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靖边:军事和商贸重镇清平堡遗址实证中华民族融合

  今天(1月12日)上午,陕西省举行2022年度重要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陕西省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参加,发布会上,公布西安太平遗址、榆林神木石峁遗址等12项考古发掘收获,解读考古成果价值与意义。

  

  长城分布广袤,绵亘万里,大部分分布于农牧交错带,在持续修建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是民族、文化产生碰撞、交流、融合场所。陕西清平堡是长城体系中的营堡,建成至废弃延续时间二百年左右。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为明代延绥镇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清平堡修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弃置于康熙年间。

  三年来,在清平堡遗址揭露出中心楼、南门及瓮城、显应宫、民居与商铺、堡外寺院等遗迹,出土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绘泥塑神像。

  城堡中心楼原本为一座高台楼阁建筑,位于清平堡中心位置,最早可追溯到汉代集市,反映出营堡商业功能属性。南门及瓮城址军事防御属性是营堡修建时自我定位另一个体现。

  堡中显应宫建筑结构保存完整,呈轴对称分布,体现出浓厚中原文化因素。东西两庑出土泥塑神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明朝风格形象和蒙古风格的形象,反映出当时在清平堡内,蒙汉两族人民交流融合、平等共处。

  营堡外侧护城墩南侧寺庙遗址,呈轴对称分布,体现出清平堡在使用过程中所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与宗教氛围。

  清平堡修建定位是军事和商贸二重,使用过程中营堡内及周边发生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以清平堡为代表的长城遗址是长城两侧民族与文化发生碰撞、交流、融合场所,参与中华民族融合与发展,参与中华文明交流与传承。(记者 马文 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