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那些晚熟的人,总有一些,大器晚成
原标题:那些晚熟的人,总有一些,大器晚成
说到三十而立,就让人想象到了事业发达、家庭幸福,也有很多二十多岁的青年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三十岁之前买车、买房、创业、结婚……
三十而立,到底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期待,还是少数人遇到的幸运事件?
我们中有的人早熟,一进入社会的大染缸,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家庭事业双丰收;有的人晚熟,青年时清苦寂寞,人过中年,或者大器晚成、名利双收,或者找到了为之奋斗的人生方向,或者是坦然接受了自我,平平淡淡过完一生。
这是很多人眼中,一个成年人的不同命运,而这样的认知背后,却有着一个隐形的社会评价标准,它包含了从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社会资源、自我价值等多方面因素。
而晚熟的成年人,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他们在一种慢节奏的生活中,固执地存在着。这似乎有一种无奈在里面,因为想过优越的生活和是否能过上优越的生活,实现起来,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而早熟与晚熟,这两种成年人的生命状态,也存在着个人意愿的不同,与个人能力的强弱的分别。
作家莫言写了一个故事,名字叫《晚熟的人》。故事中只有小学文化的主人公,木讷、胆小、不开窍,甚至一度在村子里被当成有神经病的异类,而几十年后,人到年老,却仿佛智慧大开,抢占先机,发了一笔大财,成了文化公司的老板。而那些曾经比他具备优越感的聪明人、早熟的人,及其他们的后代,反过来给他打工。
故事中的主人公,说自己是“晚熟”的人,并且对这个词语做了解释:晚熟,就是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
不论是早熟的人,还是晚熟的人,在一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既有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性,比如:十八岁经历成人礼、二十二岁成为职场新人、三十岁慢慢有了稳定价值观念……也有着个体之间巨大的差异性,比如:家庭资源的不同、受教育背景的不同……
而坚持着晚熟的人,之所以,在青年时默默无闻,大多常常是看清了游戏规则,没有敏锐察觉、不能马上做出行动、甚至可能会排斥游戏规则的那一类。
他们守着慢生活,踏踏实实过。
这样的境况下,他们自然会遭遇不顺,承受着跟同辈、同学、同年龄段的人,相比较的痛苦心理……
笔者很喜欢的一位男演员张颂文,25岁才开始去学电影,26岁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每年的演员海选面试要参加百场,被否定的几率会达到九十几次,在踏进演艺圈的前十五年,几乎不能维持正常的开销……
他,是一个晚熟的人,在演员行当的而是多年,尝尽人生冷暖,又固执地坚守至今,如今成为很多明星的表演老师,成为登上国际电影节大奖导演的御用文艺片男演员,频频出现在荧幕之上,被国内外同行和广大观众认可。
这条路,这个晚熟的人,不紧不慢地走了二十多年,他迎来了自己的大器晚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