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人过五十的70后,就是第二批最苦最累的人,写到流眼泪了

  我不够成熟,不够圆滑,不够老练,没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晚熟的人。”

  2012年,57岁的莫言登上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舞台,捧起了诺贝尔文学奖奖杯。在获奖后的数年,莫言一直没有新作问世,哪怕嘲讽喧嚣尘上,他也依旧罕言寡语。

  

  时隔8年,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回归大众视野,这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次发表的小说,再次写回东北高密乡的事,用12个聚焦小人物的故事向读者敞开自己获奖后的生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趣味盎然,值得一读。

  

  他的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日、西、俄、韩等五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书中有许多精彩内容,里面有不少揭露人性现实的话语,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清世界的真相,进而活得通透,处世从容。

  01

  有人说,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人,过来的苦日子,还不如一只狗过得好。不过他们都已经是老人了,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了。

  然而回过头来看了看,70后出生的这代人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代人也是第二批最疲惫的一代人。也是活成被摧残的一代人。原因是他们上有老下有小。

  在《黄金时代》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

  看了这段话,70后的我们心里会特别难过,因为这段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

  70后的我们知道,柴米油盐,不是说说而已。酸甜苦辣,不是笑笑而过。

  在一穷二白时代出生的70后,长大后又开始白手起家,苦苦地掌到了现在,上有老的要赡养,下有小的要成家立业。中间还要把人做圆满,不敢得罪任何人。

  日子的苦,熬过了一年又一年,也得笑着去面对。生活的难你得咬牙撑着过,必须要有担当,还要很坚强,然而,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过,人却开始衰老了。

  

  02:五十岁以后,老人的苦才开始

  当我们在吐槽,生活过得不如意的时候,身边的70后,也会和我们一起吐槽,把自己心中的痛苦说出来,把生活中的难处说出来。

  有人说,中年人的苦都不算苦,五十岁以后的苦才是真正的苦。

  70后出生的一代,历经了沧桑,走进了不惑之年,不论我们如何感叹,我们已经不再年轻。很多时候一些话,只能憋在心里不能说。很多时候一些事,只能藏在心里不能讲。委屈了自己知道,憋屈了自己明白,心酸了自己感受。

  人过五十的70后,有些人还在为儿女的婚事劳心劳力。有些人还在为儿女的工作和未来担心。有些人还在为自己的健康担心,不敢生病,不能死。有的人还在为自己口袋空空的养老金发愁。更苦的还有在赡养七八十岁的老人操劳,因为老人不能自理的概率越来越大。

  辛苦了大半辈子才发现,既没有多少存款,也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真正是越活越迷茫,越活越不如意。渐渐变老的70后,是不是最苦的人,也只能冷暖自知。

  

  03:70后被称为是“最苦”的一代人

  有人说,70年代出生的人是最苦的一代人。看了经历的确如此。

  在这个时期出生的人们,见证了贫穷落后的生活。见证了物质匮乏的时代。也见证了动荡的日子,也见证了家庭人口最多,父母只能为他们提供物质生活的时代。然而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

  70后的人由于当时家庭贫困的原因,多数人没有接受良好的学习教育,所以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时,多数人都是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因为小的时候都是穷孩子,十来岁就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牵着牛上山放牛、上山砍柴、或者到地里割草、锄草,种田,施肥,收割农作物。有时还要帮在农田干活的父母做饭、送饭。小小的年纪学会了吃苦耐劳,热爱劳动。但是在那个时代,不管一家人如何拼命地劳作,依然还是贫穷。

  现在的70后,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04:向往美好未来的70后,依然肩扛着压力和责任,继续前行在拼搏奋斗的路上。

  70后,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旧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走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依旧坚信风雨过后能见彩虹,只因,我们心中从未服老,也从未认输过。

  成年后的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在外漂泊着,从一无所有开始,在城市里白手起家,打过零工,摆过地摊,开过早餐店,做过营业员……。最终,算是在城市里买了房,安了家。虽然生活很苦很累,但为了不让家人继续过苦日子,不言苦,不喊累,生活容不得你矫情,再苦也得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辛苦的70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即便是深受委屈,也不会有点异常。有时候,夫妻之间没了感情,可是为了家和责任,不得不继续将就着生活。因此,学会了隐忍和包容,也深知担当和责任。

  70后的儿女,多数是出生在90后,多数孩子都没有吃过苦,多数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也有一些人工作非常不稳定,根本没有什么积蓄,没有工作时,全靠父母生活。

  因此,70后的很多人,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为了改变生活,还得继续努力工作。

  无论路有多么遥远,多么艰难,你都不能说累,也不能倒下,更不能生病,你一生病就会墙倒屋塌,因为,老人是天,儿女是地,你必须要顶天立地。坚强地扛着。

  莫言的话总是这么精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而写出戳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赢得我们的共鸣,他的小说才能受到众人的崇敬与敬仰。而写到这儿,我也很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晚熟的人》则是这12部中篇小说当中一篇小说的名字,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这也是莫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跟其他作品不同,他把自己写进了书中,里面的“我”就是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回到老家的所见所闻。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晚熟的人》作品里,莫言将自己多年来遭受质疑的心态和遭遇也融入了作品每一个故事都是世间百态的缩影,还是用他擅长的写法,让每一个阅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身的影子,找到最初的自己。

  这部《晚熟的人》充分彰显了莫言的才华,来自日本的前诺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看过《晚熟的人》后评价:我最欣赏的两名作家,一个是鲁迅,另一个就是莫言!

  

  这就是莫言系列作品的魅力,他的作品浅显易懂,但是最能抓住人心,懂莫言的人自然知道这是一位有着大才华的“艺术家”,可以说这部《晚熟的人》彻底奠定了莫言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生死疲劳》:诺奖得主莫言代表作,一部蕴含着能让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秘密的小说,这是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他用各种幽默风趣描述和通俗易懂的方言,通过转世轮回的方式,用动物的视角去写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细致入微的生活习惯跟社会风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

  

  无论你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到了一定年纪的中年人,如果你刚好喜欢莫言的作品,那这俩部真的值得你一看,让自己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莫言先生“8年磨一剑”的大作,也希望有你的支持。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商品链接即可购买↓↓↓

  道Y1 晚熟的人+生死疲劳 莫言作品诺贝尔获奖者小店¥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