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彬州,20年前的春节才叫过年,现在顶多叫放假! 家在永寿 前天
原标题:在彬州,20年前的春节才叫过年,现在顶多叫放假! 家在永寿 前天
关注
新年已过
印象里过年就放寒假、
吃好吃的、穿新衣服
到处串门接压岁钱
……
年都过来好几天
可是一点也没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好像少了小时候的那种仪式感和期待感
与其说是期待那热闹的春节
倒不如说如今的我们
更期待的是这个长假
也就是这越来越淡的年味
让我们越发怀念
20年前的春节.....
那时候的春节,就是一年最有盼头的节日
吃大肉、穿新衣、还有压岁钱...
▼▼▼
30年前
现在
VS
贴对联
HAPPY NEW YEAR
30年前:
对联都是自己写
一定要找毛笔字写的好的来写
贴出来才气派
提前几天写好了贴门上
还要在旁边挂上红灯笼
▼
现在:
彬州写对联的越来越少了
都是去买印好的对联
除夕当天才拿出来贴上
▼
办年货
HAPPY NEW YEAR
30年前:
彬州人过年喜欢买瓜子花生
糖果、大肉
前前后后买齐做齐要大半个月
▼
现在:
彬州人过年前去超市、商场
各种糖果、炒货、坚果、巧克力、糕点……
一次就买齐了
▼
大扫除
HAPPY NEW YEAR
30年前:
快过年了,全家总动员大扫除
带起口罩、手套,打扬尘、扫地擦桌子
屋里屋外犄角旮旯都要收拾干净
玻璃窗更是要擦干净
▼
现在:
给屋里做个大扫除
哪儿还能发动一大家子动手
大家都是各忙各的见不到人!
更有甚者,请个家政阿姨就都搞定了
▼
年夜饭
HAPPY NEW YEAR
30年前:
爸妈天不亮就开始忙活
做出一大桌丰盛的菜
每次回想到年夜饭就流口水
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鸡、鸭、鱼……
▼
现在:
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不好吃
反而年夜饭看不见肉了
都是菜,吃肉怕胖
▼
看春晚
HAPPY NEW YEAR
30年前:
吃完年夜饭
全家人围到起电视机
看赵忠祥老师主持的春晚
那时候最期待的就是
赵本山、陈佩斯、赵丽蓉...
▼
现在:
一群人拿起手机
摇一摇抢红包!
看了一晚上春晚都不知道演的是什么
▼
压岁钱
HAPPY NEW YEAR
30年前:
大人都是专门走银行去换新钱来包压岁钱
娃子们一个一个地拜年发压岁钱
1块、5块、10块、20块,钱虽然不多
但是只要拿到手就兴奋惨了
▼
现在:
现金都不用准备
直接用微信、支付宝发个红包
▼
穿新衣
HAPPY NEW YEAR
30年前:
小时候只有在过年,才有新衣服穿
记得有年春节
我妈给我买了件新衣服
我高兴了好久
试穿时都舍不得脱下来
▼
现在:
只要有钱,天天都有新衣服穿
再也不会像小时候
过年穿新衣服啷个兴奋了
▼
年夜饭气氛
HAPPY NEW YEAR
30年前:
以前吃年夜饭,一家老小都齐聚桌前其乐融融
烧一大桌子菜虽然辛苦但心里却很开心
▼
现在:
现在去饭店吃年夜饭越来越多
虽然吃得好又省力
但是大家都低头看手机
一家人相聚的氛围越来越淡了
▼
包饺子
HAPPY NEW YEAR
30年前:
每逢过年
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场面一定少不了!
▼
现在:超市里面现成的,什么馅儿的饺子都有
以前吃不到的
现在也能很简单的实现了
大家过年也省得麻烦
买了速冻,下水一煮,分分钟就能吃上了
▼
过了这么多年,你是不是仍然不能忘记小时候的年味儿
今天就带大家穿越回去
找找曾经儿时的年味
还记得这首习俗民谣吗?
新
春
快
乐
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还记得,以前到了腊月,就要杀猪了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过去杀猪在彬州算是一件大事
进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
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
民间管这叫“杀年猪”
还记得,以前到了腊月十几,就开始赶集了
小时候年前赶集真是人山人海
新衣服、灯笼、糖块、鸡鸭鱼肉
水果、甜果子、春联、鞭炮、挂历应有尽有
妈妈会买回家一张大大的挂画
一个小胖姑娘或者小胖小子抱着个大鲤鱼!
