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重返拉萨:寺庙、壁画和冬季的阳光

  原标题:摄影重返拉萨:寺庙、壁画和冬季的阳光

  

  

  摄影重返拉萨:

  寺庙、壁画和冬季的阳光

  文、图 | 李伟

  2013年

  我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是在2013年,那时我刚刚进入《新周刊》杂志社,在北京记者站做摄影记者。由演员陈坤发起的“行走的力量”体育公益活动,这次活动是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嘎玛沟环线。我是做为报道的摄影记者,文字记者是诗人昆鸟。我第一次来到西藏。

  八月,我跟随着志愿者队伍徒步行走,队伍里有演员陈坤,有演员董洁,有《新周刊》杂志社长孙冕。那次的路程先到拉萨,经过拉孜县,定日县,再进曲当乡,再走珠峰东坡嘎玛沟。整个徒步活动大约七天,但我没能走完全程,我只跟着走了前几天,昆鸟走完了全程。

  我记得每天都是徒步,晚上扎帐篷宿营。我想起来就是背着大包走过河谷,走过长满青稞的农田,走过荒凉的石头山,我走得气喘吁吁。

  那次公益活动时间安排也很紧凑,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体验西藏独特的生活和文化。但那次西藏之旅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想着以后还要再来西藏。

  

  宗山古堡展厅,江孜县,2022年1月

  

  石头上的经文,色拉寺,2022年1月

  

  牦牛,扎叶巴寺,2022年1月

  

  徳仲沟,墨竹工卡,2022年1月

  

  皮口袋,拉萨,2022年2月

  

  绿色面具,拉萨,2022年2月

  

  亭子,罗布林卡,2022年2月

  

  人力三轮车,拉萨,2022年2月

  

  街头,林周县,2022年1月

  

  卖假花,桑耶寺,2022年1月

  

  药王山清晨,拉萨,2022年1月

  

  修行洞,扎叶巴寺,2022年1月

  

  白玛拉姆姐妹,楚布寺,2022年1月

  

  拿鼻烟壶的男人,桑耶寺,2022年1月

  

  甜茶馆,林周县,2022年1月

  

  藏戏面具,江孜县,2022年1月

  

  猴山,拉萨罗布林卡,2022年2月

  

  直贡梯寺旁的山谷,墨竹工卡,2022年1月

  

  流水转经筒,徳仲沟,2022年1月

  

  餐馆里的男人,桑耶寺,2022年1月

  

  穿黄衣服的男人,拉萨帕邦喀寺,2022年2月

  

  维修的凉亭,拉萨罗布林卡,2022年2月

  

  黄色的墙,拉萨罗布林卡,2022年2月

  

  床铺上的莲花,青朴,2020

  

  石桌子,拉萨罗布林卡,2022年2月

  

  和睦四瑞雕塑,色拉寺,2022年1月

  

  佛塔,林周县,2022年1月

  

  后山的一棵树,色拉寺,2020

  

  太阳灶,青朴,2020

  

  藏族诗人,拉萨,2020

  

  赤朵岗,甘丹寺,2020

  

  路边的风景,当雄,2020

  

  白色天梯,当雄,2020

  

  壁画,甘丹寺,2020

  

  手持转经筒的男人,色拉寺,2020

  2020年(日记两则)

  这些年我游走在内蒙古和新疆拍照片,后来我离开杂志社,成了自由摄影师。我想我总算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开始拍摄我的《中国边疆三部曲》之西藏了。2020年,我第二次入藏。

  十月十日 青朴修行地

  早起去桑耶寺。翻阅廖东凡写的《漫游西藏》,书中写桑耶寺位于山南市扎囊县,桑耶寺始建于公元七六二年,在公元七七九年建成,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由印度僧人莲花生大师选址,寂护大师设计,松赞干布的第五代王权传人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修建的。因为寂护大师、莲花生大师和赤松德赞在藏传佛教史上的突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师君三尊。

  我早晨在大昭寺广场附近赶朝佛的班车。可惜没赶上最早的六点那趟,赶上第二辆班车,到了桑耶寺十点了,单程票价六十元。在桑耶寺客运站的院子里,看到有从桑耶寺到青朴的班车,我上了车,想去青朴看看。

