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邪典!不可描述的诡异观影过程,骨灰级恐怖片爱好者的最爱

  《仲夏夜惊魂》(Midsommar)对于大多数影迷来说,都是一次非比寻常的观影体验。

  就算你是骨灰级的恐怖片爱好者,你也将被影片复杂、离奇,诡异的惊悚场景所震愕。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影片传递恐惧和恶念的方式并非强迫性地“逼视”,而是以各种舒缓、柔美的表象,骗你入局,令你欲罢不能,对“恶”垂涎三尺。所以,《仲夏夜惊魂》像是一剂慢性致幻剂,悄然声息的瓦解你的心理防线,然后猛地把你拉入邪恶的深渊。

  天才导演阿里·艾斯特继去年的《遗传厄运》(Hereditary)之后,显然有了更大的野心。

  《仲夏夜惊魂》无论在主题深度,场景打造,符号隐喻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和扩展。但《仲夏夜惊魂》与《遗传厄运》的观感却大相径庭。《遗传厄运》全片大部分时间都在压抑的氛围,受控制的焦虑,封闭阴暗的室内营造着恐慌,直到最后才闭合主题,将惊悚加热到沸点。但《仲夏夜惊魂》仅仅只有短短的第一幕中还可以见到《遗传厄运》的冷峻风格,到了第二幕开始,全片笼罩在温暖、柔和,充满天堂意境的舒适空间里。

  讲述了一群美国大学生,受同学邀请,深入到北欧一个封闭的小镇社区,打算在这里一边度暑假,一边写论文,却不料这个看似温和的社区里,竟藏着逻辑恐怖的宗教仪式。而他们,就是规训的对象,或者仪式的祭品。

  乍看之下,《仲夏夜惊魂》太不像恐怖片了,加上140分钟的时长(导演剪辑版达170分钟),让影迷进入状态的过程十分缓慢。这种影片注定将遭受两极化的评价,要么是“天神下凡”,要么就是“装神弄鬼”。目前,烂番茄上有着83%的新鲜度,但观众打分只有63%;

  IMBD上保持着7.5的不错分数,Metascore评分更是达到了72,虽然与《厄运遗传》的87分相比相去甚远,但也力压了众多恐怖佳作;

  国内影迷则给《仲夏夜惊魂》打出了7.0的中等水平成绩。仅从分数上综合评判下来,《仲夏夜惊魂》也算得上佳作,绝对是今年不容错过的奇片之一。

  《仲夏夜惊魂》的猎奇,并非在故事和场景设计上,它的“奇”通过类型元素与常规类型片形成反差,表现出“控制”的隐秘手法与“同化”的恐怖之旅。首先,影片的打光和色调根本就不是恐怖片惯用的手法。它以明亮、鲜艳的暖色,令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视觉意象与故事中不断展现的邪魔歪道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反差。

  大片的黄蓝底色给观众带来明快、平静的感觉,但在本片中其实都是邪恶的征兆。相反,影片第一幕压抑灰暗的色调反而才是文明与正常的表征。那个在极昼之下的社会,正酝酿着反人类的恐怖仪式,所有的一切都在夏至艳阳的直射之下。

  无法理解的跳崖坠亡,惊悚的“死亡”轮回仪式、72岁生命大限的规定,都在“光天化日”、上帝的注视下进行。那些血腥的、残忍的、不可理喻的,与文明相对立的仪式,在阳光下变得自然,且具有逻辑说服力。

  在此,光明与黑暗的象征性意味被粗暴的颠覆和重构。因为村民视这些暴力和血腥为自然之事,因果轮回,所以还带着一些光荣与炫耀,可以毫无保留地展露在阳光之下。

  而主角一行人与观众们作为现代文明的“外来者”才是被隔离、被规训、被嘲笑的对象,在社区村民虔诚如一的“信仰”之光下变成了“异教徒”。

  因为信仰,所以有光;因为信仰坚定长久,所以太阳永不落下。

  除了光影的反类型运用,影片也营造出了封闭与开阔的矛盾张力。

  所以与文明相对立的文化得以存在的前提,无疑是封闭性。所有外来者在进入这个远离城市中心的社区后,都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网络和通讯都无法连接,他们只能慢慢接受这里的规训,刷新自己的认同体系,对死亡和祭奠产生全新的认同价值。

  另外,他们也失去了逃离和求救的可能,变成了社区村民们,引君入瓮,瓮中捉鳖的献祭与同化对象。无法识别的,繁复的教义就像精心编织的糖衣,包裹着经不起推敲的核心。但如果在封闭的,统一的环境下,一切就变成了不可置疑的权威。

  拍照是不允许的,以此作为论文研究的对象也是不可能的,想要盗取或者告发更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Dani一行人来到社区后,只有两条路可走,成为社区一员,或者成为用来祭奠仪式的祭品。

  在类型元素上的反常规使用下,文明与野蛮,正常与疯癫,温和与残忍变得界限模糊。当人在精神上摇摆不定时,控制的介入,将彻底改变人的认知。在拍摄仪式及集体活动时,《仲夏夜惊魂》的画面里大量出现了邪典电影中常见的对称构图,这种视觉上的秩序性非常符合思想规训与控制的特点。

  饮食起居都奉行集体主义,个体遭受压制,一切都以社区的安危与壮大为最高指令。而最高指令的发布者,往往是大众“造神”后的个人。比如集体用餐时,从桌子顶端的年长者和导师开始拿起刀叉;

  比如盛大的女王选美,女孩围绕十字架形状的花柱,不断旋转起舞,以机械重复的舞蹈,比拼体力和精神力,通过身体的规训达到精神上的服从和认同。

  诸如此类对行为的极度规范,和在精神上的驯化达到控制的目的。

  女王选美是社区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而另一边,因为生殖焦虑引发的受孕仪式也在集体和控制中进行。这两个场景看上去非常怪异,都是其他人通过动作和声音来表达和感知主体的方式,让个体认同集体,承认共生关系,并因为社区的接纳而感激涕零。

  《仲夏夜惊魂》的符号隐喻繁多,且总是在不经意间一闪而过,要想在看第一遍时留意所有,难度颇大。而且很多人物台词听上去云淡风轻,其实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联系紧密。

  《仲夏夜惊魂》将恐惧和惊悚洒落在了段落之间,埋下伏笔,待影片进入第三幕高潮,用两段交替并行的“仪式”,将故事推向了高潮。观影时,牢牢关注女主角Dani的内心转折,以及她对这个社区的认同程度,基本可以看懂故事的来龙去脉。

  而Dani与男朋友Christian关系的变化,也从侧面体现出她与文明社会逐渐脱离的过程。

  因为所有外来者的常识都会受到社区意识的冲击。随着影片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外来者的结局,都与他们接受社区意识的程度挂钩。

  片尾,Dani选择将男友Christian作为祭品之一,面对银幕表情复杂,从挣扎到微笑,预示着她对社区的彻底认同,以及同化的完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致幻药物。从片头的抗抑郁药,一行人抵达社区后服用的致幻蘑菇,以及社区村民用来控制他们的各类饮料,象征着精神的规训并非完全来自强迫性的行为规范,也有暗藏玄机的麻醉。

  《仲夏夜惊魂》通过一则猎奇的故事,表现了控制和规训的隐秘手法,放眼全世界,所有的群体性组织,聚拢大众,施于操控的方法都能在影片中找到源头。所以,电影永远没有现实恐怖,最限制级的场面往往发生在我们身边。

  《仲夏夜惊魂》中的所有仪式,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来源和依据,他们历经百年,依然在持续上演。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