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书摘
《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手册》
端午假期已经到来!虽然不能外出旅游,但是宅家期间运动不能落下。
有规律的身体锻炼可以有效增进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 2010)将促进身体锻炼作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首要考虑的问题,并提出“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身体活动”健康生活方式标准。同时建议,成年人应保持每周300分钟的身体活动,以获取额外的健康效益。
不仅如此,有规律的身体锻炼也会带来生理收益,相关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和锻炼有望成为一种以相对较低的风险和投入来有效地治疗抑郁的手段。”
今天你锻炼了吗?
运动的生理和心理收益
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
有规律的身体锻炼可以有效增进身心健康,如: 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症状,甚至可以作为医疗康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活动是能量消耗的关键决定因素,是维持能量平衡和控制体重的基础。相反,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如: 超重、肥胖、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由此,世界卫生组织将促进身体锻炼作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首要考虑的问题,并提出“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身体活动”健康生活方式标准。同时建议,成年人应保持每周300分钟的身体活动,以获取额外的健康效益。
虽然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的生理、心理效益已越发广为人知,但“知而不行”现象仍普遍存在。目前全世界31%的成年人的锻炼时间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推荐标准(每周少于150分钟的身体活动),80%的13—15岁青少年每天身体活动时间少于60分钟;在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仅为33.9%。因此,通过行为干预促进身体活动和锻炼十分必要。
找到了影响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的首要影响因素,就等于找到了活动或锻炼干预的”靶点”,为特定人群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的促进,提供了干预的理论前提。个体行为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产物,不管是单一理论,还是单一影响因素,均无法对身体活动行为做出充分的解释和预测。按照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体特征(如人口统计学因素、生物及心理因素等)、环境因素(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身体活动行为特征(具体形式、强度、频率等)三大类。鉴于身体活动行为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特征,特定群体、特定情境、特定形式、特定行为发展阶段的身体活动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或许也各不相同。为此,研究者应注意理论的群体特异性。
对身体活动行为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从个体行为模型(关注个人因素)向社会生态观念(关注环境因素)的转变。这激发了学者对“物理和社会环境如何与现有理论模型相关构念共同影响身体活动行为”的研究兴趣,并对现有模型进行补充或修订。如: 有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行为意向后,购物场所的临近程度仍可独立地预测规律的步行行为(regular walking)。该研究不仅示范了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增强计划行为理论对身体活动的预测和解释效果,同时也展示了如何在一项研究中兼顾三大类影响因素,即:综合考查环境因素(购物场所临近程度)、个体因素(意向)对特定形式的身体活动行为(步行)的预测作用。
近年来,从“理性—非理性”维度对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性质的思考,引发了研究人员对身体活动行为非理性决定因素的关注,如: 习惯、执行意向和、情感因素。以习惯为例,虽然很难想象大强度的锻炼完全通过无意识过程实现,然而这个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却还是可以通过习惯来实现的,如: 装备的准备、路线的选择等。元分析结果显示,习惯与休闲时间身体活动(r=0.44)和交通性身体活动(r=0.70)存在正相关,相关强度达到甚至超过与行为意向的相关。另有研究报告称,习惯是意向之外的重要预测因素。这些结果均提示,对身体活动行为的预测和解释,既需要考虑理性影响因素(如: 意向),又要考虑非理性成分(如: 习惯)。同时也提示,同一个影响因素(如习惯)对不同身体活动行为(如休闲时间身体活动和交通性身体活动)的影响不同。
综上,考查身体活动行为的相关因素仍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以生态、系统、时空的视角考查身体活动行为相关因素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在不断积累特定群体、特定情境、特定形式、特定行为发展阶段的身体活动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研究证据基础上,分门别类进行元分析,可为其用于身体活动干预实践提供坚实的证据基础。
体力活动与抑郁
体力活动可以带来很多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收益,这种收益既包括生理收益,也包括心理收益。与之对应的是,缺乏体力活动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同样,这样的损害既是生理方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体力活动水平的下降和抑郁水平的上升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从20世纪开始,研究者们应用流行病学、锻炼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神经认知科学甚至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体力活动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探讨如何通过促进体力活动行为来预防和治疗抑郁,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从目前的研究积累来看,人们已经基本认可,体力活动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负相关,通过合理提高人们的体力活动和锻炼参与水平,可以降低抑郁水平,体力活动行为干预的抗抑郁效果与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当,并在防止复发,提高依从性方面比药物治疗更有优势。
