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如何实现大步跨越(图)

上图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一家专营旅游纪念品的店里,顾客正在挑选10元一个的景泰蓝小首饰盒。
本报记者 陈莹莹摄

在福建武夷山某景区旅游商店,几位游客正在挑选旅游纪念品。遗憾的是在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中,真正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却难以寻觅。本报记者 顾 阳摄
如果出去旅游,你会在哪里买旅游纪念品?
本报联合中国经济网的在线调查显示:约五成的游客会选择在旅游景区或景点购买旅游纪念品,有34.09%的游客会选择在当地普通商店购买,而在个体商贩处或其他场所购买的只占到9.09%和6.28%。
从调查结果看,旅游景区或景点本应该是旅游纪念品消费的“主战场”,但旅游部门的统计却引人思考——在一般景区,旅游纪念品的收入实际上仅占景区收入的1%。
这尴尬的“1%”,意味着景区或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并未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也印证出我国旅游商品市场转化率低、旅游购物始终是旅游产业链中薄弱环节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还不太规范,各地几乎都是小商小贩在做。一些地方虽然成立了所谓的‘中心’、‘聚集园’等,也大多采取摊位出租的方式,旅游商品市场整体上发育欠佳。”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旅游纪念品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旅游者购物行为研究、旅游消费心理研究、不同旅游者群体购物倾向研究,以及包括批发零售、市场管理、售后服务等旅游纪念品流通环节的研究,只有坚持旅游纪念品经营开发的市场化原则,尊重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实现从产品研制向商品消费的大步跨越。
销售“怪圈”亟须破解
一件创意独特、制作精美的旅游纪念品,能否真正获得成功,最终还要接受来自市场的检验。
在浙江舟山,神态可掬、憨厚动人的卡通吉祥物“渔娃”在当地颇有名气。作为一个原创性的海洋旅游卡通纪念品,“渔娃”出生不过一年多时间,但已成功打开区域旅游市场,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旅游商品。
“渔娃”之所以短时间内“长大”,与其成功的营销密不可分。据悉,“渔娃”的开发企业,是当地一家名为“圣华桐”的旅游公司。为打开“渔娃”的市场,该公司以特色旅游纪念品连锁店形式,以每月一家连锁店的速度,迅速构建起以“渔娃”为代表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在市场培育初期,“渔娃”放弃了网上销售的方式。对此,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旅游纪念品作为展示当地文化的载体,在当地销售才体现出纪念品的意义。“如果通过网络层层分销,那么就和其他小商品无异。下一步,公司还将继续拓展销售网络,让‘渔娃’真正成为舟山旅游纪念品的第一品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亚马逊:今年不发布智能手机 零元发售并不属实 ·齐勇锋:协同创新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齐勇锋:协同创新要先协调好利益各方的需求 ·傅才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傅才武:文化产业生产不足与供给过剩同时并存 ·梅松:人类社会的下一次飞跃是文化飞跃 ·梅松:文化将扮演什么角色? ·张胜冰:政府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张胜冰:政府应思考如何培育、完善城市环境要素 ·王永章:文化产业发展应从光伏产业起伏中吸取教训 (责任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