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艺术振兴乡村案例:海岛乡村复兴计划

  

  濑户内岛位于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之间的‘濑户内海’,自古以来便有着重要地位,是日本近世前的重要海运动脉,领海面积达19700km。濑户内诸岛包括直岛、丰岛、女木岛、男木岛、小豆岛、大岛、犬岛、沙弥岛、本岛、高见岛、栗岛、伊吹岛、高松港周边、宇野港周边。“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在形式上与“越后妻有国际大地艺术祭”颇为相似。后者作品散落在越后妻有的广阔山区共750平方公里区域里;前者则对应于濑户内海的众多小岛上展示自己的作品群。由于范围过于广阔,因此与众不同的观展形式让人以耳目一新。它有别于在场馆或园、区等相对限定的区域展示方法,看作品必须要借助船和车穿梭于各个岛屿之间才能得以实现。

  濑户内作为日本工业奇迹的核心带,经历了工业时代的巅峰,迈入近代后受到工业化、全球化冲击,遂使濑户内地区的小岛生态破坏、人口外流、岛内高龄化加剧,让这片海洋逐渐丧失了生机。为了恢复濑户内海的昔日活力,并串连起海上岛屿的独特文化,让濑户内海重获新生与价值,成为‘希望之海’,艺术家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自90年代起,Benesse集团由直岛开始,1992年,安藤忠雄设计的Benesse House Museum(直岛当代美术馆)将美术与酒店融为一体,打响了直岛重生的第一炮,对这片海域进行艺术改造。他们邀请在当时看来很新锐的艺术家及建筑师,出资支持他们的艺术项目,从而带火了这一海域,成为了热门旅行景点,后边发展越来越丰富。

  安藤忠雄设计的Benesse House Museum(直岛当代美术馆)

  2003年福武先生来到越后妻有参观大地艺术祭,深受感动,此时他已经经营濑户内海诸岛多年,其中包括1992年安藤忠雄设计的直岛当代美术馆。

  2006年,两个爱护家乡进而行动的策划者得以共事,福武总一郎向北川富朗提起他一生奉献的家乡——濑户内海,开始合作筹划2010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北川富朗将在群山与农田遍布的故乡所发想的经验,带到他乡以渔村、农村与海洋为背景的濑户内海地区。福武总一郎对这里的几个岛屿进行艺术开放,重新将这片海域带入国际视野。催生了2010年首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直岛是其中最受欢迎的岛屿,作品也最密集。

  2010年7月至10月,全球首次以岛屿为舞台的艺术盛宴在日本濑户内海的七座岛屿上举办,展览集结全球众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策展的主题是“海权的恢复”,主办单位选在日本传统节日“海之日”,作为艺术祭开幕,彰显孵育地球生命起源的海洋生态环境因为人类过度发展而遭受空前严重破坏的问题;号召大家共同思考内海乡村环境的未来。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以观光性质的艺术之旅为特色,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前往,不仅点燃了人们对当代艺术的热情,还将全球的目光聚焦到濑户内这片希望之海上。难以想象,濑户内诸岛的社区在艺术支援下经历了怎样的起死回生。下面就具体探究一下濑户内艺术祭的成功的关键点。

  举措一:成熟有经验的艺术家推动振兴地域

  “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有两位推动者,一位是福武财团的会长、“贝尼斯之 家”掌门人 、“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艺术总监——福武总一郎。他从1992年在选直岛(“艺术祭”会场之一)建造“贝尼斯之家”项目时,就决定把当代艺术打造成岛上的主角。迄今为止的20年间,福武总一郎斥巨资先后在直岛、丰岛 、 犬岛完成了“家计划 ”、“地中美术馆 ”、“李禹焕美术馆 ”、“丰岛美术 馆 ”、“ 精炼所”等一系列大型项目,使三个岛屿彻底变为艺术之岛,蜚声海内外。这种原本的企业行为,却为“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探出一条希望之路。另一位是“Art Front Gallrey会长、“越后妻有国际艺术祭”总策展人、“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总策展人——北川弗兰。他从2000年起在新潟越后妻有山区,主持策划了“越后妻有国际大地艺术祭”,积累了丰富的大型田野艺术策划经验。福武总一郎和北川佛兰是两位有着过人胆识、超常眼光和实力的乌托邦式的实践家。他们对“艺术祭”的诉求简单直白,北川佛兰认为,艺术祭不仅是展示当代艺术作品,更是把海、岛作为舞台,让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品以及参观展览的客人和岛民密切交流,使生活在这里的特别是老人们感受到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地域振兴的目的。

  举措二:名人效应打造网红经典,火速引爆,吸引大批游客

  濑户内艺术祭发展成功的第一个发展要点就是名人效应,福武总一郎通过名人效应吸引游客的到来。从1992年开始,福武就联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日本建筑家安藤忠雄筹划直岛上的艺术开发 ,设计建造各种美术馆和装置作品。2004年安藤忠雄的地中美术馆落成,美术馆采用了安藤标志性的清水混凝土设计手法,馆内藏有莫奈、詹姆斯特瑞尔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建筑和展品相得益彰,使其迅速成为了一个网红景点,到访游客数量在当年就突破了十万。此外,岛上的草间弥生大南瓜、杉本博司、蔡国强等艺术家的建筑、艺术装置也成了游客必到打卡之处,而“艺术之岛”之名也随着逐年增加的游客数声名远扬。

  

  安藤忠雄作品地中美术馆

  举措三:对岛屿可持续性发展的维护

  在岛屿的开发过程中,建筑尽可能的不破坏当地的生态,如地中美术馆团队先造林再建馆,打造了一个掩埋在自然中的建筑。同时,建筑尽可能的使用自然能源,如直岛居民礼堂依靠顶部的风口,使内部在夏季及时无需空调也足够凉爽。此外,艺术作品并不会因为艺术祭的结束而被移除,而是化为岛屿的一部分,成为当地独特的标志。