然而,尽管有不少研究试图对体力活动和锻炼预防和治疗抑郁的机制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如注意力转移、神经传导递质等假说),但目前对于运动抗抑郁作用的机制还没有足够清楚和令人信服的解释。另外,如何针对不同特殊人群(如产后抑郁、青春期抑郁等),尤其是对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人群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力活动和抑郁的研究,依然是当前研究中有待加强的方面。研究还有待提高行为干预的生态学效度,而不是停留在给抑郁者以锻炼的指引方面。此外,对于体力活动行为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应用客观测量工具(计步器,加速度计、地理位置定位等)对体力活动的不同方面(工作、交通、闲暇和日常等)进行更系统而精确的评价,并日益关注久坐不动(例如看电视、用电脑等),以及体力活动缺乏等行为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体力活动和抑郁的研究更加深入,取得了大量系统并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且越来越多与实践干预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因此,本章节将对近些年来关于体力活动和抑郁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为预防和治疗抑郁,提高大众心理健康水平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危害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临床意义上的抑郁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流行性和反复性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有抑郁症状的个体比例高达10%—15%,在全球范围内有3.5亿人受抑郁困扰;其中重度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在美国、加拿大分别为16.2%和12.2%,而重度抑郁障碍的年患病率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分别6.6%、4.8%和3.9%。在我国,抑郁症患者的患病率约为6%。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社会总负担的排名已居首位,其中又以抑郁症最为突出。
治疗抑郁症最为常见的方法是抗抑郁药物疗法。然而,药物治疗往往带来生理(如视力模糊,体液潴留,睡眠紊乱等)以及心理(如躁狂,焦虑等)方面的副作用,使得患者对于治疗的配合程度大打折扣,而且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服药的效果不显著。帕滕等人指出,尽管加拿大等国家的抗抑郁药物使用量增加了三倍之多,但重度抑郁的发病率并未得到改善。体力活动,作为一种易于施行、低风险的健康行为,为抑郁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干预方式,应当在应对抑郁的努力中得到更多的重视。横断(cross sectional)、纵向(prospective)和干预(intervention)研究都已经反复证实了体力活动水平和精神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体力活动和锻炼有望成为一种以相对较低的风险和投入来有效地治疗抑郁的手段。
本文节选自《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手册》
图源pixabay
新书推荐
《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手册》
张力为 毛志雄 王进 主编
978-7-5675-9984-0
2020年4月
本书介绍了竞技心理、锻炼心理和体育心理三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使命与进展、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运动中的认知过程、大赛中的心理调控、运动中的人际环境、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运动与健康促进以及运动与锻炼心理测量及研究方法等9个部分。本书对于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学生了解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的历史脉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部分: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使命与进展
专题1:卓越与健康: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张力为 毛志雄 晏 宁
第二部分: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专题2: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孙延林 王 钰
专题3:体育学习的动机 李京诚
第三部分:运动中的认知过程
专题4:运动员的注意 艾丽欣 张 禹
专题5:运动决策 付 全
专题6:运动情境中的情绪与注意、判断和决策 迟立忠 任鹏飞 王晓婷
专题7:运动领域认知的心理生理学研究 周成林 陆颖之
第四部分:大赛中的心理调控
专题8:压力下的运动表现 王 进 唐寅平 应 郦 刘金华
专题9:心理技能训练 张忠秋
专题10: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新范式 蒋小波 姒刚彦
专题11:运动员自我控制的理论与应用 张力为 张连成
第五部分:运动中的人际环境
专题12:教练员的领导行为 刘改成
专题13: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关系 王 进 徐 雷 王梦婕
第六部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
专题14:运动员的人格 李 琳
专题15:运动员的智力 张 禹
第七部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
专题16:运动员损伤的心理调节 颜 军 陈爱国
专题17:运动性心理疲劳张力为 毕晓婷
专题18:运动员职业生涯研究进展黄志剑
专题19:运动员职业转换心理问题 王 进 刘 杰 乔 智
第八部分:运动与健康促进
专题20: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 毛志雄 晏 宁
专题21:体力活动与抑郁 胡 亮
专题22:身体自我(意象)与心理健康 张立敏
第九部分:运动与锻炼心理测量及研究方法
专题23:运动及锻炼心理学的纸笔测验 郭 璐 毛志雄
专题24:运动与锻炼心理学领域的质性研究 孙拥军
作者简介
索引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