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都说败于内斗,其实很少有人注意外敌

  太平天国最终之所以失败,很多人可能普遍认为,这是太平天国内斗的结果。因为在天京事变爆发之前,太平天国一直在军事上处在比较强势的地位。但是天京事变爆发以后,一方面,太平天国的领导机构力量被削弱,杨秀清和韦昌辉都先后被杀掉了。尤其是杨秀清,他对于太平天国运动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之前的各大战役都是主要是由杨秀清来指挥的。杨秀清被杀,也就意味着,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主心骨。另一方面,石达开又和太平天国主力分开,太平天国分成了两部分,太平天国在和清军作战的时候,力量就得到了很大的减弱。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太平天国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走向了失败。

  这个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事实上,我们可能太过于低估了清政府的力量。可以说,当时清政府还没有和太平天国进行最后的决战,如果太平天国和清政府真正决战起来,太平天国是很难打败清政府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清政府当时并没有到达分崩离析的地步。如果某个朝代处在分崩离析的地步,必然是除了农民起义爆发以外,各地的诸侯也都会拥兵自重。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乃至于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将领,已经各自有了自己的部队,而且都是各自的私家军,并不算是朝廷的军队,他们依然没有拥兵自重。可见朝廷对于他们来说,还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再一点,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以后,清政府进入了近30年的所谓“同治中兴”的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面,清朝国泰民安,社会处在非常和谐的境地,老百姓不再反抗朝廷的统治。如果不是后来日本强行发动战争攻打中国,中国的这种和平局面,肯定还会一直延续下去。由此可见,清政府在当时确实还是具有巨大向心力的。

  一个具有巨大向心力的政权,是不可能轻易就被打败的。

  事实上,当时的太平天国,只是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比较小的政权,其国土面积占清朝门国土的四分之一还不到。古代这种偏安江南的小国,根本就不是中央政权的对手。太平天国的根基又很短浅,它们想要和中央政权对抗,也是不太容易的。

  当年太平天国在永安的时候,本来想往北打,但是失败了,所以才往南发展。后来攻打长沙,也是迟迟拿不下来。再接着,太平天国派出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军往北打,最后也失败了。总之,太平天国就没有真正的到中原去打过仗,每次往北的尝试都失败。可见,如果太平军真的打到了中原的时候,他们是不太可能是清政府对手的。

  天京事变固然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但也只是让太平天国的高层发生了变动。历史上这种高层发生变动的情况不在少数,虽然说杀掉了杨秀清,削弱了领导力量,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们也应该看出,太平天国在杀掉杨秀清、韦昌辉的同时,也使得太平天国的向心力更强。因为杀掉韦昌辉、杨秀清以后,就树立了以洪秀全为中心的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其向心力是更强的。而且虽然杨秀清作为一个军事天才被杀掉可惜了,然而,李秀成、陈玉成这些新一代的年轻将领又成长起来,他们敢打敢杀,丝毫不亚于老一辈领导者。

  再说石达开的出走。石达开出走,其实只是带走了几千人马,对于太平天国整体兵力的影响是不大的。而且石达开的出走,对于太平天国来说,也不完全是坏事,他至少拉开了太平天国的战略空间,让太平天国不可能集中力量对待天京,这就相当于当年太平天国组织的西征和北伐一样。如果石达开不出走,一方面,太平天国的领导集体无法保持权力的统一,另一方面,太平天国也没有更大的战略空间,很容易被清政府给打败。

  总之,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石达开的出走,其实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再说了,石达开出走后,并没有和太平天国的主力军发生内讧。没有发生内讧,就没有损伤太平天国总体的力量。而战略空间拉大,反而是加大了太平天国整体军事上的威慑。

  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政府的力量,确实还是非常强大的。太平天国哪怕不分裂,不内讧。要想打败清政府,还是不太容易的。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失败,更多的应该是外敌太强,与内斗关系不大。

  (参考资料:《清史稿》《太平天国史》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