上,如何吸取国内古城保护宝贵经验,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王虎华:一条河,一座城,相依又相生。明清古城、盂城驿是“运河十二景”中的璀璨明珠,在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举足轻重,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是扬州、高邮两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保护的代表。
最近,我深入调研了省内一些知名运河古镇、古街,看到了一些成功案例,也看到一些瑕疵。我认为明清古城、盂城驿接下来的发展,要充分吸取国内古镇、古街在古城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成功案例,从中借鉴,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其次,要总结好40年来扬州在古城保护的宝贵经验,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明清古城在“运河十二景”中地位特殊,分量很重。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微更新”一定要用足绣花功夫。
再次,要处理好大运河文化与扬州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把古城保护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在具体问题上,要创造性地解决旅游中存在停车难、行车难等难题。应该听取各方面意见,合理规划,在解决停车难、行车难的同时,又更好地满足原住居民的出行需求。
旅游要从游客的视角出发,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明清古城、盂城驿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要广泛听取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外地游客最想看到什么?本地市民最想将古城的哪些方面呈现给外地游客。做一个问卷调查,便于我们更好地、更有目的性进行打造,更好适应古城旅游发展的新需求。 记者 朱广盛 居小春 刘旺
责任编辑:刘燕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