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台湾游,著名景点推荐,这样玩才尽兴

  大家好,今天瞄小懒人将为大家介绍我国旅游胜地——宝岛台湾。以下是小编为你们推荐的几个台湾地区的著名旅游景点。

  (一)“陕西村”——乌面将军庙

  我国台湾省彰化县秀水乡有个“陕西村”,村子不大,名气不小,近年来成为令人瞩目的观光地。陕西村全村居民大多以务农、养猪为生,现有二百七十余户,约一千多人。其中姓林的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余的是张、吴、李等姓,祖籍都是陕西。陕西村风光优美,颇富田园之胜。一道蜿蜒的溪流,像一条柔软的飘带,轻轻地环绕着幽静的村庄。溪流两岸,修竹苍翠,稻田映绿。这个偏僻的小村,过去并不为人注意。一九七七年被人“发现”以后,台湾各地的陕西同胞,不管是源于黄河之西的,泾渭平原的,还是来自秦岭南北或长安内外的,都纷纷结伴前往访问,掀起了一般强烈的寻“根”热。

  而且,不是祖籍陕西的民众,也借景寄情,随着而来。陕西村里的父老兄弟,个个高额头,宽下颚,颇具陕西人相貌的特征。村外的墓园,荒冢垒垒,石碑如林。石碑上刻着:“陕西长安人,某某,明某年葬于此”;或“陕西华阴人,某某,清某年葬于此”。陕西村的民众一直为其祖先来自大陆而至感兴奋。在陕西村附近,有一座“乌面将军庙”,这个庙更是陕西村的“根中之根”。

  据文献记载和传说,乌面将军的事迹是这样的:乌面将军姓马名信,字子玉,陕西人,生活在明朝末年。他是一名杰出的武将,起初镇守台州(即今浙江临海),后来带领手下一批陕西子弟投奔了著名将领郑成功。

  倾谈之下,郑成功非常赏识马信,遂奏封为“中权镇守使”,并挂“征虏将军”印。马信英勇善战,屡立战功。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与荷兰殖民者战斗,率军最先登陆的就是马信所部。台湾地区收复后,马信将军和他率领的陕西子弟兵,便在彰化县秀水乡一带,披荆斩棘,辟壤垦荒,定居下来。马信去世后,人们念及将军作战勇武,待人忠厚,生前敬他如家长,死后奉他为神明,为他建造了一座庙宇。建庙时,清朝衙门不准民众设立奉祀明臣的祠寺,如果直呼是“马信将军庙”,事必不成。

  于是,众人假托马信个子高,面孔黑,取“乌面”之名以隐讳。早年的庙堂内没有供奉神像,后来塑了一座坐姿神像。金冠锦衣,颜貌和悦尊严,面色亦取为赤红。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相传为乌面将军诞辰,陕西村的居民照例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同时,散居全省各地的许多同乡也都赶来参加祭典。特别是近两年来,台湾同胞中广泛开展寻“根”活动,祭祀乌面将军一再掀起高潮。

  有时,数千同乡亲友同时来访,几十部大小轿车浩荡而至。他们还踊跃捐款,在陕西村始建“陕西文物馆”和“灵骨塔”,充分表达出台湾同胞思念故土,怀念亲人、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陕西文物馆建在乌面将军庙后边,已于一九八一年六月建成,该馆珍存有关陕西文献、墨宝、书画、典籍、史料等。

  (二)气势磅礴的台湾中南部瀑布群

  每当夏天,台湾中南部的瀑布受到夏雨的滋润,更加显示出那磅礴的气势,是观瀑的最佳时节。位于屏东县玛家乡凉山村的凉川瀑布区有三层瀑布,最层的高达两百多米,由峭壁直泻而下,激起满谷的檬濛水汽,是台湾南部最大的瀑布之一。屏东县近年来发现了多处瀑布,自一九八一年在来义乡发现了“洪荒瀑布”之后,又于这一年八月下句,在这个乡的南部丹林村与义林村之间的一处山谷里,发现一个瀑布群。由于水流充沛,山谷断层落差大,形成了一连串飞舞的瀑布,是罕见的瀑布奇观,因而称为神鹰瀑布群。神鹰瀑群共拥有五个各具特色、景致天成的瀑布。

  第一层,瀑布高约二十米,斜冲至一巨石,曲折而下,形成深潭。据当地山胞说,这个潭深无底,不熟水性者,都不敢下水嬉泳。沿山径而上,可见第二层瀑布,这个瀑布比第一层瀑布高三倍,达六、七十米,水势不大,缓缓从高处流下,是一处赏瀑的好地方。再循山径往上爬约四十分钟,又发现第三层瀑布,这处瀑布比上述两层瀑布雄伟而壮丽,瀑面广阔,水流亦大,夏日前往,暑气全消;再攀陡坡而上,还有第四层和第五层瀑布,所以称之为瀑群。

  其实,观赏瀑群的沿途,还可俯瞰林边溪两旁的美景,兼具踏青、健行的效果。高雄县茂林乡的美雅谷瀑布,由百余米的山壁辗转激泻下来,十分壮观,瀑底的水潭深不见底,手掌大的石斑鱼穿梭其中,沿途溪谷流水涂、奇岩巨石星罗棋布,游客必须涉水,方可享到观瀑及戏水乐趣。

  其中,观音飞瀑游乐区位于嘉义县竹崎乡溪心,是南部著名的观瀑、戏水、烤肉、野餐、郊游的名胜,区内除了有三层瀑布外,吊桥、陡坡、回旋梯都极富情调,也是猎取镜头的好地方。拥有麒麟山、麒麟潭、开山庙、凤凰石眼、凤凰瀑布等名胜的南投县凤凰谷风景区也是从高、屏地区可以一天来回的胜地,到那儿除了可以欣赏这些名胜的美景外,也可品尝到冻顶乌龙茶的芳香风味。

  (三)翠屏夕照

  半屏山位于台湾高雄市西北左营、楠梓两区毗连之处,著名风景胜地莲池潭北,与龟山相对峙,山高二百四十余米,连亘高岗达一里许。其山向海的一面如斧凿劈削,直陡激立如屏障,因而得名。半屏山山形如展旗,故又名旗山。相传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的福建省是相连在一起的。约莫一百万年前,由于地壳变动,把一座山分成两,一半在台湾,一半在福建,中间则形成了台湾海峡,把台湾和大陆分隔开来。

  所以,在福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半屏山哪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厖。”后来,人们因怀念两地山河的缘系,把台湾海峡两岸的两座山都称为“半屏山”。半屏山是石灰岩构成,山腹有巨洞,苔草丛生,其深莫测。山巅奇岩峻石,茂林苍翠,每当残阳一抹,红翠相映,景色艳丽,有“翠屏夕照”之胜。昔日,清巡台御史觉罗四明有诗一首:“一峰屏立摩碧空,远峙苍茫返照中,残彩参差同冷烧,余光缥缈逐回风;林泉彻处疑霞罩,岩壑辉时类锦丛,绝胜朝来饶爽气,携筛周顾乐无穷。”“半屏山月夜”,山水相掩映,景色至为优美,也是台湾著名风光之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