  青朴位于桑耶寺东北十五公里处。当我爬上半山腰,向南望去,视野特别辽阔。青朴修行地三面环山,山谷正南面正对着雅鲁藏布江的河谷,风景特别优美。

  我在青朴拍了六张4×5页片,我拍摄了画在墙上的佛像,还有青朴的一个修行洞。

  在青朴,有很多修行的僧人和尼姑,我遇到一位尼姑在搬东西。在她简陋的房间里,我看到被子卷了起来,一朵莲花放在床铺上面,实际这朵莲花是拴钥匙用的。在房子外面,有个太阳能热水器,上面放着烧水壶。因为藏地海拔高,利用太阳能是特别好的能源方式。

  在一个售货摊上,我看到有指甲大小的碎石,摊主讲,相传这是莲花生大师当年的降魔石。建造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曾经和妖魔大战,发出金刚火雨,这些碎石就叫桑耶寺金刚火雨石,这些小石头看上去不起眼,却被说得这样神奇。摊子旁边遇到一个僧人,他正在挑选碎石。他叫桑杰多杰,来自于四川的寺庙,是专门来青朴修行的。据说青朴修行地以前有一百零八个山洞,现在有几十个山洞。桑杰多杰说这里修行比较厉害,一天相当于一年,所以青朴被叫做“圣地中的圣地”。

  我下午坐班车从青朴到桑耶寺,但是没想到,从桑耶寺回拉萨的班车已经走了,发往山南的班车也没了。貌似我只能住在桑耶镇了。幸好有个云南朋友有车在附近,晚上他把我接回了拉萨。

  十月十三日 甘丹寺

  拉萨最著名的三大寺是指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而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区境内,被称为黄教六大寺庙之首。

  上午到达甘丹寺,寺庙距离拉萨并不太远。远远望去,甘丹寺建在山上,层层叠叠都是僧房和寺院,甘丹寺气势很恢宏。

  我拍了一张照片,是甘丹寺墙壁上的壁画,这是在一座小寺庙的外面,壁画用木栏杆围着。墙壁下放着一个藏族传统柜子,还倒扣着一个铝盆。我用4x5相机还拍了藏式的大门,我觉得藏式的建筑很有特色,这个门的上方挂着门帘,门上写着“赤朵岗”三个字。

  甘丹寺建筑很多,甘丹寺还有历代达赖和班禅的寝室。 我远远听到大殿那里一些年轻人在唱歌,走到楼上,他们正在这个房间铺地面,这个传统劳动叫“打阿嘎”。这个藏式房间大约有六十平米,屋子里有两个木柱。房间地面湿湿的,大约有二十个年轻男女,每个人手持一根长杆子,杆子下端是平板。他们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也用杆子把地面踏实。歌声洪亮,一起劳作让人精神振奋。

  然后我又来到扎叶巴寺,这个寺庙离拉萨很近,只有十八公里,是建在悬崖壁上的一个寺庙,很适合拍照片,我看到远处的山坡上立着巨大的铁架子,在藏历七月,这些架子会有晒佛展唐卡的用途。

  我躺在扎叶巴寺的草坪上晒太阳。下午诗人李柳杨和幻想家客栈的王明阳开车过来接我,然后我们回到拉萨。

  2022年 (日记八则)

  去一次拉萨总要存些钱,要准备好拍摄用的4x5底片,也要等待恰当的时机。这个冬天,我有一段比较长的空闲时间,我又来到西藏,这次可以待一个月。

  一月八日 画家普布

  普布还是很干练,光看衣着完全像是汉族。我们在拉萨一家新开的餐厅吃饭,叫冈奇餐厅,这家餐厅座落在拉萨市区南面的仙足岛,餐厅有藏餐,也有西餐和川菜。

  我之前就认识画家普布,上次来拉萨时,策展人鹭鸶介绍了这位热情的藏族画家。

  2021年,我在上海M50创意园的醍醐艺术空间,看过一个藏族群体展览,其中就有普布的油画。这个群展叫做《顶峰的预言家——西藏博存艺术,七位教师和一位警官的联展》。参展艺术家是普布、扎西、扎西平措、朗珍坚赞、嘎玛旦增、普琼、诺诺、措真。

