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发布筱埕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打造滨海生态人文旅游特色镇

  2018年11月21日,连江县发布《筱埕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期至12月21日止。规划内容简介如下:

  一、区位及规划范围

  连江县地处福建省东沿海、闽江口北岸,东与台湾、马祖列岛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北通罗源县毗连。连江县辖22个乡镇,县域面积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

  筱埕镇位于连江县东部沿海,距县城41公里,处于黄岐半岛南面突出部,东与安凯乡交界,西同浦口乡毗邻,北以坑园乡接壤,南临东海与马祖列岛一水相连,总面积32平方公里,全镇辖11个行政村会,全镇共有8868户人口,共29821人。陆地面积3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有岛屿43个。

  本区规划范围主要为筱埕镇定海半岛,具体四至范围为:东至日兴海产公司,西至布袋澳大桥,北至S308滨海大通道,东西南三面临海,东面毗邻黄岐湾,西面邻接定海湾。规划总面积约479.18公顷。

  二、功能定位

  结合《连江县总体规划(2014-2030)》、《连江县筱埕镇总体规划(2011-2030)》等上位规划对本区的发展要求及本区的发展实际,规划提出本区的功能定位为:筱埕镇镇区所在地,山海交融、生态优美、历史悠久,以海洋渔业为特色的滨海生态人文旅游特色镇。

  三、规划规模

  1、上层次规划人口预测要求

  《连江县总体规划(2014-2030)》的人口规模预测为,2030年筱埕镇人口规模小于1万。

  《连江县筱埕镇总体规划(2011-2030)》的人口规模预测为,2030年筱埕镇镇区人口规模为2.55万人,其中不包含定海村人口。

  《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村庄规划》的人口规模预测为,2030年定海村人口规模为0.87万人。

  现状筱埕镇镇区(含定海村)常住人口1.3万人。

  2、本次规划人口规划测算

  本区人口规模由保留人口规划新增人口两部分构成。

  (1)保留人口

  规划范围内保留原居住区,保留居住用地面积11.78公顷,保留住宅建筑可容纳居住人口约1100人。

  (2)规划新增住宅用地可容纳人口

  本片区规划可开发住宅用地(含综合用地中的住宅用地)总面积约为38.91公顷,其中住宅用地35.44公顷,综合用地3.47公顷。可开发住宅总建筑面积68.20万平方米。按照120平方米/户、3人/户、空置率0.3计算,则总的可开发用地可容纳1.36万人。

  (3)定海村将沿海部分用地转换为城镇建设用地,部分人口已归入镇区常住人口,2030年定海村人口预测为5300人。

  综上所述,规划至远期(2030年)镇区常住人口为2万人。

  四、规划结构

  本区规划总体布局形成“一环、两轴、两心、四片区”的规划空间结构。

  1、一环

  筱埕镇西面滨海道路,至北向南再往北环状串联大埕村、埕口村、筱埕村、南山村、定海村、逻迴村,联结了逻迴海产品交易片区、镇区核心服务区、定海古城旅游片区,构建筱埕镇滨海环岛景观带。

  2、两轴

  通海商业发展轴:沿筱埕镇政府及商业服务设施的东西两向发展的商业轴线。

  定海湾综合发展轴:沿定海半岛西侧环岛路,串联四组团,结合沿海岸线布局不同功能,形成镇区综合发展轴线。

  2、两心

  渔港产业中心:依托国家级中心渔港的产业中心

  文化旅游中心:依托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旅游中心

  3、四片区

  镇区核心服务片区:形成以行政服务、文化设施、旅游服务、商业配套、特色石厝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片区。

  逻迴海产商贸片区:形成以海产集贸、生鲜品鉴、海洋知识科普及展示为一体的海产商贸片区。

  定海古城旅游片区:以定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核心,形成以历史文化旅游、滨海休闲康体娱乐、观海特色民宿为一体的古城旅游片区。

  北部居住片区:围绕新建服务设施为基础,形成当地居民生活为主、沙滩休闲娱乐为辅的居住生活片区。

  五、用地布局

  划充分利用规划区的滨海优势,形成组团布局的模式,并结合基地的发展实际,对可开发用地的土地开发价值、开发诱导因素进行分析、评估,确定用地布局方案。

  规划用地布局结合总体空间结构,充分考虑其相应的功能定位进行用地组织。

  1、 规划结合基地的生态元素、功能定位、路网结构,采用组团模式布局。

  2、 结合规划区功能定位、路网骨架、城镇发展需求,打造定海半岛环线串联各组团。

  3、 提升改造规划区现有的配套设施,形成镇区的公共配套核心。

  4、 依托规划区内的旅游资源,补充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型镇区。

  六、道路交通规划

  1、合理确定道路网的规模与布局,改进土地的开发条件,引导城镇空间形态的实现和完善,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实现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整体协调发展。

  2、与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相协调,处理好内外交通衔接,对外交通走廊、干路、支路匹配衔接,增强集散能力,确保对外交通的畅捷、区内交通的通达。

  3、以总体规划道路骨架为基础,以用地功能为指引,明确道路功能等级,注重道路网的整体性与弹性,组织功能明晰、等级合理、具有一定弹性的道路系统,高效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4、在满足交通需求的情况下,尊重既有山地水脉等自然元素、生态机理,近远期结合,构建具有山水特色的道路空间。

  5、山区道路在充分考虑道路线形指标、平纵线形组合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地形,依山就势,以保证路基稳定和减少土方工程量。

  6、合理配置交通设施,发挥动、静态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

  七、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整体空间景观构架以规划结构为基础,以人、自然与建筑、空间有机融合为主旨进行建构,通过地标、节点、轴线、区域等意象要素的精心组织,塑造丰富生动、特色鲜明的整体空间景观序列,构建“拥山而展、一擘入海”的开放空间体系。

  本区空间景观结构为:“一核、一环一带、多点”。

  1、“一核”

  即定海海潮群峦核心。

  以定海海潮群山为基,依托定海的海防文化、依山而立的村落布局,打造高山望远,俯瞰定海湾的景观核心。

  2、“一带一环”

  临海景观环,利用定海湾及环岛路西南两段沿线带状防护绿地及海边山崖景观,形成南北两向的观景环线;

  滨海休闲带,依托大埕至南山段丰富的海滩资源,着力打造千里黄金沙滩,营造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滨水旅游休闲绿化空间。

  3、“多点”

  依托海岸线及道路交叉口的集中绿地、街头绿地等多个集中公共休闲绿地,沿着景观轴、门户等公共中心节点,布置重要的景观节点,形成市民就近的休闲慢行空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