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医生如何正确的“把丑话说在前面”

  很多美容医生认为在面诊时“把丑话说在前面”,是建立正确医美医患关系的前提。

  医生把“丑话说在前头”,的确可以提前说明风险,声明治疗效果不确定,让患者心中有所准备,避免因误解导致纠纷,提高医患之间的信任度。

  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广为人知:“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由此许多医生的感悟是:

  

  越来越多的美容医生的关注范围穿透了“效果”的外衣,开始进入医美的服务过程体验和心理抚慰能力。因此,把丑话说在前头,就成了很多高年资、高位阶医生的某种“标签”和“特权”。

  但是医生说丑话是需要技巧的,很多人误以为这种方式不需要太关注沟通的方式,真情实感即可,那些说话的艺术不过是巧言令色。然而现实中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一片好心却没让医患之间实现坦诚的交流,更谈不上建立健康、平等、理性的医患关系。

  正确地将丑话说出来是一种重要策略,也是一种能力,由此才可能实现调整就医者期望值,明确可能的负面结果,如副作用,效果低于预期等等;确保患者对治疗全面理解,做出正确的医疗决策。医生应当培养和具备这种能力,它可以带来几个明显的好处:建立信任、防止误解、科学决策、恰当合规。

  01

  

  医美服务和一般医疗服务的医患关系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医美服务关系中,就医者参与的更多,医患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与深入,不仅涉及医疗层面,而且涉及美学和心理等诸多方面,医患关系中更加强调平等、尊重与互信。

  1、平等

  正确的医美医患关系中,医生不应该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应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2、尊重

  医生应该尊重就医者的人格和价值观,不应该评判和贬低对方的外貌或身体状况。医生通过耐心听取患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方案,并遵守道德伦理标准,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利。

  3、信任

  医美服务中建立医患的互信关系非常重要。医生以专业知识和技术,包括医疗、审美和心理等方面,赢得信任之后,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并且有必要在手术前进行充分的风险告知。 同时,医生也要判断就医者是否建立了对医生的信心,是否能够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配合治疗和术后护理。

  02

  

  医生需要尊重就医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并提供全面的科学指导、消费者教育和心理疏导。因为就医者在手术后的拒绝接受结果或对效果不满是极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风险是对医患双方而言的,尽管把丑话说在前头起到的作用有限,但是说了总比不说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沟通之后的判断比沟通本身更重要。

  1、必要的风险告知

  任何手术都可能有风险,而且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就医者必须在全面了解手术风险、副作用、恢复期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后,做出理性决策,才可能真正实现变美的愿望。

  要让就医者充分理解术后出现效果与期待的差异是正常的,不同程度的肿胀、淤血、刺痛等状况也是正常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自然愈合。

  建议一线医务工作者在向就医者告知风险的时候,用铅笔在重要的文件内容上轻轻勾出要点,提示就医者阅读,不要为了时间或者别的理由让就医者胡乱签字了事。

  2、帮助就医者树立价值观

  医美手术可能会增强外貌的吸引力,并不能完全改变就医者的生活,更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如社交障碍、自卑心理等。这方面既需要一定的心理辅导,也需要医生加以判断,尽管对方表面上看可能是个健康人,但实际上却可能是神经症患者。

  应该有必要的会诊和心理干预(评估),“丑话说在前头”可以当作某种“工具”使用,筛选出应当谨慎评估的就医者,辅助做好医疗决策,给出“yes”或者“no”的判断。

  3、医患配合十分重要

  就医者的配合度、面相、身体结构、生长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手术效果,它不仅依赖于医疗技能和设备,更取决于患者本身的基本素质和禀赋特性。医生需要充分考虑就医者的面部结构、身体比例或年龄等因素,并将与疗效相关的信息充分告知,沟通后达成一致,以确保尽可能好的效果。

  03

  

  1、用观点而非事实来否定患者

  如果医生在术前出现贬低和否定就医者外貌或身体状况的言行,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和不被尊重,从而影响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满意度。

  以事实和中性描述来说“丑话”,避免有主观臆断的情绪和观点,避免使用贬义和负面的词汇。

  2、否定其他医生

  另一种常见的丑话是对就医者以前做过的治疗大加贬低,等于是对同行的否定,这样做并不会给自己加分,更不会令就医者愉快,甚至会造成就医者心理上的反感,影响其对医生本人的信任。如果医生希望用这种方式告诉就医者未来的治疗风险可能来自前一次的治疗,恐怕难以达到这个目的,除非就医者对医生完全免责,但是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吗?假如此次治疗效果不佳,责任在谁呢?