  普布是拉萨学校的老师,他出生在墨竹工卡,到拉萨读书,后来留在拉萨当老师。因为和学生接触比较多,他说现在的藏族年轻人,讲藏语也会时不时加入汉语,加入英文,语言也在慢慢地变化。

  普布是博存艺术空间创始人之一。博存是藏语音译,按藏语的意思,即“西藏的颜色”。普布的艺术空间在拉萨城市南面,次角林站附近,距离文成公主实景剧场不远。这里从2011年开始严肃地做展览,几乎每年一次,已经持续十年。

  普布平时都在拉萨,他一年有两个假期,假期他几乎都用来画画,想着在绘画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普布的油画创作里有一些现代的标志,比如麦当劳、阿迪、耐克等,他觉得这些现代的元素正在融入西藏。

  普布说藏族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改变。以前做酥油茶,用传统的打茶桶,做酥油茶的人上下搅动木棒,直到茶、酥油、盐等混为一体,酥油茶就做好了。而现在有的地方用搅拌机做酥油茶,那就特别快了,茶水一倒,一放盐巴,很方便很快捷。普布说现在很难买到正宗的酥油,可能加入了一些东西,不够正宗了。

  普布哀叹一些事情的改变。比如拉萨曾经古迹的寺庙,现在被大型的商业中心包围。我们的聊天,经常会有点伤感。

  一月十一日 牦牛

  上了闹钟,早晨起来,赶到大昭寺路口。坐了扎叶巴寺班车,到了寺庙。今年因为是冬季,更显得荒凉。我很喜欢扎叶巴寺那个缓缓的山坡,这次我努力爬上了这些寺庙,因为海拔比较高,至少有4300米。

  今天拍了三张4×5底片,第一张是修行洞。扎叶巴寺是一座修建在山崖壁的寺庙,在寺庙里我看到一个修行洞。这个山洞几乎就是一个窗户大小,隔着玻璃锁着门,在窗户里有佛像。来拜佛的藏民,会把零钱从窗户缝塞进去,或把零钱贴在了石壁上,而周边的石壁被完全涂成白色。

  第二张和第三张,我都拍了一头牦牛。牦牛拍照要交十元钱,我没有和牦牛合影,就是给牦牛拍照片了。牦牛在扎叶巴寺的斜斜的山坡上,黑白相间的毛色,牛身上有漂亮的毯子,挂着镫子,头顶像个大红花一样的毛线团。今天我的135相机换了第二个彩色胶卷。

  扎叶巴寺的山坡很舒缓,而且视眼很辽阔。我仰面躺下,舒展着四肢,让身体晒着温暖的阳光。在我的左侧是山坡下的风景,右侧是壁立的悬崖,崖壁上修建扎叶巴寺。我望着蓝天白云,让心灵放空。

  这里的时光是如此的绵延,当地藏民都相信轮回,在这亘古不变的山川之间,我们只是短暂的过客。在西藏,很容易就去思考永恒的事物,眼前永恒的雪山,永恒的湖泊,我常常想,我们可以为未来留下什么呢。

  中午新华社的两个摄影师约我一起午饭,藏族的叫普布扎西,汉族的孙瑞博。他们专门从拉萨开车到扎叶巴寺接我。

  普布扎西是西藏山南贡嘎县人,他在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读了书,然后回到拉萨进入新华社做摄影记者。我很高兴认识藏族的摄影师,关于一些寺庙的仪轨,关于四季有哪些藏族传统节日,我在回程的路上向他请教了很多。

  普布扎西特意找了一家藏式网红餐厅,吃藏族石锅饭。我第一次吃了糌粑,味道还不错。糌粑是藏族传统食物,是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吃的时候,我用手捏成团,嚼一口在嘴里,味道很香,这个食物也很顶用,很耐饿。他们俩对糌粑已经不稀奇了,笑呵呵得看着我吃糌粑。

  下午一直在头疼中睡觉,可能是早上起太早有点累了,或者是因为去扎叶巴寺,那里海拔太高。晚上起来感觉好一些了。

  一月十二日 老鬼酒馆

  老鬼做公益,他的酒馆也成为拉萨文艺青年的一个据点。酒馆离大昭寺广场很近,是拉萨最中心的区域。酒馆一般都是下午开门,经营到夜里。老鬼来西藏很多年了,结了婚,开了酒馆。