  举措四:现代艺术土地复兴,以村民为核心建设“共享村”

  濑户内艺术祭发展的第二个打造要点则是对土地的复兴。福武总一郎一直认为,如果要让当地真正重生、活化起来的话,主要的不是靠外界力量,应该以当地为主体,要保持它原有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濑户内岛的发展保留了原有的岛上的固有民宅,在不破坏它的基础上进行修复。福武总一郎首先在直岛上开始探索,在修复好的空间里,把艺术品植入进去。在植入的过程中,岛上的老爷爷老奶奶非常好奇。在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一部分参与其中。在参与过程中,他们对整个艺术品了如指掌,作品完成了以后,作品艺术家就离开岛走了,一些喜欢现代艺术的年轻艺术家又到岛上来,他们在看到岛上艺术作品的时候,会思考这些作品的背景是什么样的,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但是很多年轻游客看不懂,岛上的老爷爷老奶奶跑来娓娓道来,整个过程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是什么手法,这让年轻游客和艺术家非常吃惊,原来岛上的老爷爷老奶奶都成了艺术家,他们竟然对艺术品能有这么深厚的造诣。这种吃惊的表情和反应,让老爷爷老奶奶对自己非常有自信,也找到了自己的社会归属感,他们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到岛上,能体现他们的价值,还主动打扫自己门前的环境,把这个岛弄得非常漂亮,让人来了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通过这种良性的循环,濑户内岛就变成现在这样干净漂亮,变得越来越有名。特别是村上有好多老年人不在了,房子空在那儿。在我们的带头下,他们自发地开始做民宿和其他的改造,村子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土地复兴的代表案例为保护传统建筑的“住家工程”。直岛上遗留着江户时代大量古建筑,因政府的不作为以及居民的人口流失,它们处于年久失修而破败的状态。福武邀请艺术家来到直岛,将废旧古宅打造成艺术空间。在打造的过程中,艺术家就地取材,同时岛民也参与其中并且逐渐脱离了边缘化的状态。

  随着旅游热度的不断提升,外出的岛民也开始返乡,投入到岛屿的建设当中,带动了当地商业、经济、文化的全面复苏。

  

  草间弥生的红南瓜——直岛的象征

  

  草间弥生的作品——世界尽头的南瓜

  举措五:模式复制,濑户内岛全部复兴

  直岛的率先开发得到了非常好的回应,随着游客增加,直岛上也有人逐渐做起生意。《直岛地区地图》已经登载了43家餐厅与51家民宿信息。这个数目听起来似乎还是很少,可是在3年前,岛上餐厅与民宿总量还不到40家。不少年轻的岛民选择重新回到直岛定居,受到吸引而来的年轻人在这儿变得常见。咖啡馆、酒店、民宿、餐馆也慢慢的冒出来,直岛娴静的表面下有着朝气蓬勃的样子。

  通过在直岛上艺术复兴成功之后,艺术家们探索除了一种复制性的模式,后来福武联合艺术家们在另外两个岛上也开展了类似的活动。濑户内海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离岛,他们分别在12个岛上进行了复制。福武为了带动整个区域的复兴,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他们举办了第一届的国际性艺术祭,而后,每三年举办一次。艺术祭不再局限于少数个别岛屿以及一小部分知名艺术家创作,而是覆盖了濑户内海全境。来自海内外的艺术家、设计家、建筑家以及文艺爱好者们蜂拥而至,参与这一盛事。他们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传统风俗和文化风情为主题,在濑户内海的主要港口和岛屿上进行创作。让参观者在欣赏精彩作品的同时,还能深刻地感受到各个展区独一无二的魅力。参观艺术祭的游客络绎不绝,而濑户内海也随之重现活力。这样的模式通过1个岛扩大到3个岛,通过3个岛扩大到12个岛。每个岛上都以当地居民为主体,他们自发地愿意做这个活动,他们也参与进来。他们知道,他们这样做能够带来不断的利润和自信心、自豪感,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丰岛横尾馆,由艺术家横尾忠则和建筑家永山裕子合作

  

  小豆岛——橄榄园

  

  小豆岛,情侣垃圾桶

  

  中国艺术家向阳的航海主题作品——舟

  举措六:让艺术品散落在户外,将艺术真正融入生活

  濑户内艺术祭让艺术走出“白盒子”,从室内艺术变成大地艺术(Land Art)。百年来,人们习惯了博物馆或美术馆的一套流程:收藏、保管、展示艺术作品。如今,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设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管理运营系统、成熟的专业机制和展览模式。但这样的专业化模式无形中在艺术与大众之间筑起了一堵墙,拉开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濑户内艺术祭的艺术展览带有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和反审美(anti-aesthetic)的内涵,让艺术从展馆的框架中走出,让艺术品散落在户外。这些艺术品中很多是永久装置,它们不仅让外来游客能在艺术祭以外的时间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艺术品,还能将艺术真正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

  

  大竹伸朗-家计划“Haisha”

  

  Llobet & Pons-无人能赢

  三年一次的艺术节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四届。通过请全世界的建筑家和艺术家为当地创作高水准的作品,濑户内艺术祭成为全球艺术迷“乌托邦”,艺术祭第一届就成功吸引94万参观人数,第二届和第三届分别吸引107万和104万参观人数,第四届比以往拥有更高知名度,在2019年初被《纽约时报》列入“2019一定要去的52个地方”。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大,且经济的利润主要是回馈地方,而不是让某个开发商带走,真正的实现了艺术复兴海岛乡村的初衷。

  中农大农业规划设计院

  一村一品研究小组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服务平台

  举报/反馈