当然还不忘带几把塑料花
这两样就是家中最重要的装饰品了
合照都要挨着它
还记得,到了二十三过小年,就要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香
鞭炮声接连不断
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
“过小年”这天起
就算是正式开始了“过年”的筹备
还记得,腊月二十四,永远逃不过的大扫除
到了二十四这天
彬州人的迎年活动就是“扫房”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迎接新年
扫灰尘,洗床单被罩窗帘衣服,能洗的都洗了
擦玻璃,擦天棚,每个角落都清扫一遍
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
不能出去玩,被父母抓去大扫除
还记得,腊月二十五,就要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因豆腐与“头富”音相似,
被寄予了新年要“富贵”的希望。
还记得,腊月二十九,就要开始煮肉
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
对肉的渴望尤为强烈
能吃上一大碗瘦肉
这就是年的特权
奶奶总是会煮一大锅肉
满屋子都是肉香
这种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满足
只有小时候才有!
杀年鸡
鸡、鱼是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了
因为平时吃的少!
还记得,过年一定有“馒头”的习俗
以前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不够之备
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有时候还会在馒头上用颜料点上梅花。
还记得,年三十那一顿是一年中最讲究的
取意年年有“余”
表示“吉庆有余”、“连年有余”
此外,大年三十晚还一定要吃饺子
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
(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
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
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还记得,大年三十晚痴痴地盼着春晚
那时候,春节联欢晚会还不像现在这样
地位可崇高了
吃完年夜饭
一家好多口早早就拿好瓜子水果
守在电视机前
等着赵忠祥、赵本山的出现!
那时候全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
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才叫过年!
还记得,那时候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
毛笔字写的好的人家基本上都被包围了
家家都拿着红纸来找他
一大堆人围着这个“文化人”
看着一笔笔写出来的春联
每家每户的春联都不一样
后来都买现成的,春联也越来越好看
但少了那一股子年味儿!
那个时候窗户上贴的
都是外婆亲手剪的窗花
比现在街上卖的不知道好看多少!
还记得,以前过年才能穿到盼了好久的新衣服
除了年夜饭、压岁钱
穿新衣服是小时候过年最大的盼头
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
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
从买回家到大年初一穿那段时间真是特别难熬
趁大人不注意,总要溜进衣柜里
翻出来偷偷试穿过把瘾
那种喜乐和满足在等待中越熬越浓
直到除夕晚上把它们搬出来放在床头
整整齐齐地从头到脚码好
到大年初一起床就立刻穿上
还记得,以前最爱的是家中这些特色“零食”
冰糖葫芦是我小时候的最爱
绝对是孩子过年必备零食
咬一口直流甜水还嘎嘎冰牙!
散装糖来一盘子
来小孩了给一块
每次总是藏一兜
趁着爸妈忙碌的时候偷偷吃
硬糖软糖酥糖各种的都有
虽然现在能尝到各种进口零食
但是最还是怀念的
还是小时候那简单的味道!
还记得,新年不许说粗话不许扫地不许哭
新年第一天
爸爸妈妈看上去都慈祥了很多呢
你可以调皮捣蛋都不会被一顿揍
没事,过年嘛
只是有一个禁忌
尤其不能说“死”字,那多不吉利
还记得,正月里不能剪头
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
如果剪头会不好
所以很忌讳这点
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
还记得,拜年串门一定要穿大口袋的衣服
过年嘴一定要甜
因为不仅能得到好吃的
还能得到平时不敢想的金额的压岁钱!
那时候的红包只有几十块钱
但对我们来说那也是巨款啊
放在兜里怕掉了,放在其他地方怕偷了
当然,到了第二天妈妈一定会说
你的红包拿来,我先帮你保管着
妈,你说,我小时候那些红包什么时候还我?
还记得,那时最喜欢正月里的亲戚大聚会
过年的时候家里的亲戚都会回来
姑姑姑父骑着自行车带着好几个孩子
平时不常见的哥哥哥姐姐都能见
结交超级多的新的玩伴
一群孩子跑里跑外
叽叽喳喳的才叫过年!
还记得,那时候的鞭炮,拆开来放
那时候的鞭炮,拆开来放
年底守着卖鞭炮的小摊儿
摔炮、大地红、窜天猴
还有一种叫二踢脚,威力很大
坏坏的小男孩总是拿鞭炮往别的孩子身上扔
捂着耳朵看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响
小时候围着鞭炮欢蹦乱跳的我们
好像就在昨天…
小时候
年是爸爸买回来的肉
是妈妈给我买的新衣裳
是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几毛钱
是那噼里啪啦金花四溅的一挂小鞭儿
小时候,年是期盼…
长大了
年是超市里的拥挤
是忙活了半天做好的饭菜谁都吃不下
是天南地北的奔波
...
生活越来越好
可那份快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
长大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太多太多的回忆,仿佛就在昨天
而如今,面对转瞬即逝的光阴
也只能感慨岁月蹉跎
无论怎么样,这些中国的传统习俗都不要丢
过年就是团圆,就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
最后,小编提前祝福大家
新年快乐
阖家团圆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