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超过60%亚洲人有乳糖不耐受?你是幸运儿吗?

  原标题:超过60%亚洲人有乳糖不耐受?你是幸运儿吗?

  1分钟了解全文

  一、何为乳糖不耐受?

  二、哪些人容易发生乳糖不耐受?

  三、乳糖不耐受可分成哪几类?

  四、如何判定乳糖不耐受?

  五、发生了乳糖不耐受,我们该怎么做?

  这篇文章约2700字,阅读时长约5分钟,如果大家只想知道结论,可直接移步至文末。

  别说宝宝了,有时甚至连大人都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耐受,有些人又会不耐受呢?为什么亚洲人比欧美人不耐受的情况更多呢?今天的文章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01何为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哺乳类动物乳腺内乳糖合成酶作用下的产物,它是以单体分子存在于乳汁中的唯一双糖,是新生儿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乳糖进入肠道后被小肠黏膜的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吸收。

  当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时,乳汁中的乳糖便不能在小肠中被分解和吸收(乳糖进入结肠,被结肠菌群所含酶酵解,生成二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气体,以及醋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乳酸和其他发酵产物,至肠内渗透压增加),会

  02哪些人容易发生乳糖不耐受?

  乳糖酶存在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远端刷状缘,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乳糖酶是成熟最晚的双糖酶,也是消化道含量最低、易受损、恢复最慢的一种酶。人类胚胎在8-34周龄时肠道乳糖酶形成,活性随胎龄逐渐增加,出生后达高峰值,以利用乳汁中的乳糖作为能量。因人在断奶后从其他食物中也可获得能量,肠道乳糖酶遂出现生理性降低现象。多数哺乳动物成年后肠道乳糖酶逐渐减少至完全消失。人类乳糖酶的活性与人种、年龄等因素有关。

  世界各地人群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酶缺乏,尤以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长期大量饮奶的民族可能维持乳糖酶基因的高表达水平,而

  乳糖摄入量越多,乳糖不耐受症状越明显;摄入纯乳糖者与摄入含相同乳糖量牛奶者比较,前者更容易发生乳糖不耐受症。推测,同时摄入其他食物可延缓乳糖吸收,使乳糖不耐受症状减轻。

  有研究显示,乳糖不耐受除了与体内乳糖酶活性低外,还与结肠中缺乏益生菌有密切关系。

  03乳糖不耐受可分成哪几类?

  主要影响

  主要发生在

  即

  04如何判定乳糖不耐受?

  乳糖酶缺乏的诊断以

  05发生了乳糖不耐受,我们该怎么做?

  处理乳糖不耐受基本原则是

  不同乳或乳制品中乳糖含量不同。牛乳加工成奶酪,其中乳糖含量降低,但因为乳糖是水溶性物质,所以乳清或乳清粉中乳糖含量较高。牛乳经发酵,使其中乳糖含量相对降低,同时随同酸乳进入肠道的乳酸菌还可协助酵解乳中的乳糖,改善肠道对乳糖的吸收。另外,个体对乳糖耐受量存在个体差异,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

  乳糖酶的肠道作用受肠道各种因素影响,如乳糖酶片在胃肠道可能被降解,胃肠道的温度、PH值等也可影响酶的活性,其他食物也可能破坏酶的活性。

  包括乳基和豆基两种无乳糖替代配方。美国儿科协会不主张在治疗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或者乳糖吸收不良的情况下限制食物中的乳糖。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在《儿童腹泻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提到,病毒性肠炎常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时给予低(去)乳糖替代配方,时间为1~2周,但不建议长期使用。因为乳糖不仅提供能量,也是小婴儿膳食纤维的来源,有益于肠道有益菌的生长,还有助于钙吸收。

  品质良好的

  总结

  乳糖不耐受是指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时,乳汁中的乳糖便不能在小肠中被分解和吸收(乳糖进入结肠,被结肠菌群所含酶酵解,生成二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气体,以及醋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乳酸和其他发酵产物,至肠内渗透压增加),会出现肠鸣、腹痛、腹胀、产气增多等胃肠不适症状。

  婴幼儿常见的乳糖不耐受大多是因为一些累及小肠粘膜的疾病所引起,恢复期可暂时用1-2周低(去)乳糖替代配方,但不建议长期使用。

  成人乳糖不耐受多由于遗传性缺乏持续乳糖酶等位基因导致,可通过选择不含乳糖的乳制品、酸奶、硬质奶酪等方式来控制。

  *参考文献:

  苏宜香《儿童营养及相关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

  爸妈在给小宝宝挑选奶粉的时候,应该也考虑到了宝宝“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如之前提到的,如果宝宝乳糖不耐受或得了急性腹泻可以选择

  其他情况下,该如何挑选奶粉,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