  老鬼酒馆很小,一进门,只有四张小桌子,最里面有个小包间。酒馆墙上挂满了老旧物件,有一辆自行车、老式油灯、几个藏戏面具、酒瓶子。这些老物件让小酒馆显得颇有历史。

  我问老鬼为什么开始做公益,老鬼讲最早是在2003年,别人送他的衣服多了,有厚外套和羽绒服,他觉得自己穿不了,就把衣服送给拉萨大昭寺朝佛的人,这些朝佛的人也不嫌弃。后来到2009年,他开始给乡下小学送一些必需品,也有一些志愿者和他一起。以前是老鬼自己花钱买一点,后来逐渐赞助的人多了,这样往乡村送东西就频繁了。这些赞助的人都相信老鬼,就让老鬼来办这个事情。

  老鬼说他做的这个事情不是扶贫,这是传递一种爱。西藏很多乡村因为地域偏远,自然条件差,他送一些东西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心里温暖,从而克服一些困难。

  老鬼送过衣服、书包、书籍,这些东西对乡下藏族孩子来说,还是很需要的,因为偏僻牧区的孩子往往一年才买一次衣服。

  但在2017年出事了。那次在去日喀则的路上,他正开车送衣服到乡下,面包车翻车了。老鬼因为这次车祸,治疗躺了半年。但他没有退缩,反倒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他继续为乡下送书。

  一月二十八日 白居寺看壁画

  今天早上起来先赶到火车站,旁边汽车站叫柳梧汽车站。但去往江孜的长途车已经没有了。于是坐火车到达日喀则是下午二点多。日喀则火车站出来就有班车,四十六元坐车到了江孜。先吃了饭,然后就到了大名鼎鼎的白居寺。

  公元1418年,江孜法王绕丹贡桑邀请一世班禅大师克珠江到江孜,共同主持修建白居寺,召集西藏各地的工匠,前后历经十八年,建成白居寺。

  白居寺的特点是格鲁派、萨迦派、布鲁派等共存一寺。而白居寺里最著名的就是白居塔,塔高九层三十二米,里面有一百零八个门,七十七间佛堂,各种佛像多达数万个,白居塔也叫吉祥多门塔,被称为“十万佛塔”。白居寺在1962年就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和保护单位。

  在大佛塔里,我一层一层绕上去,每个都有壁画。这个佛塔设计特别精巧,从外面看是个大的佛塔,没想还有很多的小房间,有的里面除了壁画还有佛像。每上一层,都需要通过攀爬狭窄的木质楼梯。有的藏族老人腿脚不好,也在家人的帮助下,一点一点挪着脚步,上楼拜佛。

  这些壁画都很斑驳,壁画的油彩脱落露出了灰墙。几乎每个佛像下面,都有藏文,估计是佛像的名字。这些佛像几乎是我在其他寺庙从来没看到过的造型,也许有上万个,造型各异,神态表情的描绘都不同。我觉得这是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在壁画艺术的杰出之处。

  每个小小的佛堂,有的只能容下一两人,在壁画前都有木栅栏,保护壁画,不让太靠前。这样的空间里,人还是离壁画很近,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我只是感觉今天时间太少了,一直在白居寺待到太阳西斜,寺庙里人几乎都走光了。我在白居寺里就拍了一张4X5底片。傍晚顺着阳光,拍了白居寺佛塔的一角,佛塔一层一层的。

  晚上住在江孜一个小客栈。我和客栈的老板说,我看过一个纪录片,书云在2008年拍摄的纪录片《西藏一年》,就是在江孜拍摄的。在纪录片里看到有个主人公叫建藏,他开了江孜建藏宾馆,现在这个宾馆还有吗?客栈老板说,那里改成建藏医院了。我找到医院问值班的,告诉我说改成医院快两年了。

