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旅游减贫喝彩

减少贫困一直是全人类共同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倡导旅游促进发展带动减贫的理念,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效应,从2018年开始至今,世界旅游联盟联合世界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连年发布《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这些案例为减少贫困、创造就业、改善居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因其在“创新旅游扶贫模式、探索精准扶贫新路”上的成就而入选了2020年旅游减贫经典案例。
十三五期间,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受邀为甘南州编制了一部红色旅游扶贫专项规划——《腊子口景区扶贫规划》,为甘南州的整体脱贫贡献出了一份才智。十四五期间,在江山多娇专家团队的科学指导下,甘南的旅游业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境界!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处甘肃省西南部。全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辖7县1市,有藏、汉、回等24个民族,总人口74万,其中藏族人口占54%。甘南州是安多藏区的宗教文化中心,是青藏高原的窗口,也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同时也是中国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境内地域辽阔,河流纵横,地形地貌多样奇特,宗教文化浓厚,旅游、畜牧、矿产、藏中药材、清洁能源等资源十分丰富。

甘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世界华人联合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旅游胜地”。
近年来,甘南州推进“生态立州、旅游兴州、文化撑州、产业富州、稳定安州”五大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绿色现代化建设步伐。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美丽幸福甘南、打造全域旅游大产业”的工作思路,扎实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助推了精准扶贫,逐步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建设向乡村旅游转化的蝶变效应。

曾经,甘南在发展旅游产业上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一,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规模小、档次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不配套、留不住游客,缺乏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家旅游纪念品和物美价廉便于携带的生态农产品,乡村旅游竞争力较弱,严重影响乡村旅游收入。
其二,村旅游业态单一。乡村旅游业态多数是农家乐,“饭桌”是最大的亮点,缺乏“农”的特色、“家”的感觉、“乐”的功能,缺乏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消费项目,缺乏游客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体验项目,缺乏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游乐项目,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吸引力不强。其三,思想观念落后。大部分群众思想认识相对落后,服务技能欠缺,“慵、懒、散”“等、靠、要”现象突出,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不强,导致在发展农牧家乐和乡村旅游新业态上参与度不高。

针对不足之处,甘南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持续推进旅游扶贫。
1.加大资金投入,旅游扶贫初显成效。近五年来,州县整合各类资金16.25亿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旅游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447万人次,综合收入74亿元,旅游产业的引擎作用不断显现。乡村旅游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由2016年的23%上升到2019年的68.3%,旅游综合收入由2016年的19%上升到2019年的71.7%,建成旅游专业村187个,全州农牧家乐达1449户。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21500人,4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27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人均年收入2.93万元。

2.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扶贫责任主体。为扎实实施旅游扶贫行动,在制订“1+17”精准扶贫方案中,把旅游扶贫作为最体面、有尊严的扶贫措施,甘南州先后制订出台了《甘南州开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创新打造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大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制定了《甘南州旅游风情线观景台建设规范》《甘南州文化旅游标杆村建设规范》《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服务质量农(牧)家乐等级标准》《甘南州观景台及旅游厕所管理办法》等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成立甘南州旅游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有力促进了旅游扶贫工作的扎实开展。

3.突出精准方略,狠抓扶贫工作重点。抓好国家“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发挥文化和旅游扶贫优势,利用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专业村辐射带动作用,实施67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发展农牧家乐1449户,为4.3万农牧民群众就地就近实现文化旅游增收创造了条件。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全面盘活资金、资源、资产,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牧户”“旅游协会+合作社+衣牧户”“政府+公司+旅游协会”的开发经营模式,催生了精品民宿、木屋营地、帐篷酒店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依托乡村电子商务平台,鼓励群众将牦牛、藏羊、蕨麻猪、山珍野菜、青稞酒等原生态农林牧副产品开发包装成文化旅游商品进行销售,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精心组织州县专业文艺院团广泛开展“文化下乡”等扶贫活动,指导组建64个旅游专业村农牧民业余演出队在文化旅游旺季开展驻场演出,有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挖掘特色文化,丰富乡村文旅产品。在实施旅游扶贫开发当中,注重“一村一品”“一家一特”乡村旅游特色,结合各村地域特色、民俗文化、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态,积极发展农家特色菜、传统民居、果园采摘、游牧文化体验,山野菜、刺绣、根雕、木(石)雕等加工销售,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积极鼓励引导民间文艺团体在城区广场定时定点开展锅庄舞演出,周末、旅游旺季民间文艺团体在城区广场、景区景点、旅游专业村、帐篷营地等地开展常态化演出,民族民俗演出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新载体,不断丰富着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5. 强化技能培训,注重旅游市场营销。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思路,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2016年以来先后举办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233期,培训2万多人次,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创新宣传模式,整合州县9个旅游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组建了甘南州旅游宣传矩阵,持续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活动。积极探索“互联网+旅游+精准脱贫”新模式,在126个旅游专业村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景区、村貌360°实时观景,当地土特产品网络售卖,农牧家乐网上展览、预订、营销等功能,为当地群众增收开拓了新的渠道。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牧村贫困人口由2013年年底的17.12万减少到2017年年底的6.58万,减少了10.54万;贫困发生率由30.22%下降到11.59%,下降了18.63个百分点。2019年退出贫困村107个,减少贫困人口1.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合作、碌曲、玛曲、夏河、卓尼、迭部6县市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提升,临潭、舟曲两县脱贫摘帽通过省级验收,甘南州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旅游扶贫功不可没。

旅游扶贫创造了更多利益分享的机会。甘南州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富民工程、“三区三州”等项目,对旅游贫困村的村道硬化、民居改造、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改造,让贫困户从不同层面享受到旅游发展的红利。积极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让群众通过宅基地、闲置土地等资产入股的方式,不断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带动群众参与旅游特色项目经营和后期手工制造、民族演艺、食材提供等产业链发展。
旅游扶贫辐射带动贫困村的发展。甘南州把景区周边及道路沿线的67个贫困村全部纳入旅游扶贫村,对其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按照区位分为3类:景区核心村、景区周边村、景区辐射村。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将培育壮大旅游新业态及配套服务业建设与改善农村环境融合发展。在景区核心村,建设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参观体验项目、观景台、休闲栈道、帐篷城等。在景区周边村,重点发展特色民宿、餐饮为主的乡村游。在景区辐射村引导贫困户参与特色种植养殖和土特产品加工销售,让农民真正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

整体脱贫后,甘南发展的脚步不停歇,继续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做美绿水青山,做大生态旅游。甘南州将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按照“1年取得明显进展、3年实现重大突破、5年完成建设任务”的目标要求,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这一特色品牌,着力打造15个叫响全国的文化旅游标杆村,探索创建100个全省一流的全域旅游专业村,加快建设1000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创新培育10000个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

甘南州将鼓励和支持农牧民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把建设旅游专业村、扶持发展旅游专业合作社、农牧藏家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指导和扶持旅游专业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户发展特色民宿和农牧藏家乐,通过政府补助、贴息贷款等方式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持续实施乡村旅游“后备厢”工程。创新土特产品营销模式,增强乡村旅游“伴手礼”文创产品研发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加农林副产品附加值,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促进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脱贫。继续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使每一位从业人员都能掌握一份技能,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持续举办旅游扶贫村专题培训,带领贫困户到乡村业发展较好的省市和地区考察学习,进一步坚定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转变观念,提升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
产业带来了收入,生态托起了明天,甘南未来幸福满满!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江山多娇文旅规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