  医学共同体是相互帮助才能更好发展的一个系统,“同行相轻”是违背行医的基本行为规范的行为,尤其是当着患者的面贬损、否定其他医生,损害的是医疗共同体的形象和品格,应当严格避免。医疗共同体有无数纠错和进步的方式,但绝不包括当着就医者的面“否定其他医生”。

  3、夸大手术风险

  有些医生对自己并不擅长的手术或治疗进行贬低,并放大其风险,目的可能是引导就医者接受自己擅长的术式,现实中这种方式的成功概率并不算高,除非这种术式恰好特别适合就医者的个人条件和主观愿望。多数情况下,这样做可能会将就医者吓走,或引起就医者对医生技术的怀疑,而这也和医美机构的利益相冲突。

  切记不要用“片面统计”和“裁剪事实”的方法渲染夸大手术和治疗风险。不同手术和治疗风险在诊疗常规和指南里都有定论,是医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既是集体智慧,也是保护所有专业医务人员的“铠甲”,因此片面夸大手术风险和治疗风险,不但不恰当,同时还是对医学共同体的某种背叛。如果有独特的临床经验和总结,可以写成论文发表,在学术交流中推动变革和进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自己的选择偏好和治疗倾向,而不是在临床时候夸大风险。

  04

  

  有些医生,特别是那些在公立医院工作多年的专家,喜欢武断地对就医者说“不”,比如否定就医者自己的医美消费选择,将某些手术或治疗的风险说得比较严重,或是对就医者提出的观点嗤之以鼻;他们习惯了在公立医院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并且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就医者臣服,让就医者认为自己很权威,而且是对患者负责任的专家。然而,事实上结果并非如此,时代不同了,医美消费者群体已经变得多元化,各个年龄层、消费层、文化层的人,所执有的医美消费观可能完全不同。

  事实证明,用将“丑话说在前头”这种方式来建立正确且良好的医患关系,似乎意义不大,它的好处是回避医患双方的医疗风险,而不再建立医患关系。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是多层次、多角度考量的问题,并且常常因人而异。

  美容医生对就医者说在前面的丑话,应该是基于客观事实并综合考虑之后的谨慎言论,它不仅仅涉及治疗的风险,同时还涉及美学观点、心理学效应、对同行的评价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如果丑话说得不好,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

  1、导致就医者自信心下降

  如果医生诊疗时过于直接地表达出一些难听或负面的观点,可能会让就医者自信心大大下降,导致其不再积极寻求医疗美容服务。

  2、增加不信任感

  就医者可能会认为医生不够专业或不太认真,从而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反而会担心自己的医疗安全。

  3、口碑下降

  如果就医者不满意或不开心,可能会主动或被动地向周围的人宣传自己的不良经历,从而导致医美机构的口碑受损。

  4、潜在的法律风险

  如果医生在沟通时过于直接或没经过认真思考就随口说,可能会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比如被患者或同行起诉或索赔。避免的方法是说事实而非讲观点,讲道理而不是耍情绪。

  05

  

  在交流中,尤其是在表达意见或提供建议时,医生需要用一种温和、尊重、有同理心的方式来与就医者沟通,给予其足够的关怀和支持。医生对就医者说丑话,要讲究沟通技巧,并且应该为此投注足够的耐心。

  由于医美往往是基于就医者的个人审美需求,正确地运用“丑话说在前头”的沟通原则,对医患互信的建立非常重要。

  首先,医生在告知就医者哪些效果可以实现和哪些无法实现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详细,并且对拥有一般知识结构的人,这里指没有受过医学教育的人士,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言语讲述清楚。以避免过度期望的产生,降低治疗失败或发生不满意结果后产生心理上太大的失落和抱怨。美国的医美医生们会花相当长的时间与就医者沟通,除了解释了所有的具体效果和可能的风险,并会提供详细的治疗方案和风险概述。此外,医生还会清晰地介绍每个治疗步骤的目的和效果,以及每个治疗阶段可能的感受,以确保对方了解所有的细节。大结论需要大事实来支撑。惊人之语需要惊人的证据,否则就是哗众取宠和不负责任。

  其次,医生需要当面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风险,而不仅仅是电子病历里的知情同意书中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通过有效的沟通,医生可以引导患者相信自己,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例如,有一位焦虑症患者想要通过注射填充物来减轻面部线条,但有很多疑虑和不安。医生在向她解释了可能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后,建议她先在脸上进行小型注射,并等待效果出现后再考虑更多注射。虽然这种方法比把所有项目一股脑地实施更费时间,但患者对医生的专业水平和负责任的态度感到非常满意,对医生的信任也进一步加强了。

  最后,在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后,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人需求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美容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但同时也必须注意风险的真实性和可能的后果。

  美容医生讲丑话,出发点应该是建立信任、深入了解就医者的需求和期望、全面评估治疗方案、区分就医者想法和实际需要、建立有效沟通、尊重和调动就医者在医疗决策中的参与程度;而不是其他一些“抖机灵”式的目的。

  - END -*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李滨,转载请标明出处,不得对本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本文发布内容及图片如涉及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相关权利人与本平台账号联系,我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