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出游怕被坑,这样维权最有效

  每当你到达新的旅游目的地,手机短信都会同步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表示欢迎以及当地的文旅部门和投诉电话,请仔细保存,以备需要。

  五一劳动节来了,很多小伙伴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准备在这个小长假里尽情撒欢,攻略看了一堆,酒店精挑细选,旅行社对比了一家又一家......

  但是你知道吗?你精心设计的出行娱乐一条龙,在执行落地过程中需要对接到不同的市场主体,体验可能不如你想象得那样完美,万一遇见无良商家给你添堵,你知道应该怎么办吗?

  游玩过程中哪些流程最容易出bug?遇到此情此景我们如何应对?

  旅行退改签为什么这么难?

  我们先参考一下去年的旅游投诉情况,看看哪里“坑”多。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发布的《2020年旅游投诉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旅行社、景区和在线旅游企业仍是被投诉较多的市场主体。其中,旅行社占52.63%,景区占21.91%,在线旅游企业占17.5%。

  本想图省心才报团旅游,结果不仅没省事,反而添了一堆不痛快,这是很多遇到旅行社纠纷游客的心声。更有旅客表示,自己的旅行并未成行,临时改了计划,但退款流程不顺、退款额度不全。

  《报告》显示,2020年旅行社退团退费的涉疫旅游投诉最难调解,调解失败3500件,占调解失败案件总数的79.13%。由此可见,最大的坑、也是最容易撞见的坑就是它了。

  旅行社退费难度在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政策法规中心副主任王天星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消费者之所以要求全额退费、有‘旅游退订扣费高、退订难’的认识,是因为多数消费者对于旅游行业的操作规则、费用退还规则并不熟悉。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性,旅行社在接到游客出游订单后,必须先把一部分费用提前支付给航空公司、酒店等产业链上的供应商,才能保证旅游行程的顺利实施,也就是说虽然游客未出行,但实际的成本已经发生。而多数消费者会认为,自己未出行未消费,旅行社就应该全额退费,这是旅行社退团退费难调解的首要原因。”

  那这种情况下,游客的权益如何保障?《旅游法》第67条明文规定,合同解除后,组团社应当在扣除已向地接社或者履行辅助人支付且不可退还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旅游者。

  广东伟然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范文文认为,即便消费者认可损失分担,但如何分担依然会是纠纷焦点。

  如果参团的是正规大型旅行社倒是还好,至少退费流程公开透明,钱扣在哪里有发票说明,消费者也能理解;如果碰见不正规旅行社,恐怕退费更加困难还有理说不清。

  以后如果选择跟团出游,尽量在确保能去的情况下预定,一定要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较高、口碑较好的旅行社,合同条款要看清。

  意外事件发生,责任在谁身上?

  旅行退改签难题充其量是钱包遭罪,旅行当中真正伤害满级的大boss是意外事件。

  4月29日,#五一假期出行人数将爆炸式增长#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感慨人们出行有热情的同时,出去玩的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防范意外风险。

  近日,北京欢乐谷奇幻海洋馆“飞鲨战队”项目设施故障的视频新闻相信大家仍有印象,当时场面危险,多名儿童悬挂空中,游乐场员工紧急维修设备,悬停大约1分钟后恢复正常。

  北京欢乐谷游乐设施上的游客相对来说比较幸运,至少没受到人身伤害且迅速脱离危险,如果遇见更高级别的突发意外,责任究竟在谁身上呢?

  首先,诸如景区、车站等公共场所有义务保障人们的安全,《民法典》第1198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在跟团游当中发生意外,旅游团也要承担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承担责任的,法院应予支持。

  即便是别人的责任,但是伤害别人替不了,我们最好还是平平安安,不出危险。这就要求我们有自我保护意识,合理评估自己的身体条件和游乐项目的危险系数,不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游玩项目比如极限运动,速降运动,水上运动等活动谨慎参加。

  如旅行社已充分告知项目的具体细节并进行安全提示,但旅游者仍执意参加,由此造成损害的,旅游者一般也需要自行承担责任。

  除了提高安全意识外,还要树立证据意识,一旦发生意外,应通过照片、视频、录音等方式及时固定相关证据,以便日后维权。

  强制消费、天价消费屡禁不绝

  同样是近期,微博热搜还有一条名为t#导游怒怼游客称孩子没死就得进去购物#的视频引发众怒。一名游客在西双版纳某购物点时,接到家人“儿子生病要做手术”视频通话。随后该游客与导游发生争执,游客称被导游怒怼孩子没死就得进去购物。

  官方处理意见表示,西双版纳涉事导游及旅行社均被吊销证件并处以罚款。有网友在评论区里说:“都2021年了,旅行团居然还有这种强买强卖的套路。”

  五一出行的小伙伴们注意了,一旦发生强迫购物事件,游客应选择理性维权。首先,和导游或旅行社沟通,提出自己的消费者保护权益不得被侵害,希望被尊重和礼貌对待。如果沟通无果,可单方面提出终止行程和解约行为,也可同步寻求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介入监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当你到达新的旅游目的地,手机短信都会同步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表示欢迎以及当地的文旅部门和投诉电话,请仔细保存,以备需要。

  如果碰见价格明显不合理的价格欺诈现象,比如“38元一只青岛大虾”,“6道菜2600多元的海胆蒸蛋”,记得第一时间要求商店开具发票,发票应标明购买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并加盖商家发票专用章或财务章,以备退货、投诉之用。

  拿到证据,可以选择和商家协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价格法规定: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首先向旅游局、消费者协会、物价部门或是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但要注意时效,按照《旅游投诉处理办法》规定,旅游投诉的期限为旅游合同结束之日90天。

  提前预祝大家五一尽兴、舒适安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