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岁到45岁,没有父母的家乡,再也回不去

  >十八岁那年,我跟着大哥去了海南,那时的我,对外面总有一种神秘感,对打工充满了向往。

  直到开始了打工生活,才发觉打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玩。

  

  从来没有做过事的我,一开始打工就感觉到了累。

  每天做得腰酸背痛。

  一到晚上就想着要回家…

  打工最向往的日子就是春节,春节回去可以好好地玩几天,趁着手里有几块钱,向朋友们炫耀一下。

  等钱花得差不多了,就又走上了打工之路。

  后来在外打工的日子越来越久,也习惯了打工的生活。

  而父母年纪也越来越大。

  那时,同样的也盼望着春节回家。

  只是当时的心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十八岁那年出去打工,回来是为了好玩。

  20多岁以后盼望回来是为了看望父母。

  写信、打电话叫父母少种点田,说的是情真意切。

  

  现在想想,那些话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因为20多岁的我还一直在花着父母的钱。

  如果少种点田,钱从哪来?

  父母从几年前就开始为我准备结婚的彩礼钱,我想,等我结婚后他们就可以轻松些了。

  然而等我结婚后,父母依然劳累着,甚至比以往的田种得更多。

  农民是没有退休金的,父母做到老,就是为了有一天老了做不动了,手头上有钱,不给儿女增加负担…

  结婚后,我和妻子两人一起出去,双抢会抽空回来帮父母的忙。

  看着两鬓斑白的父母,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心理总是很难过,每一次都会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的挣钱,让父母不再那么累了。

  然而,这种决心下的同样是苍白无力,每年挣的钱,除了够花,剩下的又能有多少?给父母的又能有多少?

  开始那几年偶尔还给父母几千块钱。

  但是等有了孩子后,钱越来越不够花。

  孩子在外面读书,学费贵,要交房租还要生活费,一年到头剩下的也没几块钱。

  

  逢年过节寄几百块钱给父母,父母总是说他们够花了,让我们在外面别亏着孩子。

  有时孩子感冒,父母会说手上有钱吗?没有就从家里拿钱去…

  父母的心永远牵挂在儿女身上。

  孩子慢慢长大,父母越来越老,工作也越来越忙,回去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父母总是说,他们身体好得很,别牵挂。

  每当知道我们要回去时,他们总是早早的起来,父亲去镇里买菜,母亲则在村口等着我们。

  当孩子扑上去叫奶奶时,母亲那满是褶皱的脸,笑得很是灿烂,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

  40岁那年,父亲走了,他走得很匆忙,让我一下子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父亲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走了,我觉得无所适从。

  仿佛从此失去了一盏为我指路的明灯。

  父亲的走,让我觉得亲人间的生离死别离我很近。

  

  我把母亲接到了我那里去,第2年我就在城里买了一套房,那时手头宽裕了起来。

  也舍得为母亲买衣服和一些补品了。

  虽然母亲每次买回去她都会责怪我,说我不懂节约。

  但我知道,这是我应该做的。

  趁母亲还在,我该好好的孝顺她,要是哪一天她和父亲一样悄悄的走了,也没那么后悔…

  母亲接到我那里后,我每年清明仍旧会回老家。

  给父亲和家中的老一辈扫墓。

  有人说,家是游子们最大的牵挂,几十年来我一直还做梦,梦到在家乡的情景。

  母亲在我那里住了三年,由于住在楼上,不方便下来,她坚持要回来。

  无奈,我只好把她送了回家。

  她一个人在家生活,更让我牵挂不已。

  

  于是每年我回家的次数更多了。

  堂弟笑我,我每年挣的钱大部分都给了加油站和高速公路了。

  每次回去,看着母亲在灶台忙碌的情景,那被柴火灰沾染的衣裳和裤子,鼻子就有点酸酸的。

  几年后,母亲还是走了,母亲走了,虽然我没有像父亲走那样,觉得天塌了下来。

  但想起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母亲,我仍然嚎啕大哭了起来。

  母亲走后的第1个清明节,我带着孩子回去,在自己家乡,竟然有无处落脚的感觉。

  我的心悲凉了起来。

  父母走了,回家再也没有落脚的地方。

  虽然还总是做梦梦见家乡,虽然也很想回家看看家乡的山水田地,那些曾经走过、玩过,挥洒过汗水的地方,但一想到回家无处落脚,就打消了回去的念头…

  每年清明同样会回去,但扫了墓会立即就走。

  

  到县城去吃饭,然后再返回城里。

  如今我已45岁,每年只有清明回去一趟。

  匆匆的回去,又匆匆的返回。

  从18岁在外打工起,我每年都盼望着回去。

  而如今父母都已不在,没有了落脚点,我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家乡也渐渐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