  二月三日 拉漂

  拉漂,就是指来到拉萨的外地人。

  二月的夜里,我们几个拉漂在小酒馆。这个小酒馆是杨啸飞经营的。我,老刘,杨啸飞,童遥在这里喝着青稞酒,嗑着瓜子。

  我喝了青稞酒,颜色是奶白色的,酒的味道甜甜的,度数只有几度,有点像江南的米酒。据说这种青稞酒是西藏农民自己酿的,如果买的那种青稞酒不会有这样的味道。

  小酒馆在大昭寺的转经路上,杨啸飞和女朋友就住在这个小酒馆楼上。小酒馆很温暖,狭小的空间,头顶上挂着很多空啤酒瓶,瓶子上面写着人名,都是来这里喝酒的朋友们。玻璃窗外就是转经路,藏民们虔诚的绕着大昭寺转经。

  老刘是拉漂之一,拉漂的鼻祖。他是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他2011年来拉萨,拉漂十年了。老刘喜欢拉萨,用这两年的新词,他说就是在拉萨“躺平”比较容易一些。他谈起拉萨著名的老光明茶馆,大约十年前,一杯甜茶最早二角钱,然后五角钱,现在每杯甜茶一元钱了。藏面以前是五元,现在六元钱。老刘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废物,都是废物”。他平时也不做什么,就是在拉萨待着,这样一待就是十年。

  杨啸飞是拉漂之二,山西人,一九九二年出生,他瘦瘦的,因为长期户外生活,头发很长也乱糟糟的,看样子有点像流浪汉。他在2020年穿越了中国最大的无人区羌塘。我看过一些他拍摄的视频,荒凉的羌塘,他和同伴有时侯推着山地车,有时候骑车,八月底走进去,十月中旬走出来,总共花了51天,穿过藏北羌塘草原。

  在羌塘草原里,他遭遇到狼二十多次,也遇到熊,但是狼和熊都没有攻击,也遇到了野牦牛,也遇到沼泽地。我问他在羌塘主要吃什么呢,啸飞说主要带的是糌粑和压缩饼干,这样的食物最有能量,携带体积也小。

  2021年,杨啸飞花了六个月进行了一次朝圣之旅,磕长头去冈仁波齐,每六步一拜,历时173天。

  童遥是拉漂之三,一九九二年生,这是他写作的笔名。他是四川泸州人,家就在赤水河边上,他在2010年上的四川师范大学,没上几天课就出来闯荡了。童遥在拉萨开过客栈,赔钱了,2017年回成都工作,这几年才把赔的钱还清。他觉得内地太无聊了,还是对藏区有感情。几年后,仿佛拉萨这座城在召唤他,他又一次回到了拉萨。

  我这次来拉萨拍照待的时间比较久,也算是拉漂了。

  拉萨这个夜里,大昭寺附近老街静悄悄的,月光照在石板路上。老刘走到他住的暮野晨歌青年旅舍楼下,带着酒劲,他大喊了一句:“废物,都是废物!”楼上有的房间灯亮了。

  二月五日 拉萨大雪

  今天是春节的大年初五,迎财神。

  我住在拉萨城市东面,这条街叫嘎玛贡桑路,距离大昭寺广场也不太远,我经常从这里走路去大昭寺。嘎玛贡桑路很窄,路边分布着很多餐馆和各种商店,我喜欢这条街。这里是藏族人的聚集区,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游客,没有大昭寺附近的热闹和拥挤。

  每天早晨,我几乎都在小区里的餐馆吃早餐,然后再出门去拍照。吃早餐也比较固定,一碗藏面加个煮鸡蛋,一磅甜茶。藏面是传统藏餐小吃,一小碗面并不多,有几块牦牛肉,清淡的牦牛肉汤,面条上撒上一点葱花。藏面的口感有点软软的,和内地面条不太一样。这样的餐馆里往往都是坐满本地藏族人。当我在西藏待久了,藏餐就有点吃腻了。在拉萨最多的餐厅是川菜馆,而且好多川菜很正宗。后来我就经常换川菜调剂一下口味。

  今年冬天,拉萨是最近几年比较寒冷的。二月,天气预报显示最低气温零下4度,最高温度11度。在冬天,雪域高原几乎天天都是大太阳,而在寒冷的天气,每天晒太阳变得很重要。

  我住宿的小客栈里,冬季没几个人。但拉萨很多客栈冬季并没有取暖设备,没有暖气。白天我几乎都在外面拍照和见朋友。当晚上回到客栈的小屋,全依赖一张电热毯,盖了两床被子才能感觉到暖和。

  我一直在等待拉萨下雪,但是拉萨的雪据说来得比较晚,有人说都要到藏历年才会下雪,而藏历年要等到三月了。没想到今天拉萨竟然下大雪。我早上先赶到了色拉寺,色拉寺是我在拉萨最喜欢拍照的地方之一。

  为了赶时间,我骑着电动车穿行在拉萨的街头。我特别喜欢拉萨的电动车。在北京我骑共享单车,但是拉萨海拔高,没有共享单车,换成了共享电动车。我背着相机,骑着电动车穿行在拉萨古城。

  今天拍的第一张4x5底片是去色拉寺的路上,靠在墙边的风旗,卖风旗的是日喀则人,他说便宜的有一百元,贵的有四百多元。风旗就是树枝上扎着彩色的旗子。

  我来到色拉寺,绕着寺庙转寺。我拍的第二张4x5是个牛头,摆在色拉寺旁边的石山上。第三张4x5是在色拉寺的后山,大雪纷飞里,两个女人还在大石头上一遍一遍磕长头。第四张4x5拍了色拉寺后山,石头的风景,还有装擦擦的小盒子。擦擦就是那种模制的小泥塑小佛塔。

  在雪地里架起4x5相机真是头疼的事情,我是老式的格拉菲大画幅相机,雪花不断落在相机上。我得调节三脚架、取景、聚焦、测光,才拍摄一张。不一会手就冻僵了,冻惨了。不过也没什么办法,外出拍照从来就不是舒服的事情。

  除了大画幅相机,我还拿着一个小相机装着黑白胶卷拍了很多。拍了色拉寺的后山,也拍了藏民走在雪地里。我经常去的色拉寺寺院餐馆,院子里的桌子上也落满了积雪。拍了一头牦牛站在雪地里。拍了大雪里的煨香炉,也没人煨香了。大地之间雪花静静飘落,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白色的雪里。

  中午,我回到嘎玛贡桑路客栈休整,重新装了四张底片。下午又去色拉寺,想着拍人像,傍晚下了一会儿雪,然后天气突然就放晴了。我也没拍成4×5底片。

  拉萨这场雪很大,夜里,拉萨的地面湿漉漉的。我计划过几天就离开这里。

  二月七日 藏族诗人阿索

  团结新村坐落在拉萨城北。拉萨的老城区不大,适合散步。我从大昭寺,走到小昭寺,再往北就走到团结新村。团结新村居民不少,里面遍布着客栈,饭馆,小商店,牦牛肉店。

  我在团结新村找到了阿索的小酒馆,见到了藏族诗人阿索,他穿着牛仔裤,帽衫,留着长发。阿索刚刚中午睡醒,屋子很小,靠窗户有个烧煤的炉子。靠墙摆着双人沙发,墙上绘着藏族男人的画,涂鸦风格写着英文字母。

  阿索在屋外劈柴,把炉子点着火烧上开水。一会儿他的朋友来了,叫桑斗,桑斗做视频拍摄方面的工作。我们仨就在团结新村找了藏族饭馆简单吃了饭,然后回到他的小酒馆喝酒聊天。

  阿索弹着吉他唱了几首歌,又给我讲了他的故事。他从八岁到十五岁,一直在青海果洛的寺庙做小喇嘛,十五岁他又为家里放了两年牛。然后上学,在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大学毕业后,像一个背包客,他在中国到处旅行打工。2019年他到了拉萨,开了这家小酒馆。他希望他的小酒馆成为有梦想、有想法的藏族年轻人聚会的地方。

  他讲了最近的一次漫长的旅行。2021年8月12日开始徒步,从青海果洛一直徒步,11月25日走到拉萨。路线是甘德县,达日县,班玛县,进入壤塘县,然后沿着317国道,金川观音桥,最后到达拉萨。他就这样一路走,边走边写点日记,边走边写诗。

  阿索写的一首诗,名字叫:《我想去太阳落下的那个地方,觉得太阳有属于它自己的小木屋》。

  作者:李伟

  李伟,内蒙古人,摄影师,纪录片《克什克腾苍穹下》导演。

  参考:廖东凡《漫游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

  书云《西藏一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